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焰

作品数:29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细胞
  • 15篇骨髓
  • 15篇骨髓瘤
  • 14篇多发
  • 14篇多发性
  • 14篇多发性骨髓瘤
  • 8篇硼替佐米
  • 8篇白血
  • 8篇白血病
  • 6篇预后
  • 6篇疗效
  • 6篇初治
  • 5篇华蟾素
  • 5篇化疗
  • 5篇急性
  • 4篇凋亡
  • 4篇联合化疗
  • 4篇淋巴
  • 4篇初治多发性骨...
  • 3篇沙利度胺

机构

  • 29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新昌县人民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9篇王焰
  • 20篇沈志祥
  • 12篇李军民
  • 8篇糜坚青
  • 6篇陈瑜
  • 6篇张莉
  • 4篇陈秋生
  • 4篇徐岚
  • 4篇刘元昉
  • 3篇吴文
  • 3篇赵维莅
  • 3篇陈钰
  • 3篇胡炯
  • 3篇陈颖
  • 3篇钱樱
  • 2篇包维莺
  • 2篇赵冰冰
  • 2篇唐暐
  • 2篇高晓东
  • 2篇阎骅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内科理论与实...
  • 3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肿瘤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FLAG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病例与方法采用FLAG治疗的为复发和难治性的18~60岁的AML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同时选择既往采用非FLAG治疗的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组。FLAG方案,即:氟达拉滨30mg/m^2,d1~d5,Ara-C 2g,d1~d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 kg d0直到白细胞恢复超过>1.5×10~9/L。结果FLAG治疗组患者21例完全缓解(CR),CR率为53.85%;对照组患者8例完全缓解,CR率为24.24%;FLAG治疗组患者CR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0~17个月),中位OS为6个月(0~17个月)。21例CR的患者随访PFS,中位PFS为10个月(4~17个月)。结论FLAG方案是复发、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的较好选择。
赵朴陈瑜王爱华王焰陈颖陈秋生李军民沈志祥
关键词:复发难治氟达拉滨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114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分析初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其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北院、上海市北站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血液科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初诊为MM的114例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分为3组,组(1)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很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患者,共60例;组(2)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患者,共20例;组(3)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患者+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患者,共34例,统计患者接受4个疗程治疗后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后续改善情况。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65.8%,组(1)发生神经病变者49例、组(2)13例、组(3)13例。4个疗程中,若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后则调整治疗方案,调整后的单个疗程的硼替佐米总剂量,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发现组(1)、组(2)、组(3)的硼替佐米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同疗效组间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2);利用Spearman方法分析发现疗效与周围神经病变间呈负相关(r=-0.383,P=0.001)。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疗效与初诊时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呈负相关(r均<-0.3,P<0.05);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与初诊时的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钙、血红蛋白、血小板、肌酐、乳酸脱氢酶、性别、年龄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均<0.3,P>0.05)。加用维生素B12治疗后,能够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P=0.032)。结论:初治MM患者在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时早期出现神经病变,即预示其有较高的治疗反应率;该种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钙、血红蛋白、血小�
曹亚峰王静顾俊陆弘逾许杰刘元坊王焰王瑾陈钰陈玉宝李佳明郝杰糜坚青陈梅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
NF-κB与多发性骨髓瘤被引量:12
2003年
NF-κB转录因子家族,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活化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在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NF-κB活性的增加与多发性骨髓瘤(MM)瘤细胞的生存能力增强相关,复发和化疗耐药的MM细胞株NF-κB活性明显升高。IκB磷酸化抑制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阻断抑制性因子IκB的磷酸化降解,从而维持NF-κB与IκB结合的状态,使NF-κB活性受抑制。抗NF-κB治疗能特异抑制耐药及敏感的骨髓癌细胞株生长,而对正常造血细胞无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治疗MM的新方向。
