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萌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生酮饮食
  • 4篇骨质
  • 3篇腰椎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3篇骨质疏松
  • 2篇氧化应激
  • 2篇生物力学
  • 2篇骨微结构
  • 1篇蛋白
  • 1篇腰椎骨质疏松
  • 1篇腰椎横突
  • 1篇腰椎横突间融...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生长因...
  • 1篇胰岛素生长因...
  • 1篇乙酰化
  • 1篇乙酰化酶
  • 1篇有限元

机构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龙岩市第一医...

作者

  • 9篇王晓萌
  • 8篇吴秀华
  • 8篇黄志平
  • 8篇朱青安
  • 5篇刘祺
  • 4篇周剑
  • 4篇刘俊豪
  • 4篇黄祖成
  • 1篇姜杰
  • 1篇吴晓亮
  • 1篇季伟
  • 1篇李榕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2014广东...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酮体代谢导致小鼠腰椎骨质疏松的显微有限元分析
研究背景及目的 :生酮饮食(KD)是高脂肪和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导致机体处于酮体代谢,在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上取得了临床疗效,对急性脊髓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临床报道生酮饮食会影响骨代谢,缺乏实验研究。我们前期评价K...
吴秀华王晓萌刘俊豪黄祖成孔刚刚黄志平朱青安
关键词:骨质疏松
酮体代谢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已有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的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进一步探讨损伤前酮体代谢对于大鼠急性颈脊髓挫伤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KD组和标准饮食组(SD),喂养2周后检测血酮体含量。在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上行C5脊髓挫伤,其挫伤位移为1.5 mm,挫伤速度达500 mm/s。挫伤后3 h和24 h采集颈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与凋亡和炎症相关的Bax,caspase-3和Bcl-2,CD68等的蛋白表达,ELASA检测挫伤部位反映氧化应激程度的SOD和MDA含量。结果 KD组酮体水平为1.32 mmol/L,明显高于SD组(0.38 mmol/L)(P<0.05)。Bax,Bcl-2,caspase-3以及CD68的蛋白表达在损伤后均呈阳性,其中KD组表达量在两个时间点上均与SD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KD组SOD值在损伤后3h高于SD组,且两组间差异在伤后24 h有显著性(540 pg/ml与281 pg/ml)(P<0.05)。MDA的变化趋势与SOD相反,伤后24 h KD组MDA值为509 pg/ml,明显低于SD组(855 pg/ml)(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SCI前的高酮体水平减少了急性SCI的氧化应激程度、抑制细胞凋亡,为其在SCI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
王晓萌刘祺周剑孔刚刚吴秀华黄志平朱青安
关键词:生酮饮食SCI氧化应激神经保护
生酮饮食导致和加重小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目的:生酮饮食(KD)是一种高脂肪和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使机体进入酮体代谢,在治疗儿童耐药性癫痫有临床疗效,对急性和退变性神经系统疾病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缺乏KD对骨结构影响的研究。本文观察生酮饮食(KD)对小鼠...
吴秀华王晓萌黄志平刘祺黄祖成刘俊豪孔刚刚朱青安
关键词:生酮饮食骨质疏松骨微结构生物力学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生酮饮食对于大鼠腰椎融合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研究探讨在生酮饮食(KD)这种高脂饮食的治疗下对大鼠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SD大鼠,体重350g-400g,建立L4/L5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模型.术后随机分为KD组(n=8)和标准饮食(SD)组(n=8)...
王晓萌刘祺周剑吴秀华黄志平朱青安
关键词:生酮饮食腰椎酮体
生酮饮食延缓大鼠腰椎骨融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作为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饮食,升高血酮水平,使机体处于高酮体代谢状态,已被证实对儿童耐药性癫痫的治疗有临床疗效。我们近期研究发现其对急性脊髓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对于...
王晓萌
关键词:生酮饮食腰椎横突间融合胰岛素生长因子1
双侧小关节切除制作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双侧小关节切除建立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1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C4/5和C5/6双侧上、下关节突采用磨钻切除。术后12周时获取大鼠C4~C6标本。显微CT扫描C5/6节段,测量椎间高度及软骨终板的缺损率,并观测C5椎体微结构的变化;番红O快绿染色后观察髓核和纤维环的形态,并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采用RT-PCR法检测C4/5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Ⅱ型胶原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13的m RNA表达水平。