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作品数:24 被引量:18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2016-2020年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了解2016—2020年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动态及规律,为制定和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2016—2020年人间布病报告确诊病例和重点职业人群监测信息,描述、分析其三间分布情况和监测结果。结果2016—2020年全省14个市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确诊病例11569例,死亡1例。发病高峰为3—8月,病例主要集中在40~64岁,且以农民为主。重点职业人群监测工作中,流行病学调查68804人,血清学检测32559人,阳性1708例,阳性率为5.25%。病原学检测布病样本830份,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210株。结论辽宁省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2020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创历史新高。人间布病流行态势错综复杂,布病防控形势严峻,防控策略和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于维君 王子江 王子江 毛玲玲 雷露 王博 王博 王周超 孙英伟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人间 防制 辽宁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辽宁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的基因型与地理分布。方法采集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血样15份,Chelex-100离子交换法提取DNA,进行单管-套式PCR扩增,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判定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别。结果 12份本地感染间日疟血液标本中6份鉴定为PV-Ⅰ型温带族虫株(占50.00%),6份鉴定为PV-Ⅰ型温带族和PV-Ⅱ型混合虫株(占50.00%);3例输入性间日疟病例中PV-Ⅰ型热带族和温带族各1例,PV-Ⅰ型温带族和PV-Ⅱ型虫株混合感染1例。结论目前辽宁省间日疟原虫存在2种CSP基因型,即PV-Ⅰ型温带族虫株和温带族、PV-Ⅱ型混合感染虫株,无热带族虫株。 耿英芝 田疆 腾聪 毛玲玲 王博 姚文清关键词:环子孢子蛋白 基因型 辽宁省2017年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实验室鉴定和分析输入性卵形疟疾,比较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结果并分析其基因型别,以避免卵形疟疾的误诊与漏诊。方法分别采用吉氏染色镜检、疟疾快速诊断试验(RDT)和巢式多重PCR 3种方法对辽宁省务工归来的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患者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对5例患者外周血中的疟原虫18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5例卵形疟疾患者通过吉氏染色镜检均观察到典型的卵形疟原虫形态,疟疾RDT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5例外周血中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条长度均为800 bp的序列,通过GenBank比对,与已知卵形疟疾18S r RNA同源性达到99%。结论巢式PCR检测、疟疾RDT和疟疾染色镜检的结果一致,均为卵形疟原虫,需及时加强疟疾流行地区对疟原虫实验室镜检的检测能力水平,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大大降低实验室误诊和漏诊。 王博 毛玲玲 王子江 李鑫 于维君 宋歌 王周超 孙英伟关键词:镜检 辽宁省1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辽宁省1起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以期为该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某幼儿园暴发1起HFMD疫情,共采集13名患者的粪便及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阳性样本盲传3代后获得辽宁分离株,提取病毒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进行BLAST分析。从GenBank中下载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流行株及其主要血清型原型株序列作为参考株,同时以肠道病毒A71(enterovirus A71,EVA71)原型株为组外类群,应用MEGA 5.2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基因进化树,对辽宁分离株与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年份流行株的CVA16 VP1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本次HFMD暴发疫情共报告19例患者,罹患率为7.45%,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男性15例(占比78.95%),女性4例(占比21.05%);4、5、6岁分别有4、9、6例;暴发时间为2022年6月14-21日,发病高峰在6月19日,出现10例,占病例总数的52.63%。共获得13株辽宁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 99.9%,与CVA16同源性最高,属于B1c亚群;VP1氨基酸序列相同,与原型株比较,于19处位点发生了突变。结论 本次HFMD暴发疫情是由同一CVA16传染源引起的,今后应加强对CVA16的长期监测,为HFMD疫情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发病率。 雷露 王越 薄志坚 王博 于伟 王周超 华近 孙英伟 毛玲玲关键词: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流行病学 病原学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辽宁省肠炎沙门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特征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分析近年辽宁省腹泻病例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方法对辽宁地区50株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微量肉汤法,进行16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选取的16株肠炎沙门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肠炎沙门菌是沙门菌中的优势血清型。所有菌都对链霉素耐药。16株肠炎沙门菌分成7种型别,其中6个PFGE型别间仅有1条~3条带的差异,相似度在78.68%~100%,菌株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结论辽宁省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感染率较低。PFGE分子分型较多,无明显聚集性。 