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梦蝶

作品数:44 被引量:256H指数:10
供职机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地铁
  • 5篇氡浓度
  • 4篇源性疾病
  • 4篇食源
  • 4篇食源性
  • 4篇食源性疾病
  • 3篇氡浓度水平
  • 3篇污染
  • 2篇地铁站
  • 2篇医用
  • 2篇饮用
  • 2篇饮用水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影像质量
  • 2篇职业病
  • 2篇卫生检测
  • 2篇环境卫生
  • 2篇监督抽检
  • 2篇健康
  • 2篇个人剂量监测

机构

  • 39篇武汉市疾病预...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39篇石梦蝶
  • 11篇白文娟
  • 10篇伍雅婷
  • 8篇石斌
  • 7篇王虹
  • 7篇沈勇君
  • 6篇吴晓旻
  • 6篇王怀记
  • 3篇孙言凤
  • 3篇王虹
  • 2篇胡迅
  • 2篇刘俊玲
  • 1篇周丽丽
  • 1篇梁高道
  • 1篇潘锋
  • 1篇王胜
  • 1篇陈智
  • 1篇韩清
  • 1篇刘正丹
  • 1篇何振宇

传媒

  • 11篇职业与健康
  • 11篇中国辐射卫生
  • 6篇公共卫生与预...
  • 5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环境卫生学杂...
  • 1篇工业卫生与职...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9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汉市65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现状调查及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2018年武汉市65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监测数据,为该区老年人群贫血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现况研究分析2018年武汉市65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结果共监测武汉市65岁及以上居民2685人,其中男性1343人、女性1342人。居民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为(135.66±15.59)g/L,其中男性血红蛋白水平为(142.30±15.70)g/L、女性为(129.03±12.32)g/L。各年龄女性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64,P<0.05)。贫血患病率为17.91%,其中男性16.23%、女性19.60%。85~岁组贫血率最高,达34.21%,其次为75~岁组,为25.30%,不同年龄组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34,P<0.01)。远城区居民贫血率为20.80%,远城区高于近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0,P<0.05)。结论武汉市65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状况不容乐观,应关注高龄老人,并采取针对性营养改善措施,提高其营养健康水平。
石梦蝶王怀记闵之藤伍雅婷王肖商律吴晓旻
关键词:贫血血红蛋白
2017年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通过对武汉市2017年的食源性疾病被动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在武汉地区发病和流行的趋势。方法对武汉市2017年食源性疾病被动监测资料的收集及分析。结果全武汉市共50家哨点医院,共上报网络系统有效病例8 766例,其中以急性胃肠炎和感染性腹泻居多;病例形成夏季高峰;全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估计为0. 81‰。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1. 03∶1,1~3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6. 20‰。患者中散居儿童和家务及待业人员较多。病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大多由肉及肉制品所引起(20. 77%)。病例自报可疑暴露食品已知购买场所中零售店(439/3 772,11. 64%)和农贸市场(9. 38%)占比最大,而集体食堂(0. 90%)和学校食堂(0. 60%)最少。病原菌检出率为11. 16%,以沙门氏菌为主(9. 22%)。结论武汉市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可能存在"漏报"情况,应加强落实对重点人群(婴幼儿),重点场所(零售店、农贸市场)的相关宣传教育。
伍雅婷石梦蝶王肖王怀记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武汉市非医疗放射机构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武汉市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辐射防护现状和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为放射性疾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以武汉市职业病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于2021年对武汉市125家非医疗放射性机构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新城区共调查放射性非医疗放射机构77家,高于中心城区的48家,调查射线装置3 398台,Ⅲ类射线装置中其他用途的数量占比最高,为78.88%;调查放射源356枚,Ⅳ类放射源中核料位计的数量占比最高,为82.21%;武汉市非医疗机构从事放射工作的人数为1 146人,持证率为75.92%,个人剂量监测率为84.55%,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2.00%。武汉市新城区和中心城区非医疗机构的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2,P<0.05)。结论 武汉市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辐射防护现状和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尚有差距,应进一步加强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辐射防护管理和监督。
闵之藤石梦蝶殷文军梁娇君易桂林陈振龙
关键词:职业健康管理
武汉市地铁线路运行期间氡浓度调查分析
2024年
目的调查武汉市地铁氡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为确保公众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武汉市地铁2号线、3号线、7号线中共计18个站点对其空气中的氡进行测量和评价。借助RAD7电子测氡仪,用连续测氡法对地铁站内的站台、站厅的氡浓度进行测量调查。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武汉市地铁运行期间氡浓度范围为8.8~16.2 Bq/m^(3),均值为11.5 Bq/m^(3),远低于我国《公共地下建筑及地热水应用中氡的放射防护要求》WS/T 668—2019的限值要求,站台和站厅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05),各线路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8,P>0.05);整体上氡浓度夏季低于冬季,不同月份的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0,P>0.05)。结论结果显示武汉市内地铁氡浓度属于低剂量辐射范围,不存在较大的氡暴露健康风险。
