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康广

作品数:43 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理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5篇双相
  • 14篇抑郁
  • 11篇痴呆
  • 9篇双相障碍
  • 6篇城乡
  • 5篇单相抑郁
  • 5篇抑郁障碍
  • 5篇随访
  • 5篇轻度
  • 5篇高危
  • 5篇阿尔茨海默病
  • 5篇痴呆患者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养老
  • 4篇养老院
  • 4篇双相抑郁
  • 4篇随访研究
  • 4篇疗效
  • 4篇抗抑郁

机构

  • 20篇广州市脑科医...
  • 18篇广州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医学院
  • 3篇广州市惠爱医...
  • 3篇中南大学
  • 3篇天津市安定医...
  • 2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香港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多伦多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42篇林康广
  • 14篇唐牟尼
  • 11篇郁俊昌
  • 11篇徐贵云
  • 10篇徐贵云
  • 9篇郭伟坚
  • 9篇陈映梅
  • 9篇黄若燕
  • 8篇王怀坤
  • 7篇肖頔
  • 7篇党亚梅
  • 5篇陈晓东
  • 4篇胡号应
  • 4篇陈健华
  • 4篇陈琨
  • 3篇施海姗
  • 3篇宁玉萍
  • 3篇李婷
  • 3篇侯乐
  • 3篇饶冬萍