雷露 毛玲玲 刘学升 王博 孙英伟 姚文清关键词:肠炎沙门菌 耐药性 3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探讨3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疟疾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传统镜检法、Opti MAL法及巢式PCR法,对辽宁省2011-2013年的102份疟疾疑似病例血样进行检测。结果镜检法、Opti MAL法和PCR法阳性率分别为54.90%、63.73%和70.59%,三者两两比较,只有镜检法和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8,P=0.030)。3种方法中,PCR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结论镜检法结合Opti MAL法和PCR法会提高疟疾病例的诊断水平。 雷露 刘学升 毛玲玲 王博 滕聪 姚文清关键词:疟疾 OPTI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镜检法 2019年辽宁省3例输入性三日疟基因型别实验室诊治与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对辽宁省2019年的3例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疟疾病例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分析。收集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汇总。根据疟疾实验室现有最新执行诊断标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的要求,对临床诊断的疑似三日疟患者采集抗凝血制作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上送全血到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复核,巢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比对。3份病例患者外周血血涂片镜检薄厚血膜,虫体分期主要为环状体期、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和成熟裂殖体期,其中大滋养体期中疟色素呈深棕色、较大、沿边缘分布,发现寄生的红细胞通常不胀大甚至会缩小,配子体小而圆,根据镜下特点初步判定为三日疟原虫;RDT结果提示为感染除恶性疟以外的其他3种疟疾(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单一感染,省级参比实验室对于上送全血利用巢氏PCR检测技术进行复核检测;将扩增出的三日疟的目的片段产物序列送至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了100%。同时使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PCR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均鉴定为三日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病例。 王博 李鑫 毛玲玲 孙英伟 王子江 于维君 姚文清关键词:镜检 2009-2013年辽宁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全面掌握辽宁省2009—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分布,为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辽宁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最多,重症病死率逐年下降,流行高峰集中在7、8月;病例以1~5岁年龄组儿童为主;病原构成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但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临床特征以发热、皮疹为主,多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辽宁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呈减缓态势,但检出阳性病例病原以EV71为主,进一步加强监测是深入研究该省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王伶 田疆 于伟 王博 姚文清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 流行病学 肠道病毒 一起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了解2012年辽宁省某中学暴发的一起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收集患病学生个案资料,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咽拭子标本中进行腺病毒鉴定并进行病毒分离,扩增腺病毒六邻体(Hexon)基因的L1片段进行序列测定,BLAST比较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1个月内在3个班级78名学生中累计出现24例发热病例,发病率为30.77%;咽拭子标本中5份标本多重PCR鉴定为腺病毒,同时分离到5株病毒;腺病毒Hexon基因的L1片段测序显示5株腺病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100%相同;BLAST比较显示与人腺病毒14型参考株高度同源,达100%;系统进化分析中5株腺病毒与人腺病毒14型参考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结论本次暴发疫情是由腺病毒14型引起,与之前中国所流行的腺病毒14型相比未发生基因变异。 于伟 孙海波 田疆 王璐璐 王博 陈叶 陆莹 齐英 姚文清关键词:腺病毒 大连市“蜱咬”患者新布尼亚病毒(SFTSV)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一起"蜱咬"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体检测,探讨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在辽宁省南部沿海地区的流行范围。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蜱咬"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及同居住地的26份非患者血清样本进行SFTSV的IgM、IgG抗体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蜱咬"患者血液样本SFTSV核酸;采用VERO-E6细胞对"蜱咬"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结果 "蜱咬"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SFTSV的IgM抗体阳性、IgG抗体阴性;26份非患者血清样本中4份SFTSV的IgG抗体阳性;"蜱咬"患者血液样本SFTSV核酸阳性;从"蜱咬"患者血液样本和体表叮咬的蜱虫中各分离出1株病毒,经SFTSV的M片段全基因测序引物测序鉴定为SFTSV。结论 "蜱咬"患者血液分离株与蜱虫分离株均为SFTSV,同源性达99.7%,该病毒是导致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本次分离到的2株病毒与我省东部(丹东、抚顺),北部(铁岭)山区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远。SFTSV在正常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刘芸 张洁 王博 田疆 毛玲玲 孙英伟 王子江 孙婷婷 姚文清 赵卓关键词:细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