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冰奇
- 作品数:47 被引量:23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中晚期卵巢癌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中晚期卵巢癌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8例中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选择性介入治疗,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健康指导。结果58例中晚期卵巢癌患者经选择性介入治疗后,近期有效率为60.3%。结论在对中晚期卵巢癌进行选择性介入治疗的同时,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 尹仲娇沈冰奇王琼娟
- 关键词:卵巢癌介入治疗护理
- 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诊治特点。方法 近 10年收治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 (MHH) 10例 ,男 6例 ,女 4例。年龄 2个月~ 12岁。结合临床表现 ,经B超和CT检查后 ,进行手术。结果 MHH临床上多表现为腹胀、腹部包块。B超和CT检查肝脏肿块边界清 ,内有多个囊。 10例手术 ,1例仅行肝脏活检术 ,术后 3天肺部感染窒息死亡。 9例肿瘤切除术 ,1例术中出血多 ,休克死亡 ;1例术后 2个月死于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其余随访追踪存活。结论 MHH多发生于 2岁以内患儿 ,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掌握其B超和CT表现对诊断有帮助。
- 佘锦标刘钧澄李桂生曾海峰沈冰奇
- 关键词:小儿肝脏错构瘤外科手术
-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影像学教学效果被引量:5
- 2006年
-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种成像技术和诊断知识的专业课,授课要求图文并茂,知识容量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先“纵”后“横”,把复杂的影像形态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 沈冰奇张翎冼利青
- 关键词:影像诊断医学生教育
- 肝细胞癌低场MRI边缘表现与病理基础对照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CC)在低场MRI上的边缘形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分析3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在术前MRI的边缘形态并对24例标本MRI与病理基础对照研究。【结果】①33例HCC术前MRI的132个边缘方位在T2WI上分为3种:边缘清楚无分叶82个(621%)、边缘清楚伴分叶20个(152%)、边缘不清30个(227%);②HCC边缘形态在术后标本MRI扫描与术前MRI扫描的相同率为792%;③24个标本MRI扫描与病理对照:MRI上肿瘤边缘清楚无分叶的以完整包膜为主,占882%、肿瘤边缘清楚伴分叶以包膜不完整或多结节状改变为主,占675%、肿瘤边缘不清则以无包膜多见,占667%。肿瘤边缘清楚无分叶的85个方位点中病理上癌旁周围肝组织发现癌细胞的有12个方位点(占141%),而边缘清楚伴分叶的40个方位点及边缘不清的45个方位点癌旁发现癌细胞的百分率则分别为425%及556%。【结论】HCC在低场MRI的T2WI上的边缘形态分类能够很好地反映病理上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及肿瘤向周围肝组织浸润生长情况。
- 余深平沈冰奇许达生
- 关键词: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病理
- 探索课堂教学策略 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被引量:3
- 2008年
- 本文探讨了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教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把握教学活动中三个主要的环节,优化教学模式;认真处理好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重视课前、突出课中、兼顾课后,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的目标。
- 沈冰奇冼利青尹仲娇初建平
-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医学生教育
-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在鉴别肝细胞癌与其他良性结节中的价值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在鉴别肝细胞癌(HCC)与其他肝脏良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50个肝脏结节,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56个,包括局灶性结节增生 26个、血管瘤24个、肝腺瘤6个)和HCC组(HCC 94个)。所有患者均行DKI(b=0、50、200、400、800、2 000 s/mm^2)成像,计算不同模型参数值:扩散率(D)、峰度(K)和单指数模型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比较各参数鉴别HCC与其他肝脏良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 HCC组ADC、D、K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172(0.389) ×10^-3 mm^2/s、1.751(0.759)×10^-3 mm^2/s、0.013(0.315),良性结节组分别为1.670(0.675)×10^-3 mm^2/s、2.510(1.186)×10^-3 mm^2/s、0.162(0.22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DC、D、K值鉴别HCC与其他肝脏良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779和0.722,截断值分别为1.238×10^-3 mm^2/s、1.881×10^-3 mm^2/s和0.056,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7.5%、59.6%、76.7%(ADC),83.9%、62.8%、76.0%(D)和75.0%、60.6%、70.0%(K)。结论 DKI参数值D、K及常规扩散加权成像参数值ADC均可以用于鉴别HCC与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及肝细胞腺瘤,ADC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于D、K值。