石梦蝶闵之藤刘华牛石斌刘俊玲
关键词:地铁氡浓度
武汉市地铁内氡浓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对武汉市地铁2号线、4号线各站段的氡浓度水平进行检测和评价,初步掌握该地铁重点区域的氡浓度放射性水平,保障地铁工作人员和乘客的身体健康。方法按照《室内氡及其衰变产物测量规范》GBZ/T182-2006附录A-A.1.3进行检测,按照《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116-2002)进行评价,按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推荐的估算模型估算氡浓度水平所导致的地铁内相关人员年有效剂量。结果武汉市地铁的氡浓度水平为13.36Bq/m3;从各个站段的浓度水平来看,氡浓度最低为4.71Bq/m3,最高为27.99Bq/m3;从不同检测点来看,控制室的氡浓度最高为15.92Bq/m3;站厅层的氡浓度最低为12.33Bq/m3,不同区域的氡浓度平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控制室最高浓度估算出公众的年有效剂量的贡献为0.149m Sv。结论乘坐武汉市地铁的公众人员受到的来自氡的辐射尚在安全范围内。
王虹石梦蝶白文娟沈勇君刘华牛
关键词:地铁氡浓度水平
武汉市轨道交通氡浓度水平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目的 对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各站段的氡浓度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价,初步掌握该轨道交通重点区域的氡浓度放射性水平,保障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和乘客的身体健康。方法 对室内氡及其衰变产物进行监测、评价,并估算氡浓度水平所导致的...
王虹沈勇君石梦蝶白文娟刘华牛
关键词:轨道交通氡浓度水平
2016年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通过对2016年武汉市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在武汉地区发病和流行的趋势,为武汉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提供技术指导及科学依据。方法对2016年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网报监测资料的收集及整理,按照流行病学中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共53家哨点医院,共上报网络系统有效病例9 485例,其中以感染性腹泻和急性胃肠炎居多;病例形成夏季高峰;患者中的男女比例为0.97:1,女性略高于男性;由此估算的武汉市每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估计为9.17次/万人年,其中近城区发病率为10.60次/万人年,远城区为6.84次/万人年。结论武汉市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两个网络主动监测系统的结合运用,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有一定成效。但发病率近城区高于远城区,可见远城区存在"漏报"情况,今后远城区应完善相关网络信息,进一步提升网报质量。
石梦蝶吴晓旻孙言凤潘峰白文娟伍雅婷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武汉市2011-2014年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比对结果与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检验个人剂量监测水平,通过盲样比对工作提高实验室的监测能力,确保监测质量。方法 2011年、2012年、2014年三年参加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盲样比对。结果 2011年单组性能Pi判定和综合性能|B|+S判定为合格;2012年、2014年判定为优秀。结论我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数据准确性高、稳定性好,监测技术满足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有关性能要求。
石梦蝶王虹沈勇君白文娟
关键词:盲样比对
2007-2017年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某医院2007-2017年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医院行政部门的放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采用热释光法测量,评价从事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医学类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用SPSS22.0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2007-2017年共监测666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2 mSv·a-1,集体剂量为34.51 man·m Sv。2010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8 mSv·a-1;2011年大剂量值占比最高,为18.87%。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大剂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3.49%。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最多,共263人次,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平均值最高,为0.82 mSv·a-1,不同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介入放射学仍是高风险辐射岗位,且个人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放射技师及护理人员岗位流动性大,需加强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培训。
石梦蝶石雨闵之藤黄静
2018年武汉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对2018年武汉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武汉市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病例信息及粪便样本的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 2018年武汉市50家哨点医院以及33家非哨点医院共上报网络系统有效病例4 096例,其中以感染性腹泻和急性胃肠炎居多。5-7月的病例数较高,占全年发病数的34.23%。近城区的发病数普遍比远城区高。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04∶1,青壮年组发病率最高。可疑暴露食品中肉及肉制品占比最高为17.47%。可疑暴露食品购买场所中家庭占比最大为18.29%,集体食堂最少为2.17%。病原菌检出率为15.36%,沙门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1.35%。结论应重点加强对家庭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建立主动监测机制。
石梦蝶王怀记吴晓旻伍雅婷王肖王佩潘新赟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