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雨

作品数:49 被引量:8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词学
  • 8篇文学
  • 4篇性意识
  • 4篇诗歌
  • 4篇女性
  • 4篇女性意识
  • 3篇社会
  • 3篇宋词
  • 3篇网络诗歌
  • 3篇哮喘
  • 3篇词学批评
  • 2篇代文
  • 2篇严重程度评估
  • 2篇易安词
  • 2篇意象
  • 2篇伤春
  • 2篇评点
  • 2篇清初
  • 2篇婉约
  • 2篇文人

机构

  • 49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9篇杨雨
  • 6篇白寅
  • 5篇刘持
  • 5篇秦晓群
  • 5篇刘惠君
  • 5篇瞿湘萍
  • 5篇向阳
  • 3篇秦岭
  • 2篇李晶
  • 2篇谢凤英
  • 1篇吴琳
  • 1篇田惠敏
  • 1篇贺日波
  • 1篇李俊
  • 1篇张涛
  • 1篇常恒畅
  • 1篇张柳芳
  • 1篇谈笑

传媒

  • 4篇中南大学学报...
  • 3篇湖南医科大学...
  • 3篇长沙铁道学院...
  • 2篇求索
  • 2篇船山学刊
  • 2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文史哲
  • 1篇学术界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诗十九首》的存在主义阐释
2001年
从西方存在主义的理论出发解读《古诗十九首》,试图从哲学的高度观照汉末士人的存在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存在、时间与死亡三大主题的思考,尽管存在主义与《古诗》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人性深处对存在本身的感悟在一定条件下却能超越时空,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
杨雨
关键词:存在主义孤独焦虑
新世纪文学焦虑的纾解与网络媒介的力量被引量:11
2006年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总处在焦虑和浮躁之中。这种焦虑和浮躁先是来自对文学的过分关注:人们赋予了文学以“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移风易俗”、“解放思想”的重大社会责任;其后又来自所谓“边缘化”的痛苦。尽管学界内对“边缘化”的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两个基本的倾向是大家都承认的,一是读者的丧失,二是文学功能的退化。这两个倾向,可以表述为一个传播学的术语,那就是“失语”。因为受众的广度决定着话语权的量度,而话语权的量度又是实际功能执行权利的量度。文学对“受众”的号召力减弱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介入权利被削减了,于是,它“失语”了。
杨雨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网络媒介焦虑救亡图存移风易俗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初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史上的经典。这种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带有个人话语色彩的评点立足于文本,以文本赏鉴、阐释和评点者主观体悟为主,兼顾读者感受,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杨雨李晶
关键词:小说评点
网络诗歌功能论
2008年
网络诗歌的本质仍然是诗,尽管它有了不同的“主义”,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传播载体,可它仍然还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创作个体或群体的个性和共性的集合。即使诗人未必有主动承担时代精神的自觉,但是他一旦通过诗来发声,他的诗就成了这个时代声音集束里面的一支。诗,绝对是个人的,可它又从来都不仅仅是个人的,更何况,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舞台上。网络,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延伸,诗歌,也是。
杨雨
关键词:网络诗歌功能论社会
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笔写情——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被引量:4
2009年
面对明词流弊,晚明清初词坛许多词人和流派对此作出了很多反思、批判和探索,其中有云间派的复古崇雅,浙西派的以雅革俗,阳羡派的以豪放代柔糜等,这些都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是在这其中还有标举性灵,以真情铲消浮艳的一派人长期没有被足够重视,这部分人就是以纳兰性德为首的"真情派"。这一词派独抒性灵、张显个性,是清词中兴的灵魂力量,其影响遍及整个清代和民初的词学。
张涛杨雨
论词学元范畴“情”
2010年
