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强
- 作品数:10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基于模糊聚类法的亚洲小车蝗种群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根据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聚集指标和扩散系数5项聚集度指标,分析了肃南县高山草原亚洲小车蝗种群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模糊聚类法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的发生初期和末期为2个特殊发育阶段,空间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和成虫混合发生期为均匀分布,在蝗蝻出土和交配产卵过程中表现为聚集分布.
- 胡靖张廷伟刘长仲韩天虎代健聪陈威王小强
- 关键词:亚洲小车蝗聚集度指标
- 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下2种色型豌豆蚜解毒酶活力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后,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LC20、LC10和LC5分别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24 h后,3种酶比活力均高于对照,且GSTs和MFO比活力均随亚致死剂量升高而增大,但AChE比活力表现为2种色型均在LC10处理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93 nmol·min-1·mg-1(pro)和53.93nmol·min-1·mg-1(pro)。各处理表现为AChE比活力绿色型大于红色型,GSTs比活力与前者相反,而MFO比活力红、绿色型间无明显规律。随着处理后取样时间的变化,对红、绿色型豌豆蚜AChE、GSTs和MFO比活力的影响均表现为诱导或抑制作用,其中,GSTs比活力绿色型在0 h均达到最大值[nmol·min-1·mg-1(pro)]且显著高于其余时间,分别为49.84(CK)、48.87(LC5)、42.74(LC10)和45.35(LC20)。2种色型豌豆蚜体内AChE、GSTs和MFO比活力变化不但受阿维菌素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影响,还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
- 王小强刘长仲
- 关键词:豌豆蚜色型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解毒酶
- 三种杀虫剂对两种色型豌豆蚜亚致死效应研究
-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属于半翅目蚜科,有红、绿两种生物型,是世界范围内豆科作物及牧草的主要害虫。绿色型豌豆蚜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危害严重,而红色型目前仅在我国西部地区发现,且种群数量有明显增加趋...
- 王小强
- 关键词:杀虫剂亚致死效应色型豌豆蚜生命表参数
- 文献传递
- 一种耕地残膜滤土回收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耕地残膜滤土回收装置,包括载具,所述载具后侧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远离载具端设有用于初步松土的松土结构,所述松土结构远离载具侧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松土结构端设有用于土膜分离的的...
- 常海刚李广马维伟袁建钰谢明君王小强
- 文献传递
- 吡虫啉、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绿色型豌豆蚜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4年
- 为了了解吡虫啉,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不同亚致死剂量对绿色型豌豆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影响,阐明绿色型豌豆蚜发育及繁殖与亚致死剂量的关系,并为豌豆蚜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22~24℃,光照周期L∶D=16 h∶8 h,相对湿度(RH)70%~80%条件下,采用带虫浸叶法确定吡虫啉,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对绿色型豌豆蚜的亚致死剂量,通过叶碟饲养,记录其发育历期、产蚜量和寿命。结果表明,吡虫啉,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LC20、LC10分别处理成蚜后,成蚜平均寿命和平均产蚜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其中阿维菌素LC20处理平均寿命最短为3.34 d,高效氯氰菊酯 LC20处理平均产蚜量最低为14.30头;F1代除3龄历期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龄期历期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成虫期、存活率、平均产蚜量、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均表现为LC10大于LC20,在阿维菌素LC10下,F1代成蚜寿命、成蚜平均产蚜量、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达到最大值且均大于对照,分别为9.76,77.76,65.32,12.41。表明吡虫啉,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成蚜后,对其寿命和繁殖力均起到抑制作用,但对F1代影响表现为大部分生物学参数随亚致死剂量降低而升高。
- 王小强刘长仲邢亚田石周
- 关键词:吡虫啉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生命表参数
-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以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分别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测定了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后其F0及F1代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处理的2种色型成蚜后,其平均产蚜量均显著低于同色组对照(P<0.05),平均寿命表现为LC20处理后均显著短于同色组对照(P<0.05),而LC10和LC5处理后平均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LC20处理后红、绿色型成蚜的平均产蚜量(16.82和21.44头)和平均寿命(2.84 d,3.60 d)均达到最小值;LC20处理2种色型成蚜后,F1代若虫期与同色组对照差异不显著,而成虫寿命显著短于同色组对照(P<0.05),若蚜存活率均高于LC10处理,LC5处理后F1代红、绿色型豌豆蚜平均繁殖力均达到最大值81.95头和72.27头;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Fi代2种色型成虫产蚜高峰期也存在差异,绿色型均集中在3~7 d,而红色型产蚜高峰期均晚于绿色型;除LC20处理后F1代绿色型豌豆蚜净增殖率(R0)(44.22),平均世代周期(T)(11.29)与同色组对照差异显著外,2种色型豌豆蚜的其余参数在LC20,LC10和LC5处理下均与同色组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2种色型成蚜后,对其F0代寿命和繁殖力均起到抑制作用,且红色型较绿色型敏感,但对F1代影响表现为高浓度较低浓度显著.