王焰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
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的预后意义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年龄〈65岁[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反应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年龄〈65岁的初发MM患者71例,其中一线接受ASCT治疗者21例(ASCT组),非移植组50例[接受常规化疗者30例(常规化疗组),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新药方案治疗者20例(硼替佐米组)]。根据各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疾病进展及生存率之间关系。结果7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1~58)个月,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79.8±6.3)%,无进展生存(PFS)率(54.8±9.0)%。诱导治疗后34例获得完全缓解(CR)或良好部分缓解(VGPR),硼替佐米组CR+VGPR率为80%(20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的33.3%(30例中有10例)和ASCT组的38.1%(21例中有8例)(P〈0.01)。ASCT组移植后16例(76.1%)获得CR或VGPR,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P〈0.01)。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治疗组和ASCT组预期3年PFS率分别为(26.3±13.8)%(中位PFS期为21个月)、(40.5±20.1)%(中位PFS期为25个月)和(93.8±6.1)%(未达中位PFS期)(P=0.025)。单因素分析发现诱导治疗获CR或VGPR(P=0.020)、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ASCT(P=0.002)和获最大疗效后维持治疗(P=0.0005)与患者PFS密切相关。诱导治疗方案和维持治疗与PFS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提示仅ASCT治疗(P=0.039)和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09)为PF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常规化疗组、硼替佐米组和ASCT组3年预期OS率分别为(62.4±13.7)%、(94.1±5.7)%和(87.9±8.3)%,均未达中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单因素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获CR及VGPR(P=0.009)、最大疗效达CR及VGPR(P〈0.01)、�
王苓唐暐王焰徐岚赵维莅吴文陈玉宝沈志祥胡炯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华蟾素协同依托泊苷诱导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华蟾素与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依托泊苷(VP16)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方法:U937细胞分别经0.225μg/ml华蟾素、10μg/mlVP16及两药联合作用1~5d。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凝胶电泳观察DNA片段化改变。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结果:作用1d华蟾素组有抑制作用(P=0.014),而VP16组与合用组几乎没有抑制作用(P>0.05);作用2d,单药组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合用组也有抑制作用(P=0.048);作用4d后,各组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00)。作用2d,各组U937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改变,DNA电泳可见“梯子”条带。14例原代细胞分别经各组作用2d,合用组凋亡率较单药组高(P=0.025)。结论:华蟾素及VP16能抑制U937细胞生长及诱导凋亡。两药合用能增强诱导部分原代细胞凋亡的作用。
张莉李军民王焰沈志祥
关键词:华蟾素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
伴t(11;14)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伴t(11;14)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的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为伴t(11;14)的45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诱导方案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占88.9%(40/45),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占11.1%(5/45)。其中31.1%(14/45,移植组)的患者序贯进行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分析了患者临床特征、总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年龄(58.8±9.6)岁,男62.2%(28/45),骨病变82.2%(37/45)。4疗程诱导治疗后ORR为66.7%(30/4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为31.1%(14/45),行AHSCT后≥VGPR率上升到92.9%(13/14)。45例患者随访27(20,42)个月[M(Q1,Q3)],中位PFS为34个月(95%CI:23~45个月),中位OS为44个月(95%CI:33~51个月)。移植组预测中位PFS为48个月(仅3例进展,无CI值),非移植组为24个月(95%CI:13~35个月)(P=0.115)。预测移植组中位OS为60个月(仅1例死亡,无CI值),非移植组48个月(95%CI:22~74个月)(P=0.238)。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浆细胞数≥50%和浆细胞表达CD20是患者PFS的危险因素[OR=3.272,95%CI:1.167~9.170,P=0.024;OR=3.480,95%CI:1.082~11.234,P=0.036]。未发现影响患者OS的相关因素。结论伴t(11;14)的MM患者一线诱导缓解率不高,AHSCT可加深缓解程度。骨髓浆细胞数过高及浆细胞表达CD20的MM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王焰刘元昉陶怡金诗炜糜坚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回顾性队列研究
