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在用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疗法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CD44V6、FT3、FT4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CD44V)6、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影响。方法老年甲状腺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观察组采用TSH抑制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CD3^+、CD4^+、CD8^+水平及血清CD44V6、FT3、FT4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CD3^+、CD4^+、FT3、FT4水平显著升高,CD8^+、CD44V6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CD3^+、CD4^+、FT3、FT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CD44V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H抑制疗法可改善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CD44V6水平,提高血清FT3、FT4水平,安全性较好。
- 王燕潘在用林志刚
- 关键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
- 伯氏疟原虫哌喹抗性系的建立及其抗性表型特征观察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化、计数原虫率,记录分析小鼠接种后存活时间及肝、脾及体重变化等特征。结果:磷酸哌喹(PQ)起始剂量7 mg/kg,传14代,历时8个月,PQ浓度达35 mg/kg时,抗性指数大于敏感株>186倍;P.b.PQR光镜下形态变化显著,原虫率上升缓慢、致病力下降,感染鼠存活时间延长、贫血程度较轻,肝脾肿大显著等。去除药物压力传代6次后,RI仍>100,抗性表型无明显改变。结论:建立了P.b.ANKA株PQR系,该系抗性相对稳定,抗性表型特征明显。该模型的建立,为深入研究PQ抗性分子机制及抗性相关免疫调节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郭虹周利民潘在用黄宪希薛伟玲吴金燕易国辉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哌喹
- 伯氏疟原虫ANKA株抗哌喹系小鼠模型免疫学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抗哌喹(PQR)系小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方法6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16只,B组32只(其中16只用于观察存活天数)。A组和B组小鼠分别经腹腔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哌喹敏感系(PbPQS)和抗性系(PbPQR)红内期原虫1×10^7个(200μl血),C组(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于感染后4、8、12和16d各取4只小鼠,取尾血制薄血膜镜检,计算红细胞原虫感染率(简称原虫率)。脱颈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用CCK-8法测定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后的增殖反应,用Griess法和ELISA分别测定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另取10只昆明小鼠,每鼠腹腔接种PbPQR系原虫约1×10^7个,待原虫率上升后下降,典型的原虫转变为蓝染细胞时,腹腔感染PbPQS系原虫(1×10^6个)进行攻击感染,观察小鼠原虫率和小鼠存活情况。结果A组小鼠平均存活(9.0+3.0)d,感染后6~12d原虫率均〉50%,出现严重贫血。感染后16d,B组小鼠全部存活,原虫率为(26.66±2.54)%。A、B两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后增殖显著,感染后12d,分别为0.65±0.08和0.86±0.20(P〈0.01)。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感染后12d,A、B和C组分别为(48.80±3.49)、(54.80±2.17)和(7.80±0.71)μmol/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感染后12d达到最高,为(752.20±39.49)pg/ml,B组于感染后8d升至峰值[(855.80±33.65)pg/ml],感染后12d降至(620.20±27.11)pg/ml;感染后8d和12d,A组和B组IFN.吖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PbPQS系攻击感染PbPQR�
- 黄宪希周利民易国辉吴金燕潘在用薛伟玲郭虹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免疫
- 临床患者口腔真菌的携带特征及其药敏检测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临床非真菌病患者口腔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检测,了解不同患者的真菌携带状况、种群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等,为临床防治真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2例住院患者常规棉拭子口腔取材、真菌分离培养、科玛嘉显色法鉴定,分析不同疾病、年龄段患者假丝酵母菌的检出情况,并进行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胞嘧啶及伊曲康唑纸片法药敏测定。结果:92例样本经真菌培养,分离出53例(57.61%)假丝酵母菌;受检患者多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60岁以上患者分离率(65.15%)显著高于60岁以下组(38.46%)(P<0.05);显色法鉴定白假丝酵母菌28例,热带假丝酵母菌8例,其它假丝酵母菌17例;所分离的真菌对5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酮康唑的耐药性最高。结论:临床患者口腔黏膜真菌携带具有分离率高、年龄及病种相对集中的特征;菌群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分离株耐药性较普遍。
- 易国辉吴金燕潘在用张蕾蕾王华民薛伟玲郭虹
- 关键词:口腔真菌携带率耐药性
- P53蛋白表达与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组织中P53的表达及其与术前同步放化疗病理反应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直肠腺癌患者82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4~6周行直肠切除术,依据RCRG评价同步放化疗敏感性,检测记录放化疗前后P53蛋白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同步放化疗病理缓解的影响因素,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放化疗后病理RCRG分级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放化疗后完全缓解(G1)38例(46.34%),放化疗敏感(G1+G2)65例(79.29%)。放化疗后P53蛋白含量明显下降(Z=-3.611,P<0.05);放化疗前P53高表达(OR=1.853,95%CI:1.144~3.002,P=0.012)、临床降期(OR=1.982,95%CI:1.268~3.098,P=0.003)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6.3±1.4)个月,其中G1+G2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1.3±2.4)个月,放化疗不敏感(G3)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2±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直肠癌放化疗后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且P53高表达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后敏感性更高。P53的表达水平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临床决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王燕张洛潘在用
- 关键词:直肠肿瘤P53术前同步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