- 王小强刘长仲祁发鹏李毅恒
- 关键词:吡虫啉亚致死效应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
- 豌豆品种对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3年
- 在(23±1)℃、光照时间16 h、相对湿度70%~80%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研究了"草豌豆"、"定豌1号"、"定豌2号"、"G1997"4个豌豆品种对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变化的影响,旨在为种植豌豆时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豌豆品种上绿色型豌豆蚜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和单雌一生最高产仔量均有显著差异,其在"G1997"上完成一生所需时间最长(17.92 d),在"草豌豆"上最短(12.69 d);其最高产仔量在"G1997"上最多,为117头.头1,在"草豌豆"上最少,为60头·头^-1。存活曲线均为Ⅰ型,存活率高低依次为"G1997"、"定豌2号"、"定豌1号"和"草豌豆";净增值率"定豌2号"、"定豌1号"、"G1997"、"草豌豆"相应分别为40.569 2、37.952 4、31.607 8、25.000 0;内禀增长率在"定豌1号"上最大,为0.275 8,而在"G1997"上最小,为0.188 6;种群加倍时间依次为"G1997"(3.675 0 d)、"定豌2号"(2.867 6 d)、"草豌豆"(2.729 8 d)和"定豌1号"(2.513 1 d);"定豌1号"是其最喜食的品种,其次为"定豌2号"、"草豌豆",最后是"G1997"。
- 王小强韩秀楠曹馨月张廷伟刘长仲
- 关键词:豌豆存活曲线种群参数发育历期
- 高山草原蝗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应用Iwao m*-m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蝗虫混合种群蝗蝻、成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蝻期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在个体聚集群中个体间相互排斥,Iwao回归模型为m*=-0.18856+1.04154m,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相关性极显著;成虫期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混合种群空间格局为均匀分布。建立了一定防治指标(mc)下的Iwao序贯抽样图、一定精度下的Kuno序贯抽样图及复序贯抽样图,从而为草原蝗虫混合种群抽样调查提供一定帮助。
- 王小强胡靖陈威刘长仲
- 关键词:蝗虫混合种群序贯抽样
- 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2年
- [目的]掌握不同寄主植物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规律。[方法]在(23±1)℃、光照时间16h、相对湿度80%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组建了豌豆蚜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统计出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在蚕豆、豌豆、苜蓿、红豆草4种寄主植物上,豌豆蚜的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63 2、0.261 9、0.224 3、0.217 1。[结论]豌豆蚜在蚕豆上的适应度和嗜食性最好,并且繁殖速度最快。
- 韩秀楠王小强赵林平刘长仲
- 关键词:豌豆蚜寄主植物实验种群生命表内禀增长率
- 祁连山中段3种草原蝗虫成虫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 2013年
- 通过人工罩笼控制试验对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和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3种蝗虫成虫间的种内和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翅皱膝蝗喜食菊科植物,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具有相似的食性,均喜食禾本科植物;红翅皱膝蝗种内竞争强于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种间红翅皱膝蝗与亚洲小车蝗或小翅雏蝗种间竞争较弱,亚洲小车蝗与小翅雏蝗竞争较强;高密度条件下,3种蝗虫的种内竞争均很强,随着密度降低,种内竞争随之减弱;3种蝗虫两两混养或3种混养时,红翅皱膝蝗死亡率均最高,亚洲小车蝗和小翅雏蝗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反映出种间竞争的不对称性.
- 陈威胡靖张廷伟王小强刘长仲
- 关键词:蝗虫成虫种间竞争种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