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超
- 作品数:59 被引量:199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分子对接与网络药理学预测防治新冠肺炎高频藏药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西藏自治区、青海地区高频藏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防治COVID-19藏医方剂中筛选高频藏药,在TCMSP等数据库中搜集整理高频藏药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整理COVID-19相关蛋白。通过pubchem数据库下载高频藏药成分3D结构,采用Auto Dock Vina将其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两种蛋白结构进行分子对接。其次,通过STRING富集分析潜在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蛋白、疾病自身相关蛋白的GO功能和KEGG通路,预测其防治COVID-19的可能机制。最后,预测潜在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ADME)特征,分析其研究应用价值。结果筛选出26个高频藏药中与SARS-Co V-2结合能<-35 k J·mol^(-1)或与ACE2结合能<-44k J·mol^(-1)的38个成分。其中Leptocarpinine、Dianthramide B、Tiliroside(银锻苷)等12个成分与两种蛋白的亲和力较强,可能防止或抑制新冠病毒蛋白入侵机体。且与COVID-19有31个交集蛋白,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抗炎、提高细胞增殖功能、发挥抗病毒抗菌、抗凋亡等作用而防治COVID-19。结论西藏自治区、青海地区藏医推荐治疗新冠肺炎方剂中高频藏药具有防治COVID-19的潜在活性成分,其可能作用机制涉及多靶点、多通路,说明了藏医药抗SARS-Co V-2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藏医药广泛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理论依据。
- 钟宛凌竺楹银刘冬涵武慧超杜守颖
- 关键词:藏药分子对接网络药理学
- 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黏附性能的评价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考察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黏附性能,从而筛选出黏附性能较为合适的处方。方法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00M(HPMCK100M)、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制备不同处方的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并对其黏附性能进行测定。体外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最小剥离力法即测定黏附微丸与猪小肠的剥离力,组织残留法即测定微丸在猪小肠的滞留数。体内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直接灌胃法,通过测定微丸在小肠各部位的滞留数目,计算其黏附指数。结果组织残留法试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残留数目较黏附材料占比30%的微丸多,最小剥离力法试验结果表明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最小剥离力较大,同组织残留法结果一致。体内黏附试验显示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黏附指数较小,但在胃中有一定的滞留。结论当黏附材料总占比一致时,各处方之间黏附性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黏附材料增加时其黏附性能也会增加,但会增加在胃中的滞留时间,可能会破坏方中的有效成分。
- 王振陈笑南黎丹奇杜守颖陆洋白洁李鹏跃王承田志浩张林武慧超
- 关键词:不同处方
- 星点-效应面法优化芍药苷醇质体制备工艺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芍药苷醇质体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芍药苷醇质体。以磷脂与胆固醇比例(X_1)、磷脂浓度(X_2)、芍药苷浓度(X_3)为考察因素,包封率(Y)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处方为磷脂与胆固醇比例(mg/mg)=5.0,磷脂浓度(mg/m L)=18.0 mg/m L,芍药苷浓度(mg/m L)=5.2 mg/m L。包封率为(44.27±0.27)%,标准偏差均小于10%;粒径为(167.77±14.91)nm,多分散系数为(0.41±0.20)(n=3),变形性良好。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芍药苷醇质体处方进行优化是可行和有效的。
- 冯健男杜守颖白洁陆洋李鹏跃武慧超
- 关键词:芍药苷醇质体BOX-BEHNKEN效应面法粒径变形性
- 一种以天竺黄作为增塑剂的膜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适用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以天竺黄作为增塑剂的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用聚乙烯醇0588溶于20 mL水中,60℃加热,搅拌至充分溶解,形成浓度为4%‑10%的成膜溶液,选用辅料占比15%...
- 武慧超席铖陆洋杜守颖
- 一种人工牛黄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适用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人工牛黄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人工牛黄纳米混悬剂包括人工牛黄、稳定剂和水;人工牛黄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定100~200 mg稳定剂,100ml水,将稳定剂溶于水中,...
- 武慧超席铖陆洋杜守颖
- 新旧工艺仙灵骨葆胶囊中补骨脂大鼠肠吸收特性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新型仙灵骨葆胶囊中补骨脂有效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并与仙灵骨葆胶囊肠吸收结果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大鼠离体非翻转肠囊法,以HPLC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检测,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十二指肠的吸收略好于空肠和回肠;低浓度和中浓度胶囊内容物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Ka无显著性差异,但高浓度内容物Ka显著减小(P<0.05)。结论:胶囊内容物溶出速度可能影响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肠吸收;新工艺仙灵骨葆胶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肠吸收均明显好于原工艺,表明新工艺仙灵骨葆胶囊中补骨脂有效成分更易吸收。
- 武慧超杜守颖陆洋陈雯马勇李鹏跃
- 关键词:仙灵骨葆胶囊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HPLC
- 藏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频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2年
- 2019年12月以来,全世界累计超过5亿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达到数百万人,给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藏医药作为中医药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疫病防治方面积累了长期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藏药中寻找和开发相关治疗药物是可行途径之一,近期权威机构也发布了藏医药防治方案。本文收集整理藏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中推荐的复方,对使用频数较高的藏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其可行性及作用机制,以期为相关藏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 刘冬涵钟宛凌竺楹银武慧超杜守颖
- 关键词:藏药药理作用
- 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酮Ⅱ_A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建立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体外溶出测定方法,对新型仙灵骨葆胶囊与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小杯法,转速100 r.m in-1,以6种不同溶液为溶出介质,HPLC法测定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酮ⅡA在不同溶出介质中的体外溶出度,计算累积溶出百分率,采用相似因子(f2)进行释放曲线的相似性比较,对溶出曲线进行多种数学模型拟合,计算溶出参数。结果:以pH 7.6的磷酸盐缓冲液+4.0%胆酸作为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介质时,累积溶出百分率最高;新型仙灵骨葆胶囊与仙灵骨葆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小于50。结论:不同工艺制备的仙灵骨葆胶囊丹参酮ⅡA的溶出度差异较大。新型仙灵骨葆胶囊丹参酮ⅡA的溶出速度快,累积溶出百分率高。
- 杜守颖陈雯吴清武慧超陈晓兰
- 关键词:仙灵骨葆胶囊丹参溶出度
- 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被引量:10
- 2015年
-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前提;建议深入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明确和完善藏药药性理论;建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规律;建议采用系统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藏药药性理论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科学涵义;主张在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研究时要建立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进一步确定藏药药性理论的临床价值,从而达到保持藏药药性理论特色优势和科学认识藏药药性理论的目的。
- 任小巧毛萌郭慧娟王明强武慧超
- 关键词:藏医药药性理论
- 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金思维中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建立复方金思维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3,6'-二芥子酰基蔗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的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3,6'-二芥子酰基蔗糖分别在2.5-50.0μg/m L、1.3-25.9μg/m L、2.0-40.7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3种成分样品回收率分别为101.37%、99.86%和98.44%,RSD均在3.00%以内。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可用于金思维复方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3,6'-二芥子酰基蔗糖的含量测定。
- 张晴杜守颖白洁陆洋郑梦成李鹏跃武慧超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