- 黄泽弟王猛沈冰奇李思聪
- 关键词:局限性结节状增生肝肿瘤
- 成人十二指肠异位胰腺多层螺旋CT诊断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分析成人十二指肠内异位胰腺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成人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病例,年龄31~75岁,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SCT资料,结合文献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3例,十二指肠乳头部和降段各2例。术前仅1例考虑异位胰腺的诊断,4例误诊为间质瘤,1例误诊为乳头状瘤,1例误诊为壶腹部癌。十二指肠内异位胰腺主要应与间质瘤、平滑肌瘤及腺癌鉴别。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主要特点如下:(1)十二指肠球部和乳头部为好发部位;(2)黏膜下结节状病变,向腔内生长为主,病灶小而边界不甚清楚;(3)CT上病灶密度较均匀,强化明显,与正常胰腺一致或类似,局部肠壁增厚、强化。结论典型的十二指肠异位胰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示诊断;不典型者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 关键初建平沈冰奇张伶
- 关键词:异位胰腺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成人
-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1999年
-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方法:应用螺旋CT对67例肝转移瘤病人分别进行平扫、增强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瘤灶双期动态扫描的CT征象。结果:(1)67例中29例肝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环形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低于主动脉。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其中27例密度仍可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例密度低于正常肝。(2)67例中22例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和瘤内均无明显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3)67例中7例肝动脉期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瘤灶密度下降,密度等于或低于正常肝。(4)67例中8例肝动脉期多发的肝转移瘤中,一部分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或边缘部环形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密度下降至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另一部分瘤灶则动、门脉双期均始终未见强化。结论:肝转移瘤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主要征象是:(1)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密度高于正常肝的环形强化,门静脉期此环形强化范围无扩大,密度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双期扫描瘤灶均无强化,呈低密度。(3)双期扫描部分瘤灶强化,另一部分瘤灶则始终未见强化。
- 郑可国沈冰奇许达生
- 关键词:肝肿瘤转移瘤CT
- 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3例巨块型肝细胞癌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有关的CT征象。结果:①肿瘤实质均呈不均匀性强化,并可出现3种基本形态的肿瘤血管,它们与瘤内“密度更低区”有一定的关系;②部分肿瘤边缘部或包膜分别或同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③91.9%的巨块型肝细胞癌肝内转移性子灶只在动脉期才被检出。结论:①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及动脉期瘤内出现肿瘤血管,不但是巨块型肝细胞癌的主要特征,而且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②部分巨块型肝细胞癌边缘部或包膜存在肝动脉、门脉或动、门脉双重血供;③巨块型肝细胞癌术前必须进行全肝范围的动脉期增强扫描,以利于发现占大多数平扫及门脉期均呈等密度的肝内转移性子灶。
- 沈冰奇余深平许达生张翎
- 关键词:肝肿瘤CT
- 苗勒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苗勒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苗勒管囊肿8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8例苗勒管囊肿中,其中1例位于右下腹部,呈类圆形肿块影,信号不均匀,T1WI肿块外周以等、稍高信号为主,中心呈高信号,T2WI外周呈明显高信号,中心为较高信号,增强未见强化;其余7例均位于前列腺后正中线,呈倒置的水滴状或椭圆形,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CT表现为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内见条状纤细分隔,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结论根据苗勒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及发病部位特点,可以在术前对苗勒管囊肿做出正确诊断。MRI较CT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本病的影像诊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 谢再汉黄丽嫦沈冰奇舒予静
- 关键词:苗勒管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