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榕
- 作品数:33 被引量:192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民族文化保护的人类学视野——兼谈相关人类学理念的中国本土化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文化圈与文化层、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文化认同、文化变迁、文化再生产等是与民族文化保护有关的重要人类学概念。基于中国民族文化保护现状,以上人类学理念的中国本土化应用,应体现在四个方面: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营造多元文化共荣的文化理念与社会氛围;倡导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推动文化利用与传承保护的良性互动;培育民族文化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再生产创新机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建设,完善文化保护社会机制。
- 桂榕
-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
- 民族文物界定、分类与开发利用
- 对民族文物的定义与分类及价值的认知,作者认为在民族文物的开发利用中必须遵守以保护为前提,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以社会效益为先,兼顾经济效益,坚持民族平等.尊重文化多样性。其开发利用途径主要包括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和交流活动...
- 桂榕
- 关键词:民族文物资源利用
- 民族文物界定、分类与开发利用
- <正>近年来,伴随着各类文化遗产的申报展示与保护利用,全社会对与之相关的文化事业予以了极大的关注。2002年12月3日,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于2003年7...
- 桂榕
- 文献传递
- 回族节日文化重构的几种类型——基于云南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论文基于对云南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个案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回族节日文化重构分为借用型、重组型、延展型、转换型、替代型和融会型6种类型。通过圣纪节文化变迁的宏观概述和文化重构类型的微观分析,认为圣纪节文化重构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重构;是回族民间社会实现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治、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力量互动的地方性知识的生产与运用。
- 朱潇潇桂榕
- 关键词:文化变迁
- 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民间教育文化圈研究——以云南回族为例被引量:3
- 2010年
- 文化再生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地方调适自身、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的主体主要有少数民族族群自身、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文化再生产一是族群自身文化存续与社会控制的需要;二是族群与外界互动,并谋求适应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主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进行,与宗教诠释话语和民间教育密切相关。少数民族民间教育文化圈主要由初级生活圈(家庭的传统文化示范与规训)、次级生活圈(社区生活的道德教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扩大的社会网络(超社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与民间传媒表述)三部分组成。这是一个大体的文化圈模式。本研究以云南回族为例。
- 桂榕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再生产云南回族
- 从景观生产视角看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以丽江玉水寨为例被引量:7
- 2013年
-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如何借助文化旅游平台通过景观生产而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特点及趋向如何?笔者以丽江玉水寨景区为例,从景观生产视角对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及其保护传承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民族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背景下通过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人类普世性价值的发掘和传统宗教民俗活动的文化重构而获得新的生命力;仪式、绘画、雕塑等民族文化表征的旅游景观生产,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与手段;而生活化旅游空间的形成、文化主体性与真实性的确立,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良性互动、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动力与保障。
- 桂榕
- 关键词: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保护传承
- 回族农村的“权力文化网络”——云南沙甸和谐社会的政治人类学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根据美国社会学学者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分析模式,当前对云南沙甸这一典型回族农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个案研究,是政治人类学的重要课题,在云南少数民族社区中具有典型意义,体现出村寨政治、经济和宗教三方代表的权力主体在共谋互存以及发展中的结构关系。
- 桂榕
- 关键词:和谐社会
- 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被引量:30
- 2013年
- 以旅游空间生产为主要特点的模拟的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和人造景观是后现代旅游的一种典型代表。本文以云南"彝人古镇"为例,从空间生产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所体现的后现代性特征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探讨,认为"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分别是民族文化旅游空间客体生产与主体生产的标志性特征。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成就了存在主义原真性旅游体验,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 桂榕吕宛青
- 关键词:民族旅游
- 重建“旅游—生活空间”: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利用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的主要模式包括:旅游空间原地生产、旅游空间本地生产、旅游空间异地生产3类,而每一类空间生产模式亦可涵盖诸多类型。这3类模式及其5种类型的比较研究初步表明:本地旅游空间生产模式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正效应最为突出;保持景区与民族传统文化社区稳定、合理的空间结构与文化展示合作关系,是此模式的突出优势。
- 桂榕
- 关键词: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 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符号化现象探析——以云南丽江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在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传承发展似乎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旅游符号化特点。笔者以著名文化旅游地云南丽江为例,运用民族学方法,通过对旅游利用中文化遗产符号化生产的类型与表现、生产性质与成因,及符号化生产效应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生产及与之相关联的旅游化保护,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传承发展的突出表现;这是由文化遗产本身的资本属性及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特点所决定的;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遗产旅游化保护的有益探索,但面临文化遗产模式化、碎片化、空壳化、庸俗化及脆弱性之危机。如果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产业经济和商业营利,那么可能会使文化遗产本身的内容与地方性特质被过度商业化,也易造成遗产地传统生活方式被外来消费文化所取代。景观符号及符号空间的生产,仅能满足短暂停留的文化观光客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部分认知。从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的可持续性角度看,对民族文化遗产所赖以生长的生活空间的培植、保护,应得到遗产旅游开发管理者和遗产保护主体足够的重视。
- 桂榕
- 关键词:民族文化遗产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