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例罗伯逊易位的男性患者精液常规及精子形态学参数分析 2008年 熊进 彭海英 张昌军 叶艳琴关键词:罗伯逊易位 精液常规 精子 着丝粒 出现率 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夫妇双卵双胎羊水细胞培养产前诊断1例分析 2011年 对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夫妇双卵双胎羊水细胞培养产前诊断1例分析如下。 熊进 彭海英 董毅飞 张昌军关键词:染色体障碍 产前诊断 不同培养时长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制备的优化 2024年 目的:探索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培养不同时长后制备可用于临床诊断的G显带染色体的可行方法。方法:外周血全血接种后常规培养68~72 h为对照组,根据培养时长分24、48、96、120 h组共4个实验组,对接种细胞培养时间、秋水仙素作用浓度、接种细胞浓度共三个因素进行三轮比较实验,比较不同实验组的分裂指数、染色体显带效果,摸索不同培养时长组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48 h组接种22滴外周血全血、秋水仙素工作浓度0.14μg/mL组和培养96 h组接种20滴外周血全血、秋水仙素工作浓度0.06μg/mL制片效果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培养时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可通过调整接种细胞量和秋水仙素的工作浓度达到常规培养68~72 h的制片和分析效果,应用临床可实现弹性化批量标本处理,极大提高实验室检测效率。 彭海英 罗清炳 罗清炳 张颖关键词:外周血淋巴细胞 羊水细胞序贯培养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2年 近年来人们对优生优育高度重视,产前筛查已成为每个孕妇的必查项目。孕中期诊断性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是产前诊断染色体病的主要手段[1]。要作出高质量的染色体核型分析,首先要取得一定数量、数目完整、结构清晰的染色体,其关键则是要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制备染色体所需要的细胞。 熊进 彭海英 董毅飞 张昌军关键词:羊水细胞 产前诊断 染色体 核型分析 Z型肌内注射法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黄体期支持黄体酮注射治疗中的体会 2006年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俗称试管婴儿,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核心部分,是近代医学发展史治疗不育症的重要方法。药物治疗是试管婴儿最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特别是后期的黄体期支持,一般需要两个多月的治疗周期。大多数的中心都采用的是黄体酮针剂肌肉注射。 叶艳琴 熊进 李璟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注射治疗 肌内注射法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试管婴儿 无创产前检测技术检出5q15-21.3缺失1例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为del(5q15-21.3,13.43M)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该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分别采用羊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胎儿无创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胎儿核型为46,XX,del(5)(q15q21.3),胎儿母亲核型为46,XX,父亲核型为46,XY;羊水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检测结果为46,XX,del(5q14.3q21.3).(90,871,585-106,715,288)×1;夫妻双方选择终止妊娠,引产胎儿表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采用NIPT技术检出胎儿染色体的微缺失1例,并成功进行验证。 熊进 彭海英 张昌军 刁红录 闫旭关键词:全基因组测序 Diff-Quik染色法评估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胚胎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Diff-Quik染色法评估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在76个IVF周期中,采用Diff-Quik染色后评估精子畸形率,并分析其与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之间的关系。结果Diff-Quik染色后精子畸形率与卵母细胞受精率呈负相关(P<0.05),与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Diff-Quik染色后精子畸形率越高,受精率越低,但精子形态与胚胎早期卵裂速度及胚胎形态间无明显相关。 董毅飞 张征 熊进 彭海英 罗清炳 张昌军关键词:体外受精 精子形态 46,XX/47,XXY性发育异常一例 被引量:1 2006年 刘海湘 张昌军 熊进 彭海英关键词:发育异常 外生殖器畸形 下腹疼痛 遗传病史 不思饮食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过程中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张昌军 王华 熊进 周艳梅 刘浩 刘海湘 陶连方 罗清炳 郑燕 郑艳 建立稳定的检测血清E2、P的浓度的放射免疫(RIA)法。首先采集促排卵周期患者的血清应用RIA法测出E2、P浓度,根据对照曲线判断实验结果,反复检测同一份样本,建立稳定的检测方法。分别于月经第三天、取卵(排卵)前、取卵(...关键词:关键词:甲襞微循环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46,XY,inv(Y)(p11q12)和46,XX,inv(9)(p11q13)夫妇伴不良孕史一例 2007年 熊进 彭海英 叶艳琴 张昌军关键词:夫妇 不良生育史 近亲婚配 致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