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前列腺
  • 7篇前列腺炎
  • 7篇腺炎
  • 6篇细菌性前列腺...
  • 6篇慢性非细菌性
  • 6篇慢性非细菌性...
  • 6篇非细菌性
  • 6篇非细菌性前列...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免疫
  • 3篇白细胞介素
  • 3篇CD4+T淋...
  • 3篇IL-6
  • 2篇总苷
  • 2篇细胞
  • 2篇免疫异常
  • 2篇免疫治疗
  • 2篇干扰素
  • 2篇干扰素-Γ

机构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王洪志
  • 10篇韦超
  • 10篇刘朝东
  • 1篇刘航
  • 1篇汤召兵
  • 1篇付劲草

传媒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内分泌外科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年份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芍总苷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CD4+T淋巴细胞及IL-6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及白细胞介素-6 (IL-6)的影响及其对CAP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CAP对照组、TGP低剂量组、TGP高剂量组,每组12只。给药后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及IL-6在各组大鼠前列腺中的表达。结果:CAP对照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呈明显炎症状态,TGP低剂量组腺体结构改善,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TGP高剂量组炎症状态明显消退,只有极少量炎症细胞散在分布;与CAP对照组比较,TGP低、高剂量组CD4+T淋巴细胞及IL-6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GP对CAP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前列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IL-6等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高表达。
刘朝东王洪志韦超
关键词:前列腺炎白芍总苷CD4+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6
慢性前列腺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2008年
CP是男科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高达4%~25%,临床多以会阴部和腰骶部疼痛不适以及下尿路异常症状为主,病程易迁延复发。经研究发现免疫异常在C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CP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的探索具重要临床意义。
王洪志刘朝东韦超
关键词:前列腺炎免疫治疗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免疫学病因被引量:12
2008年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是以排尿异常及慢性盆腔疼痛为主,伴有或不伴有性功能障碍、精神神经症状的一类综合征,常发生于50岁以下男性,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95%。其病因至今不明,成为诊治难题。由于多数研究表明不能证实病原菌感染存在,而前列腺内又有炎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可能有自身免疫过程参与其发病。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免疫反应与其发病的关系,本文结合近年来对CNP的免疫学病因的研究进展,对其免疫学病因作一综述。
韦超刘朝东王洪志
关键词: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免疫学病因
以临床问题为主导对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被引量:32
2008年
培养实习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临床问题为主导的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思维科学规律与临床医学特点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工作方法,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的一些缺陷。
刘朝东付劲草王洪志韦超汤召兵刘航
关键词:实习医师医学教育临床思维
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临床病因及尿流动力学分析及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临床病因和尿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患者304例,通过完整的病史资料和尿动力学结果进行临床病因诊断及尿动力学分析。结果:304例患者中,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86例(61%),其它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1例(7%),非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7例(25%)。尿流动力学诊断:膀胱出口梗阻132例(43%),逼尿肌不稳定119例(39%),逼尿肌顺应性降低187例(61%),逼尿肌无力/受损77例(25%),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38例(12%)。结论:男性老年排尿障碍的病因,有多系统、多种疾病原因,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有助于排尿障碍的进一步认识。临床病因与尿流动力学表现结合分析,才能对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患者有较全面、准确的诊断,从而为良好治疗提供基础。
刘朝东王洪志韦超
关键词: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病因尿流动力学
白芍总苷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IFN-γ、TNF-α和IL-10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CAP)大鼠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γ)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老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AP模型组、CAP+TGP低剂量治疗组、CAP+TGP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前列腺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IFN-γ、TNF-α在各组大鼠前列腺中的表达,ELISA法定量分析各组大鼠前列腺中IL-10的表达。结果:(1)CAP大鼠模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CAP的特点,治疗组炎症明显消退;(2)CAP模型组IFN-γ、TNF-α和IL-10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TNF-α、INF-γ和IL-10蛋白表达随TGP呈剂量相关性降低(P<0.01);(4)各组大鼠之间INF-γ、TNF-α和IL-10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P对CAP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AP大鼠异常的免疫功能,平衡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王洪志刘朝东韦超
关键词:前列腺炎白芍总苷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D_4^+T淋巴细胞及IL-6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检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CA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及白介素-6(IL-6)的表达,探讨CA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将24只老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AP模型组,每组12只。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及IL-6在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AP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基本符合CAP的特点。CAP模型组CD4及IL-6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CAP发病的重要机制。
韦超刘朝东王洪志
关键词:前列腺炎CD4+T淋巴细胞IL-6免疫异常
IFN-γ、TNF-α和IL-10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观察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CAP)大鼠前列腺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对CAP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0只老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AP模型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前列腺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IFN-γ,TNF-α在大鼠前列腺中的表达,ELISA法定量分析大鼠前列腺中IL-10的表达。结果:(1)CAP模型组的病理形态学呈明显炎症表现;(2)CAP模型组IFN-γ,TNF-α和IL-10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NF-α、IFN-γ和IL-10参与了CAP的发病过程,自身免疫异常可能是CAP发病机制之一。
王洪志刘朝东韦超
关键词:前列腺炎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免疫异常
甲磺司特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CD4+T淋巴细胞及IL-6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甲磺司特(Suplatast tosilate)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 CA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及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研究甲磺司特对CAP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老龄SD大鼠随机分为CAP模型组、甲磺司特低剂量治疗组、甲磺司特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2只。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及IL-6在各组大鼠前列腺中的表达。结果(1)CAP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符合人类CAP的特点;甲磺司特治疗组前列腺的炎症明显改善;(2)甲磺司特治疗组CD4及IL-6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3)甲磺司特高剂量治疗组CD4及IL-6的表达低于甲磺司特低剂量治疗组(P<0.01)。结论甲磺司特对CAP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前列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及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高表达。
韦超刘朝东王洪志
关键词:前列腺炎甲磺司特IL-6免疫治疗
非那雄胺联合抗生素治疗血精症30例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治疗血精症的临床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血精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6例单用抗生素治疗1个月,治疗组30例采用非那雄胺和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1个月,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精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对照组15例血精消失(15/26,57.7%),治疗组28例血精消失(28/30,93.3%),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EGF的变化在两组病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那雄胺联合抗生素对血精症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非那雄胺抑制VEGF的合成、微血管的形成有关。
刘朝东王洪志韦超
关键词:血精症非那雄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