传媒

  • 8篇中国神经精神...
  • 4篇中华精神科杂...
  • 3篇临床精神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0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照治疗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应用研究进展
2024年
现有抗抑郁治疗方法对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抑郁发作期患者的疗效不甚理想。多项研究探索了光照治疗BD抑郁发作期患者的疗效,并对光疗的参数、设备和安全性等进行研究。较多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光疗能明显改善BD患者的抑郁症状,无论是低光强还是高光强的白光均有这种效果,蓝光抗抑郁疗效尚不明确。光疗起效快,最好在清晨进行,每次持续30~60 min不等,对患者最有益的光照疗程尚无定论。目前最常用的光疗设备是灯箱,光疗眼镜的安全性有待探索。如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光疗灯,BD患者光疗整体安全性较高,转躁狂或轻躁狂风险低。总之,光照治疗BD抑郁发作期患者具有较好前景,未来可开展更多的BD患者光疗研究,以期形成BD患者的光疗处方。
刘滔戴旭黄贺滨陈宁宁田鑫荷郑文静卢玮聪徐贵云苏国辉林康广
关键词:光照治疗双相障碍抑郁症状疗效安全性
广州市城乡老年期痴呆及认知损害高危人群随访研究
唐牟尼苏敬黄若燕林康广郁俊昌陈映梅郭伟坚肖頔王怀坤佘生林
双相Ⅰ型、双相Ⅱ型和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MD)患者在认知功能的不同维度中存在程度不同的损害,但这些认知功能损害是状态指标(status marker)还是素质指标(trait marker)仍然有待研究。...
徐贵云林康广饶冬萍郭杨波党亚梅欧阳惠怡麦桂英
文献传递
广州市城乡老年期痴呆死亡率的随访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乡年龄≥55周岁人群中痴呆患者的死亡率.方法 2003年和2008年,采用老年期痴呆初筛调查表、老年期痴呆诊断问卷和死亡患者调查表等调查工具,分别对从广州市城乡5 276名年龄≥55周岁的老年人进行的痴呆患病率(基线)调查中发现的183例痴呆患者进行随访,通过一对一面谈,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痴呆死亡人数及总人年数,用两者之比计算出痴呆死亡率.采用DSM-Ⅳ诊断痴呆,采用临床痴呆程度评定量表(CDR)评定痴呆严重程度.结果 (1)基线调查时被评定为痴呆的老年人,7年后随访时的死亡率为18.55/100人年;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其他类型痴呆(OD)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7.69/100、19.05/100和32.93/100人年,年龄60~69、70 ~ 79、≥80岁女性的痴呆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7.14/100、13.67/100、19.87/100人年.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可信区间(CI):1.03 ~ 1.08]和CDR(OR =2.56,95%CI:1.50 ~4.37),对患者死亡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OD患者死亡率最高,VD患者次之,AD最低.增加痴呆患者死亡危险性的因素有年龄和痴呆程度.低龄痴呆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中龄痴呆患者.
黄若燕唐牟尼林康广郁俊昌陈映梅郭伟坚肖頔王怀坤佘生林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随访研究
单、双相抑郁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与早期诊断研究
徐贵云姜傥贾艳滨林康广张璐璐陈怡丽王颖阳琼陈晓东苗国栋赵素华黎娟花殷青云刘玉平蒋泽宇
该项目属于医疗与健康技术领域中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范畴。主要内容包括:单、双相抑郁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研究;双相障碍患者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研究;单、双相抑郁患者的BDNF及其基因多态与神经认知的相关研究;单、双相抑郁患者神经...
关键词:
关键词:神经认知功能生物学特征
铁调节蛋白2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铁调节蛋白2(IRP2)基因2616C/T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281例AD、60例VD患者及285名正常老年人的IRP2基因2616C/T多态性分布,并评定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将AD患者按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分为轻度痴呆组(CDR=1分,72例)和中重度痴呆组(CDR=2分或3分,209例),比较各组间IRP2基因2616C/T多态性。结果(1)AD组与对照组基因型(X2=2.46)及等位基因(X2=2.17)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AD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78.0%)高于对照组(69.8%;X2=4.10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携带含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患者的比值比=1.62(95%可信区间=1.03—2.54)。VD组携带含T等位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虽高于对照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2)中重度AD患者T/T基因型频率(25.8%)和T等位基因频率(51.9%)高于轻度AD患者(分别为12.5%和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77和5.803,P〈0.05)。(3)携带T/T基因型的AD患者MMSE评分低于C/C基因型者(P=0.028)和C/T基因型者(P=0.014)。结论IRP2基因2616C/T多态性与中重度AD相关,而与VD可能无关联;T/T基因型可能是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子。
林康广唐牟尼郭扬波韩海英林育华马崔王阳顺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多态性单核苷酸
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根据情感气质自评问卷中文版,修订更适合青少年群体的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并检验其信度及效度。方法基于之前修订的情感气质自评问卷中文版每个条目的因子负荷,并考虑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各个因子条目数量以及内容适应性等因素,最后形成60条目的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对822名11~17岁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评估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并比较各因子的性别差异。结果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情感旺盛气质、易激惹气质以及焦虑气质因子条目的 Cra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7、0.78、0.76、0.77及0.83。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焦虑气质、易激惹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因子可有效区分,而抑郁气质与环性气质的条目则混合在一起。女性在抑郁气质[(3.521±2.221)vs.(3.144±2.295)]、环性气质[(4.484±2.922)vs.(3.917±2.823)]、焦虑气质[(5.236±3.719)vs.(4.366±3.658)]因子的得分高于男性(P〈0.05),而男性情感旺盛气质因子得分则高于女性[(5.407±2.842)vs.(4.852±2.963),P〈0.01]。抑郁气质与环性气质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625,P〈0.001),焦虑气质与易激惹气质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628,P〈0.001)。结论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具有一定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结构效度,适用于中国青少年群体情感气质的测量。
林康广陈玲玉陈琨欧阳惠怡徐贵云
关键词:青少年信度
阿尔茨海默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雌激素α受体基因的交互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与雌激素α受体(ERα)基因在中国南方汉族晚发型(65岁以后发病)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发病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03例LOAD患者与138名正常对照BNDF基因C270T位点、ERα基因XbaⅠ位点和PvuⅡ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两基因位点间存在的交互作用。结果LOA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BNDF基因C270T、ERα基因XbaⅠ和PvuⅡ3个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基因C270T位点与ERα基因XbaⅠ位点发生交互作用(2=23.96,P<0.01),同时携带CC和xx基因型的个体LOAD的发病风险增加(OR=2.38,95%CI:1.02~5.53)。结论BDNF基因和ERα基因在LOAD发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可能使个体LOAD的发病风险增加。
宁玉萍侯乐唐牟尼谭燕林康广施海姗
单双相抑郁患者的情感气质特征及其与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双相I型和双相II型抑郁患者情感气质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包括332例单相抑郁患者、116例双相I型患者和152例双相II型患者,所有患者均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在为期6周的半自然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完成情感气质问卷中文版(TEMPS-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比较治疗4、6周末不同气质类型为主导气质患者HAMD-17评分减分率。结果双相I型患者旺盛情感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和双相II型患者[(9.91±4.53)分vs.(8.20±4.34)分vs.(8.53±4.14),F=6.562,P=0.002];而双相II型患者环性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10.05±5.02)分vs.(7.47±5.22)分,F=12.89,P<0.01]。治疗6周后,情感旺盛气质主导组HAMD-17评分减分率高于情感旺盛气质非主导组(F=6.44,P=0.011)。结论单双相抑郁患者的情感旺盛气质和环性气质的特征有所差异,旺盛情感气质可能可以作为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的情感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
林康广卢睿陈玲玉陈琨欧阳惠怡党亚梅徐贵云
关键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多态性在预测抗抑郁药疗效中的作用
目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儿童和成人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以及生长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BDNF参与了MDD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
徐贵云林康广饶冬萍党亚梅欧阳惠怡麦桂英张敏玲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