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谋林

作品数:40 被引量:465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政治法律
  • 8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实证
  • 6篇犯罪
  • 5篇刑事
  • 5篇实证研究
  • 5篇司法
  • 5篇罚金
  • 5篇罚金刑
  • 4篇死刑
  • 4篇监禁
  • 3篇幸福感
  • 3篇审前羁押
  • 3篇羁押
  • 3篇违法
  • 3篇未成年
  • 3篇未成年人
  • 3篇无辜
  • 3篇无辜者
  • 3篇无罪
  • 3篇法学
  • 3篇法学研究

机构

  • 34篇西南财经大学
  • 3篇贵州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四川省高级人...
  • 1篇成都行政学院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检...

作者

  • 37篇熊谋林
  • 3篇程乙峰
  • 2篇唐敏
  • 2篇江立华
  • 2篇刘美彤
  • 2篇胡瑶
  • 1篇刘军强
  • 1篇潘静
  • 1篇许林
  • 1篇唐清利
  • 1篇戴林莉
  • 1篇陈丹
  • 1篇王昱
  • 1篇赵勇
  • 1篇陈树娇
  • 1篇苏阳
  • 1篇代亮亮
  • 1篇江南燕
  • 1篇杨文强
  • 1篇张琪

传媒

  • 4篇光华法学
  • 3篇青少年犯罪问...
  • 3篇湖湘法学评论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预防青少年犯...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中外法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法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财经科学
  • 1篇财经问题研究
  • 1篇政法论坛
  • 1篇天府新论
  • 1篇人民检察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保险研究
  • 1篇犯罪研究
  • 1篇辽宁公安司法...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错案的发回重审反思审前羁押
2017年
冤错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而错案基本会涉及如何救济和纠错等问题。救济的核心是刑事司法如何及时释放无辜者,以及尽量为无辜者减损,纠错的实质是,在二审、再审、死刑复核程序中,上级法院如何回应下级法院基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所作的错误裁判。
熊谋林王馨兰陈强
关键词:死刑复核程序无辜者发回重审审前羁押错案事实不清
再谈未成年人犯罪与矫正——以德阳市六个基层法院为样本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6个基层法院调查,收集346份未成年被告刑事判决书(492名),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及矫正特点。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为男性,且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比例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主要受前科、累犯、羁押天数影响。本文证明,新刑事诉讼法和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理念实施效果较好,缓刑和非羁押比例呈上升趋势。然而,监禁和罚金刑仍为主要部分,如何落实未成年犯罪人社区服务并适当减少监禁和罚金刑是未来改革的重心。
熊谋林胡瑶江南燕周静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监禁
论集合情节分级适用规则的建立被引量:2
2008年
刑法总则用一个法条概括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示例性抽象规定,通说认为此种情节是多功能或多幅度情节,但笔者认为其仅是法条概括的集合情节。虽总则情节的适用对犯罪事实的定型化无法做详细规定,却隐含处罚适用的实质差异。集合情节对分则之罪仅有一种应然处罚优遇效果,而不具有多功能或多幅度。根据罪质和法定刑的差异,笔者将各罪分为极轻罪、较轻罪、轻罪、重罪、较重罪、更重罪、极重罪,并理想化地建立集合情节的处罚分级机制,明示情节适用处罚的唯一性。
熊谋林
关键词:定型化
两种刑事司法错误的危害相当性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考察被引量:11
2016年
"错判"比"错放"危害大,以及"宁可错放,不可错判",被认为是刑事司法的正义理念。然而,"错判"等于"错放"、"错放"大干"错判"也不乏大量经典学说和历史支持。如何评价"错判"和"错放"危害性的大小,是帮助刑事立法、司法、政策、教育认识司法错误的重要课题。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关于"错判"和"错放"危害性偏好的10732个样本,研究采用多种统计模型分析后发现:两种司法错误危害相当,任何一个危害偏好均不占优势;有弱者心理的少数民族和纠纷经历者,以及教育程度高的人倾向于认为"错判"的危害更大;犯罪控制评价、守法态度和司法信任对危害偏好没影响,偏好也不影响司法满意度评价。基于司法错误的不可避免性和诉讼风险性,提出危害相当理论,建议坦然接受"错放"和"错判",从而防止两种刑事司法错误相互转化,消除冤假错案的危害观念,树立积极的认错和纠错态度。
熊谋林
关键词:刑事司法错误司法信任
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被引量:281
2012年
为回应有关中国国民幸福感的争论,评估过去1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析近10年国民幸福感变化趋势。研究基于5个时点、44166个样本,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过去10年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同政治身份、户口类型、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民族等群体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如果经济收缩,那么幸福感也可能随之下降。要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尚需对幸福感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追踪和研究。