"诗言志、词缘情"是词学史上对诗词辨体的客观认知,"情"作为本体范畴成为词学理论界对词体最一般和最本质特性的概括。"词缘情"不仅承认了"情动于中"的创作本源,并且为了与外化之"志"有所区分,词之"情"又因其疏离了宏大的社会政治题材而更内敛为细腻幽微的个体心灵的情感体验;"情"、"意"范畴的融合,既使"情爱"的外衣下紧裹起家国王政之"志意",以比兴寄托的创作手法和鉴赏方法赋予"私情"以深远厚重的社会意义,又使词之美学风格坚守了低徊要眇、婉娈绰约的女性化意态。从这个意义而言,词学批评范畴从"艳情"观的形成到"情意"交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情"之本体不断稳定、延伸和升华的过程,同时也折射出词之辨体与尊体的矛盾发展历程。
杨雨
关键词:词学元范畴
宋词传播系统中的“不和谐音”:豪放词
2005年
词以“婉约”为主流是由词的传播性质决定的,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婉约”、“柔媚”是词创作和理论界对词体性的基本认识,也即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词这种文体特性的“一致概念”。而北宋苏轼以他的“不合理行为”给已经相对稳定的词之示现媒介传播系统带来了“不和谐”因素,或称“不调和”因素。苏轼以及后继之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引起了词的接受者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一是接受者完全认同并赞赏苏轼的创举,主张不应拘于“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二是坚持长期以来凝定的词之“婉约”本色,反对苏轼的革新;其三是存保留意见,或接受苏、辛词作中偏婉约的部分,却刻意忽略粗豪的那部分,其实质仍是以“婉约”作为词的基本美学要求。尽管经过几代豪放词人的努力,“豪放”终于在“婉约”主流之外别立一宗,显露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但豪放词派的创作和理论引起接受者态度的改变是渐进的,而且始终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由于豪放词不能适应词的根本传播性质,因此豪放词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撼动词坛“婉约”的主旋律,就好象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一样,始终只能作为主旋律的对立面出现。
杨雨
关键词:宋词豪放词文学评论
论词之“深”“浅”被引量:1
2006年
“深”与“浅”作为一对美学范畴的用语很早就用于诗歌理论批评,而词学批评中“深”“浅”范畴的运用既有继承诗歌理论的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在词学批评理论中,真正的佳作应是深浅合度,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浑融,深不流于晦,浅不流于鄙;从审美接受上说,无论是浅显通畅之作,还是深婉缠绵之作,都应带给读者以韵远思深、回味无穷之感。
杨雨谢凤英
关键词:词学批评
词学范畴之“重”与“轻”被引量:1
2006年
清代况周颐提出“重、拙、大”之“作词三要”,将“重”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词学范畴之“轻”与“重”的形成和界定有一个独特的过程,一方面,词之题材内容由“轻”入“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动荡变迁,词体本身题材的丰富扩大,意象风格也从局限于轻柔婉媚而扩大到庄严厚重、慷慨雄壮。从内涵的界定来看,词之“重”者,既指词作外部风貌的浓墨重彩、题材内容的包孕丰富,又蕴涵了沉挚深厚的感情、思力深刻的思想以及沉着雅正的气格等等。相对而言,“轻”范畴的涵义更具多重性,褒贬兼而有之:既可指向语言意象的轻清倩丽、艺术风格的轻灵浑成,也指向题材内容的单薄狭隘,流于轻浅、缺乏浑厚沉着之致。
杨雨
关键词:词学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系统型思维
2006年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对作品的解读实际上就是批评者构建意义系统的过程。这一系统是个复杂而丰富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系统型思维。就横向而言,它把文学作品同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联系起来,把文学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就纵向看,它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历史系统和意义系统的统一:作为历史的系统,它特别重视作品间的相互传承和影响;作为意义系统,它重视文本内部的多层象征和隐喻。纵向的系统型思维对作品的解读路径又分为上位路径和下位路径两种取向;上位取向服从于比它更上一层系统的规律;下位取向主要是把一个作品看成一种由这样三层意义构成的寓言系统:一是文字词典意义,二是隐含的比喻意义,三是由比喻意义而导致的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
杨雨白寅
关键词:言外之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