组间定量指标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椎间高度为0.51±0.04mm,显著低于对照组(0.55±0.02mm)(P〈0.05)。实验组软骨终板出现明显的缺损,下终板缺损主要出现在腹侧,而上终板四周及中央均出现缺损;实验组的缺损率为(11.5±2.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6.9±1.0)%(P〈0.05)。在椎体微结构中,实验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间隙分别为(53.0±6.0)%和170±2μm,而对照组分别为(46.4±3.0)%和195±1μm,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骨小梁数目和厚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到实验组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形态不规则、出现缺损及少许钙化,髓核细胞出现聚集、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紊乱。实验组椎间盘退变评分为8.6±0.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5分。在实验组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MP-13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MP-3则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大鼠颈椎双侧小关节切除可导致切除节段椎间盘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退变,是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一种可行方法。
刘祺王晓萌周剑孔刚刚吴秀华黄志平朱青安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软骨终板缺损
生酮饮食导致小鼠骨质疏松的显微骨结构和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酮体代谢小鼠骨结构和生物力学改变,以及所导致的小鼠骨质疏松。方法 10只8周龄的C57小鼠随机分为生酮饮食(KD)组和正常饮食(SD)组,每组5只,喂养3个月。生酮饮食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比例为1∶4。每两周监测小鼠体重、血糖和血酮。采用显微CT测量小鼠股骨远端松质骨的骨微结构和中段皮质骨的骨结构参数,厚度和面积。采用脱钙后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骨小梁分布。采用三点弯曲实验评价胫骨力学强度。结果 KD组血酮水平为0.8 mmol/L,明显高于SD组(0.2 mmol/L,P<0.05)。KD组股骨远端松质骨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连接密度分别为(49.5±3.6)mg HA/ccm、(4.1±0.5)%和(12.4±1.9)mm-3,而SD组分别为(69.1±4.0)mg HA/ccm、(6.4±1.0)%和(27.4±9.7)mm-3,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骨小梁数目和厚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股骨中段皮质骨平均横截面积为(0.69±0.08)mm2,显著小于SD组(0.80±0.06)mm2。KD组胫骨三点弯曲的最大力、刚度和最大吸收能量分别为(7.3±0.7)N、(25.1±2.4)N/mm、(1.4±0.4)m J,显著小于SD组[(10.1±0.6)N、(33.4±2.9)N/mm、(2.3±0.5)m J]。结论本研究表明生酮饮食降低松质骨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的连接程度,减少皮质骨的横截面积,降低骨力学强度,导致骨质疏松。
吴秀华王晓萌黄志平刘俊豪黄祖成孔刚刚朱青安
关键词:生酮饮食骨质疏松骨微结构生物力学强度
生酮饮食通过抑制I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缓解脊髓损伤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
目的 生酮饮食临床上被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对大鼠脊髓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 分析生酮饮食对大鼠脊髓损伤急性期氧化应激和I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影响,阐明...
孔刚刚黄祖成王晓萌刘俊豪吴晓亮吴秀华黄志平李榕季伟朱青安
关键词:生酮饮食脊髓损伤氧化应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组蛋白乙酰化
脊髓挫伤速度对颈脊髓原发性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确定脊髓挫伤速度是脊髓损伤的因素,探讨不同速度的脊髓挫伤对大鼠颈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快速组(500 mm/s,n=8)、慢速组(5mm/s,n=8)和对照组(n=4)。用直径为4 mm的平头圆锥打击头在C5水平产生1.5 mm的挫伤位移。损伤后即行心脏固定,切取以挫伤部位为中心长约1.5 cm的脊髓组织。行连续矢状位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形态,计算出血量。β-APP免疫组化后观察轴索损伤程度。结果挫伤后观察到脊髓表面有一带状出血,且快速组出血带颜色更深。快速组挫伤位移为(1.50±0.05)mm,最大力为(5.3±1.2)N;慢速组挫伤位移为(1.51±0.04)mm,最大力为(2.8±0.6)N,两组间最大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E染色显示脊髓出血大部分都集中在灰质,白质相对较少。快速组脊髓总出血量、灰质出血量和白质出血量分别为0.94、0.71和0.23 mm3,慢速组分别为0.55、0.43和0.12 mm3,其中两组间总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β-APP免疫组化观察到快速组轴索断裂比慢速组更为严重。结论脊髓挫伤速度是影响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因素,快速的脊髓挫伤导致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更为严重,导致更多的脊髓出血和轴索断裂。
周剑王晓萌刘祺姜杰黄志平吴秀华朱青安
关键词:脊髓损伤挫伤原发性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