刘军强熊谋林苏阳
关键词:幸福感经济增长
未成年人犯罪与矫正实证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文献综述发现,中国未成年人的犯罪背景和矫正实证研究还是一个空白。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法院2005年至2011年的199份判决书、累计280名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和量刑信息进行调查,并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及其矫正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在控制低龄犯罪问题上已取得显著成绩,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性强、教育程度低、多为农村人口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盗抢类财产犯罪,对未成年人罪犯的非缓刑和羁押程度依然较高。对未成年人的矫正主要为监禁、监禁期限较长,以及罚金应用过量表明,中国还需要加大恢复性司法矫正措施力度,法官主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前科和犯罪数额裁量刑罚。这反映出未成年人司法的惩罚性特点明显。
熊谋林程乙峰周静陈树娇
关键词:未成年人监禁前科财产犯罪
从证据收集看审前羁押——基于A市的实证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新近的错罪和超期羁押,引发了学界对审前羁押功能的反思。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外审前羁押理论和立法比较的成果丰厚,但对司法现状掌握不多。以A市1205份刑事判决书及3063份证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审前羁押率高、羁押期限较长,不必要羁押普遍存在,应当大力推行审前释放。理由为:第一,在嫌疑人到案初期公安机关已查实证明犯罪的主要证据,以押代罚不合理;第二,公诉和审判阶段以程序性证据收集为主,保障诉讼观念须反思;第三,各阶段羁押期限普遍延长且证据收集存在后尾,诉讼效率低下。研究表明,我国的审前羁押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取保候审后逃跑、犯新罪等妨碍诉讼案例不常见。鉴于审前释放风险较小,践行无罪推定可缓解立法与司法、精确定罪与预防错案的双重困境。
熊谋林
关键词:审前羁押诉讼效率无罪推定司法改革
“实证法学”的概念术语回顾与回归--基于文献的实证法学研究整合路径被引量:1
2024年
伴随着实证研究概念和范畴的思想大讨论,法学界在过去几十年涌现出大量相关的方法或学科术语。虽然各种术语本来根植于实证研究,但由于每种术语未对既有术语作细致的文献回顾和概念分析,而呈现出术语间前后矛盾、自我否定、相互攻击、相互整合的泛化和分化现象。从方法和学科层面来看,要实现实证研究的发展和繁盛,就必然需要在开放和团结的学术平台下统一学术理念,“实证法学”应该是整合研究队伍的最妥当路径。将当代实证法学研究的源头定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了解钱学森和吴世宦所引领的法学研究方法大讨论对实证法学的影响,可以澄清有关起源问题的误解。实证法学的传统术语在早期都包含定量和定性,近十年才因个人理解或方法偏爱引发术语之争。新兴术语虽然在定量或定性、样本大小、理念内涵、技术方法上有所差异,但都是基于实证研究发展起来的,其术语之争也源于割裂文献所致的自创概念。回归实证研究的本质,停止术语和概念之争,只要正确和恰当地定义实证法学,便可以实现整合实证法学研究的目标。
熊谋林
关键词:法律实证实证主义法学
新精神活性物质“毒品化”处理的法理不兼容性研究
2024年
新精神活性物质长期被作为毒品看待,但这与毒品犯罪的行政犯属性相矛盾。事实上,新精神活性物质与毒品的法律属性和规范属性不在同一层面,在是否应当管制,列管的方式、边界上也与毒品有重大差异。简单地将制造、贩卖、运输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直接认定为毒品犯罪,有违罪刑法定原则,甚至有可能违反宪法和立法法。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涉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件定性和定罪量刑的困难和矛盾,在将其认定为毒品犯罪的同时,或采用法定最低刑处理,或认定为未遂犯和不能犯。新精神活性物质与毒品并不兼容,不能将列管不明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等同于毒品,更不能将未列管的物质认定为毒品。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新精神活性物质应当秉持理性和审慎态度,跳出固有的“毒品化”思维,使其回归其药品及化学品的本质属性,这是解决新精神活性物质定罪量刑疑难问题的关键。
熊谋林赵敏奇
关键词:毒品化学品行政犯
从民族幸福感看民族融合——基于CGSS数据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民族幸福水平反映了不同民族对社会转型和民族政策的客观态度。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至2010年的数据,利用Ordered 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计量模型,探讨我国近十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幸福感变化趋势及其现状。研究发现,我国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满族多数人民都自感幸福,自感幸福的人双倍增加,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这反映了良好的民族融合趋势。维吾尔族、回族人民的幸福程度显著地高于汉族,壮族人民的幸福程度略低于汉族。年龄、就业、婚姻、教育、养老保险和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和经济变量,在解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幸福感差异上起着不同作用。
熊谋林江立华
关键词:幸福感汉族少数民族民族融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