尿游离轻链与尿总轻链检测在尿轻链定量监测中的价值比较
2023年
目的:探讨新型尿游离轻链(urine free light chain,uFLC)检测在尿轻链定量监测方面是否优于传统尿总轻链(urine total light chain,uTLC)检测。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280例患者(包括浆细胞疾病患者153例和非浆细胞疾病患者137例)的血、尿配对样本,共458例次。应用卡方检验、McNemar配对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统计检测的uFLC和uTLCκ值、λ值、κ/λ比值结果,并分析其与尿免疫固定电泳(urine 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uIFE)、血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等检测结果之间的阳性相符率及相关性。结果:102例次uIFE阳性的样本中,88.2%(90/102)的样本有uFLCκ/λ比值异常,87.3%(89/102)的样本有uTLCκ/λ比值异常(P<0.001)。在183例次sFLCκ/λ比值异常的样本中,65.6%(120/183)的样本存在uFLCκ/λ比值异常,51.4%(94/183)的样本存在uTLCκ/λ比值异常(P<0.001)。457例次同时检测了uFLC和uTLC的样本中,164例次(35.9%)的uFLCκ/λ比值异常,123例次(26.9%)的uTLCκ/λ比值异常(P<0.001)。uFLC检测与uTLC检测的相应κ值、λ值、κ/λ比值之间均有着较强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849、0.697和0.648,P<0.001);uFLC检测与sFLC检测的相应κ值、λ值、κ/λ比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28、0.552和0.640(P<0.001);而uTLC与sFLC检测的κ值、λ值、κ/λ比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520、0.533和0.551(P<0.001),均为中等相关。与uTLC与sFLC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相比,uFLC与sFLC结果间的相关性更强。结论:uFLC检测在尿轻链定量监测方面较uTLC检测更灵敏,其结果与uIFE及sFLC等检测结果间的阳性相符率及相关性更高,能更客观地反映尿轻链的定量,在临床尿轻链定量监测中,可优先行uFLC检测。
刘元昉王焰施新明徐文彬王学锋糜坚青
华蟾素对Jurkat细胞株的体外作用和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探索华蟾素对白血病细胞株的作用。方法:通过四氮唑蓝(MTT)比色法、Hoechst荧光染色法、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FCM)观察华蟾素对人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细胞凋亡、bcl-2表达的影响;在DBA/2小鼠的腹腔中注射L1210细胞,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生存期,评价药物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00~1∶25浓度的华蟾素能明显抑制Jurkat细胞生长,Hoechst荧光染色可见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TUNEL可见深棕色凋亡细胞,DNA电泳出现凋亡特有的“梯子”式条带,AnnexinV/PI双染色的FCM也证实凋亡的存在。在经1∶100、1∶50、1∶25浓度的华蟾素处理2d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78%、24.40%和40.29%。凋亡细胞的bcl-2表达由44.07%下调至16.30%。动物实验中,L1210白血病腹水瘤小鼠经华蟾素治疗后,生存期延长35.90%。结论:华蟾素能抑制Jurkat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来实现。动物实验证实,华蟾素能延长L1210白血病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期。
王焰李军民张莉沈志祥
关键词:华蟾素JURKAT细胞株L1210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难以治愈的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提高缓解质量[争取完全缓解(CR)]将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并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近年来一些安全、有效的新药正进入临床,很大程度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我们自2005年开始将硼替佐米应用于临床,现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王焰陈瑜沈志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增殖性疾病安全性
多发性骨髓瘤18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两种分期系统对我国患者的适用性及影响MM生存的预后因素,分析主要治疗方案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方法182例MM患者按照Durie-Salmon(Ds)和国际分期系统(ISS)比较了生存情况,对14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了主要治疗方案(VAD样、MP/MPT、包含硼替佐米的方案等)的疗效和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结果Ds分期I、Ⅱ、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9、82、43个月,Ⅰ和Ⅱ/Ⅲ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9、49和43个月。Ⅰ和Ⅱ/Ⅲ期之间P值分别为0.042和0.0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髓浆细胞数、C反应蛋白(CRP)、B2微球蛋白(β2-MG)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182例MM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9.2%。总中位生存期为(49.0±5.0)个月,PFS(19.0±2.1)个月,5年OS34%,10年OS19%。VAD样方案联合沙利度胺(VAD样+Thai)的总反应率、中位Os、中位PFS明显高于单用VAD样方案(VAD样-Thai),分别为81.5%VS59.7%,(79.0±29.5)VS(37.0±4.8)个月,(24.0±6.0)VS(14.0±2.7)个月(P=0.008,0.001和0.033)。结论ISS分期较DS分期更适合我国患者,特别对于低危患者。VAD样方案联合Thai作为MM一线治疗方案,疗效可靠。诱导治疗加用Thai不仅可以提高总反应率,还可以延缓复发或进展,延长生存。
徐岚王焰吴文阎骅高晓东俞晴沈志祥糜坚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