胸壁结核35例临床分析 1998年 我院自1986~1996年共手术治疗胸壁结核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6~58岁,其中胸痛伴胸壁包块18例,胸痛伴胸壁包块表面窦道形成2例,无痛性胸壁包块14例,无明显包块面剧烈胸痛1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18例,渗出性胸膜炎病史者11例。10例病人就诊时有结核中毒症状。30例首诊为胸壁结核,5例首诊为胸壁肿瘤、肋间神经痛等,此5例均于术前明确胸壁结核诊断。X线检查:18例肺内有纤增灶和钙化灶,11例显示胸膜增厚,肋膈角闭塞。35例均显示病变区软组织肿块影,16例肋骨边缘不整呈溶骨性破坏。胸壁包块切线位片30例显示胸壁软组织阴影呈半弧形突向胸壁。所有病人均未显示胸椎结核性病变。手术时予胸壁病灶彻底清除。切除两根肋骨者28例,两根以上者7例。创面以5%碳酸氢钠浸洗,以0.1%洗心泰冲洗,将链霉素粉1.0g撒丁刨面上,创口置乳胶管负压引流,以带蒂肌瓣充填残腔,术后局部加压包扎2周,抗结核治疗1年以上。治疗结果:一次手术成功32例,复发3例。 丁伯应 杨小龙 任刚 龚荣福 江道文 章斌 熊克品关键词:胸壁结核 外科手术 34例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体会 1993年 动脉导管未闭症(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先心病人的21%.我院自1979年12月~1991年11月采用手术治疗34例,无并发症和死亡,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5~28岁。30例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胸骨左缘2~3肋间有典型连续性杂音。 沙德驹 谭迦南 杨小龙 任刚 龚荣福 丁伯应 江道文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外科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老年人肺癌117例分析 1998年 杨小龙 沙德驹 任刚 龚荣福 丁伯应 江道文关键词:肺癌 老年人 外科手术 人端粒保护蛋白(hPOT1)的研究进展 2007年 2001年,Baumann等发现并鉴定出人端粒保护蛋白(human protection of telomeres,hPOT1),它是至今发现的唯一能与人类端粒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hPOT1最重要的功能是对端粒有直接而重要的保护作用。hPOT1能直接与端粒DNA富G单链结合,似“帽子”戴在染色体两端,防止端粒DNA序列丢失、降解、重组,人们形象地称hPOT1为“端粒保镖”。 朱少金 杨小龙关键词:人端粒保护蛋白 DNA结合 端粒DNA DNA序列 染色体 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检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变化,从免疫生物学角度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以2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96例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和食管癌患者手术前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10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CD8^+)、NK细胞(NK)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10天外周血CD3^+、CD4^+、NK、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食管癌组术后第3天与术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术后第10天CD3^+、NK较术前及术后第3天明显升高(P<0.05),CD4^+、CD4^+/CD8^+比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10天CD8^+水平较术前、术后第3天明显降低(P<0.05)。食管癌组CD3^+、CD8^+与年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性别、KPS评分、肿瘤部位、病理形态、病变长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手术解除肿瘤负荷后患者免疫状态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可能与食管肿瘤进展程度有关;T淋巴细胞亚群、NK在食管癌患者免疫监测中具有一定价值。 李晓东 王旖潇 朱成楚 陈保富 孔敏 张波 杨小龙关键词:食管癌 手术前后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非体外循环下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技术。方法 3例功能性单心室病儿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了改良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手术。术中先作上、下腔静脉插管并与右房插管连接 ,静脉血分流入右房 ,然后置右肺动脉侧壁钳 ,上腔静脉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行端侧吻合 ,吻合口尽量偏左 ;下腔静脉通过心外管道与右肺动脉下缘连接 ,吻合口尽量偏右。最后缝扎肺动脉口。结果 术后无早、晚期死亡 ,仅 1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胸腔渗出。动脉血氧饱和度 0 94~ 0 97。术后随访 1~ 3个月 ,心功能I级 2例 ,II级 1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 ,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的有效技术 ,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梅举 张宝仁 杨小龙 丁芳宝 陆方林 赵枫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 儿童 非体外循环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2例分析 目的:总结12例法乐氏四联症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采用低温体外循环,经右室流出道切口完成疏通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将右室流出道肥厚的隔束、壁柬及部分室上嵴切除。有肺动脉瓣狭窄者,应将其切开至瓣环处。跨瓣切口应从瓣膜交... 丁伯应 杨小龙 任刚 龚荣福 熊克品 聂军 徐东 栗加平文献传递 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11例报道 2016年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接受VATS肺段切除术的1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恢复状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35~251min,平均(194±45)min;术中出血量210~560 m L,平均(320±40)m L;肺癌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数(9.3±4.1)枚;术后胸腔引流时间3~9 d,平均(5.2±2.3)d;术后住院时间7~16 d,平均(11.3±4.5)d;术后病理包括肺腺癌6例、肺鳞癌2例,肺隔离症1例,错构瘤1例、炎性假瘤1例。结论:VATS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适合年龄偏大或患有较严重基础性肺部疾病及早期肺癌(Ⅰa期)患者。 栗家平 杨小龙 丁伯应 龚荣福 吴峰关键词:电视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早期肺癌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新发房颤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初发房颤的高危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新发房颤的高危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的OR值为3.960,手术入路的OR值为6.759,肿瘤部位及手术持续时间OR值分别为2.977和2.521。结论年龄≥65岁,手术入路,肿瘤部位及手术持续时间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初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朱少金 杨小龙 丁伯应 任刚 龚荣福 熊克品关键词:食管癌 贲门癌 房颤 术后 肋软骨肉瘤2例报告 被引量:4 2017年 软骨肉瘤好发于骨盆,也可发生在股骨、胫骨等长骨的干垢端和肩胛骨等处,而发生于肋骨者少见,我科去年收治了2例肋软骨肉瘤,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病例1:男,48岁,系体检发现右纵隔包块1周入院。胸椎MRI示:(1)T(10-11)椎体水平右侧脊柱旁占位灶,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大;(2)T6椎体小结节状异常信号影,考虑血管瘤可能大;(3)胸椎退变。 潘友俊 丁伯应 杨小龙 徐东 朱少金 倪铮铮关键词:肋软骨 肉瘤 高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