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峰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阜阳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卒中
  • 4篇急性
  • 3篇血管
  • 3篇血性
  • 3篇同型半胱氨酸
  • 3篇缺血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氨酸
  • 3篇半胱氨酸
  • 2篇蛋白
  • 2篇电生理
  • 2篇亚急性
  • 2篇亚急性联合变...
  • 2篇神经电
  • 2篇神经电生理
  • 2篇维生素B12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机构

  • 9篇阜阳市人民医...
  • 3篇安徽省阜阳市...

作者

  • 12篇涂峰
  • 8篇李宗友
  • 7篇陆景红
  • 5篇陈建
  • 5篇杨程
  • 4篇蔡辉
  • 4篇许辉
  • 3篇云宗金
  • 3篇张艳
  • 3篇周颖
  • 3篇王飞
  • 2篇周颍
  • 2篇王幼萌
  • 1篇许静
  • 1篇张建才
  • 1篇汝宁
  • 1篇张燕
  • 1篇许辉
  • 1篇王幼明

传媒

  • 3篇安徽医学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求医问药(下...
  • 1篇华东六省一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酸法舒地尔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防治脑血管造影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2 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法舒地尔60mg静脉缓慢滴入,持续至造影后30 min。结果观察组术后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3%;对照组出现脑血管痉挛10例,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术中静脉滴入盐酸法舒地尔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且安全可靠。
陆景红周颖王幼明李宗友陈建涂峰汝宁张艳杨程
关键词:盐酸法舒地尔脑血管造影血管痉挛
脑梗死再发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再发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脑梗死且已治愈的患者82例,根据患者空腹时血浆中Hcy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血浆中Hcy水平升高患者作为观察组(53例),Hcy水平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跟踪随访,观察脑梗死再发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中Hcy水平为(14.76±4.21)μmol/L,观察组为(23.41±6.0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9例(31%),观察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31例(5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与Hcy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高Hcy是引发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涂峰张艳杨程许辉李综友周颖陆景红
关键词:脑梗死再发率高同型半胱氨酸
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Immunoglobulin,IVIG)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间住院的45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治疗组是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IVIG静脉注射,并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治疗GBS效果明显,可缩短急性期及病程,提高肌力、改善临床症状。
云宗金周颖李宗友张艳许辉杨程涂峰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综合征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评价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纤酶。降纤酶首次剂量为10IU,第2、3次剂量为5I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隔日1次。在发病24h内开始治疗。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评定指标包括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降纤酶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下降(P<0.001),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它副作用的发生率,治疗后14d临床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降纤酶通过降低血浆FIB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近期疗效肯定。
许静涂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降纤酶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浆FIB急性期脑梗死出血事件
非酮症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性分析了1例非酮症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和临床治疗,偏侧舞蹈症是由于锥体外系病变导致肢体、面部等发生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发生病变时常导致偏侧舞蹈症。基底节的核团参与锥体外系皮质-皮质环...
陆景红李宗友王飞涂峰蔡辉杨程
关键词:偏侧舞蹈症非酮症高血糖发病机制临床诊疗
分水岭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患者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56~82岁,平均63.2岁;均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CWSI;均急性起病,于发病后2h~6d入院;安静时起病21例,
许辉陈建云宗金涂峰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低血压脑血管狭窄心脏疾病
血清碱性磷酸酶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临床转归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与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18~4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出院时或住院第14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2分)和转归良好组(0~2分),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清ALP水平与转归的独立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基线血清ALP水平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急性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转归良好组138例(69.0%),转归不良组62例(31.0%)。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血清ALP水平[(87.72±25.60)U/L对(81.70±22.95)U/L;t=-4.464,P<0.001]和基线NIHSS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9(8~12)分对2(1~4)分;Z=-10.540,P<0.001]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ALP水平(优势比1.030,95%可信区间1.001~1.060;P=0.040)和高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2.387,95%可信区间1.799~3.142;P<0.001)是早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血清ALP水平预测转归不良的最佳截断值为86.25 U/L,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2%和79.7%。结论高血清ALP水平与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转归不良独立相关,基线血清ALP水平对转归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翟明锋陆景红许辉涂峰张孟恩李宗友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碱性磷酸酶
尼莫地平对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脑卒中后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120 mg/d,连续1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MoC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MMSE、MoCA评分用药前后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SE、MoCA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出现严重副作用。结论尼莫地平预防及治疗早期血管性认知障碍疗效确切。合理使用改善认知功能药物,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陈建李宗友许辉云宗金杨程张燕涂峰张建才蔡辉
关键词:脑卒中尼莫地平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预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
2023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在发病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转归评估,>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AR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A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2例患者,转归良好组114例(70.4%),转归不良组48例(29.6%)。单变量分析表明,转归不良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t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和FAR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OR)1.17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82~1.227;P<0.001]、空腹血糖(OR 1.206,95%CI 1.018~1.430;P=0.030)和FAR(OR 1.448,95%CI 1.449~1.824;P=0.00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FAR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 0.616~0.796),当FAR截断值为8.06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78.2%。结论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存在显著相关性,FAR较高对患者转归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翟明锋刘莞莹李淑芳刘瑞苹涂峰李宗友陆景红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及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可能的病因,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表现,血常规异常情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水平变化、电生理及MRI检查异常表现。结果 16例患者中长期饮酒者5例(31.25%),有胃部疾病史者3例(18.75%),胆囊炎病史1例(6.25%),巨细胞性贫血者11例(68.75%),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者9例(56.25%)。6例患者检测血维生素B12浓度,其中维生素B12浓度降低者3例(50%)。5例检查肌电图者均有周围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下降,其中1例有波幅下降,1例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其P40潜伏期延长。11例患者行脊髓MRI检查,其中1例仅行腰椎MRI,6例(54.55%)患者发现病灶,病灶位于颈髓4例,胸髓2例。颈胸髓均有异常1例,病灶位于脊髓侧索和后索,双侧对称,成"八"字征或"倒V"字征,给与维生素B12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对于有长期饮酒、慢性胃病史,临床慢性发病,不典型感觉异常的患者,需联合测定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电生理检查,MRI检查以提高SCD诊断率,及早给与维生素B12治疗。
陆景红周颍李宗友王幼萌涂峰王飞蔡辉陈建彦谈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电生理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