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成人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下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诊治门诊中心寻求正畸治疗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及Ⅲ类的错畸形各30例(以下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按照矢状向骨性不调的严重程度,将Ⅲ类组分为轻、中、重度3类。以I类组作为对照,应用CBCT,从角度、线距两方面比较Ⅲ类组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评价其是否与错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采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成组t检验分别比较Ⅲ类组与I类组之间轻、中、重度Ⅲ类组与I类组间下前牙冠根角度及冠根偏移距离的差异。结果:I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5.39°,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70mm;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2.40°,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1514mm,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较之I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骨性Ⅲ类错(以下简称为轻度Ⅲ类组)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36°,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99mm;中度骨性Ⅲ类错(以下简称为中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27°,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01mm;较之I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骨性Ⅲ类错(以下简称为重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1.03°,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38mm,较之I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度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存在明显的冠根成角现象,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提示此类患者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下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 王博房兵张莉
- 关键词:成人锥形束CT
- 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患者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4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及45例恒牙期骨性Ⅰ类错病例矫治前的CBCT图像,测量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厚度,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0437mm、3.0750mm和5.1187mm,骨性Ⅰ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6176mm、4.2765mm和7.0941mm。2组间唇侧、舌侧和唇舌侧总牙槽骨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下前牙区牙槽骨存在菲薄的现象,提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内收下前牙还是去代偿正畸,均要警惕牙槽骨吸收和牙根暴露。
- 张莉王博房兵
- 关键词:下颌骨牙槽骨锥形束CT
- 半侧颜面短小症的牵张成骨和正畸功能矫正器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 研究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症单侧下颌升支牵张成骨时,理想的治疗结果是需要同时矫正下颌骨偏斜和合平面的倾斜,我们假设牵张成骨时使用正畸功能矫正器对下颌骨在升支延长的同时进行下颌骨位置的引导,利用正畸功能矫正器的舌面挡板可以...
- 王洁吴勇袁玲君毛丽霞刘加强江凌勇王博杨秩聂萍夏韫晖沈国芳房兵
- 关键词:牵张成骨
- 文献传递
- 非髁突自溶性吸收骨性Ⅱ类错颌颞颌关节盘移位对下颌位置稳定性的影响
- 缪喆王旭东毛丽霞夏韫晖蔡鸣刘加强王博杨筱朱凌于洪波房兵
- 不同拔牙正畸模式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
- 目的:探究不同拔牙正畸模式直丝弓技术矫治,成人牙弓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选40例拔牙正畸病例,分为G1组20例: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男13例,女7例,平均22岁;G2组20例:拔除四颗第二前磨牙,男8例,女12例,平均2...
- 王博房兵
- 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成人中重度牙周炎错畸形远期疗效评价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 :评价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成人中重度牙周炎错畸形的远期疗效。方法 :成人中重度牙周炎错畸形3例,伴不同程度上或下前牙区牙槽骨吸收,平均年龄31岁。经正颌-正畸联合会诊,制订综合治疗计划。系统性牙周治疗后,行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结合定期牙周检查与维护,矫治结束后随访2~3 a。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面型及咬合关系获良好改善,牙槽骨吸收区域骨量增加明显且远期效果稳定,术区正畸牙移动到位且未见医源性牙周并发症。结论:针对成人中重度牙周炎错畸形患者,牙槽骨再生正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技术。
- 王博于洪波孙良龑沈国芳王旭东房兵郭秋曼
- 关键词:成人牙周炎锥形束CT远期疗效
- 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伴牙槽骨缺损的成人错(牙合)畸形远期疗效评价
- 目的:评价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伴牙槽骨缺损的成人错(牙合)畸形的远期疗效.方法:伴牙槽骨缺损的成人错(牙合)畸形3例,平均年龄29岁.经正颌正畸联合会诊制订治疗计划,按照牙槽骨再生正畸及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模式分别进行系统治疗...
- 王博郭秋曼于洪波孙良龑房兵
- 骨性Ⅲ类错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和牙槽骨开窗发生率的锥形束CT研究被引量:40
- 2013年
-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错连续病例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上、下前牙共523颗。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前牙区牙根周围牙槽骨状态,并使用测量软件进行定位分析牙槽骨厚度,检查牙根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61.57%,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93%,骨缺损(牙槽骨开裂或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77.44%。其中下颌骨(58.52%)较上颌骨(41.48%)好发,所占比例尤以下颌尖牙最高(21.23%),上中切牙最低(6.17%)。男性与女性在多数前牙唇侧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在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骨性Ⅲ类错就诊的病例中,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较高,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过程中是否是牙根吸收或牙槽骨吸收的潜在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 孙良王博房兵
- 关键词:锥形束CT
-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正畸治疗程序探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唇腭裂伴牙槽突裂的上颌骨牙列矫正,常存在牙槽突裂隙区牙槽骨塌陷、牙龈高位、植入骨吸收等不理想状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探讨上颌骨牙列矫治的治疗程序。方法:8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同期行尖牙骨皮质切开,术后以正畸方法快速将尖牙向牙合方、唇向移动,牙根移入植骨区。术前、术后1周、尖牙正轴完成后拍摄曲面体层片、尖牙根尖片、上颌咬合片和尖牙区照片,比较治疗前后尖牙区植骨量、尖牙牙根吸收程度和松动度变化;测量裂隙侧尖牙和邻牙之间的龈缘高度差和牙根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评价植骨效果以及尖牙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牙槽突裂植入骨高度均位于相邻牙牙根长度的1/2以上;裂隙侧尖牙牙根与邻牙牙根基本平行,牙根吸收均<2mm,龈缘高度较治疗前改建良好。结论:该治疗程序具有较强优势,在一次手术的基础上,使尖牙安全、有效进入裂隙区,保证了植入骨的丰满度和高度,重建了正常龈缘。
- 毛丽霞房兵沈国芳王博夏韫晖
-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正畸治疗
- 一种正颌虚拟手术设计中牙骨段移动向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颌虚拟手术设计中牙骨段移动向量预测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对患者的虚拟颅颌面结构特征进行量化,获取结构特征数据;将所述结构特征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患者的虚...
- 程梦佳于洪波王旭东王博张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