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晓宁

作品数:17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松辽盆地
  • 8篇盆地
  • 4篇嫩江组
  • 4篇晚白垩世
  • 4篇古环境
  • 4篇白垩世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环境意义
  • 3篇古气候
  • 2篇冬期
  • 2篇洞穴
  • 2篇石笋
  • 2篇水体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同位素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环境
  • 2篇微环境
  • 2篇温度变化
  • 2篇季风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华南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上海科技馆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17篇童晓宁
  • 7篇胡建芳
  • 7篇周厚云
  • 6篇黄颖
  • 6篇贺海波
  • 5篇彭平安
  • 4篇宋建中
  • 4篇席党鹏
  • 4篇汤静
  • 2篇万晓樵
  • 2篇米小建
  • 2篇黄嘉仪
  • 2篇杨亮
  • 2篇陈琳
  • 2篇刘淑华
  • 2篇陈琼
  • 1篇宋建中
  • 1篇杨琰
  • 1篇王伟铭
  • 1篇游镇烽

传媒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第十届全国同...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的黑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松辽盆地是中国陆相白垩系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目前对于松辽盆地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孢粉、化石等古生物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氧、硫同位素等方面.黑碳(Black Carbon,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后...
祝孟博宋建中童晓宁胡建芳席党鹏曹怀仁彭平安万晓樵
关键词:气候特征植被变化
分子标志物揭示的松辽盆地晚三冬期气候环境被引量:7
2017年
松辽盆地发育了一套连续的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是研究古气候/环境的理想场所。本研究以松辽盆地露头剖面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总有机碳(T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δ^(13) Corg)组成和一些分子标志物,并分析它们在整个剖面的分布和变化特征,重建了松辽盆地晚三冬期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显示:(1)松辽盆地晚三冬期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丰度表现出阶段Ⅰ和Ⅲ高,阶段Ⅱ和Ⅳ相对较低的特征,主要受水生生物繁盛程度和保存条件的控制。阶段Ⅰ和Ⅲ,较高TOC值、相对偏负δ^(13) Corg值和分子标志物(正构烷烃、C_(30)甾烷系列化合物和藿烷)组成和分布显示有机质来源于藻类、细菌和陆地植物;阶段Ⅱ高丰度中碳数正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阶段Ⅳ持续偏正δ^(13) Corg值显示出来源于陆地有机质输入逐渐增加。(2)Pr/Ph值的变化显示松辽古湖泊晚三冬期水体从还原变到氧化,再到还原,再逐渐变为氧化的环境变化过程;阶段Ⅰ和Ⅱ高Ga/C_(30)Hop值显示嫩江组一段存在显著的水体分层。(3)C_(30)甾烷系列化合物(24-正丙基胆甾烷、24-异丙基胆甾烷和甲藻甾烷)的检出表明松辽盆地晚三冬期发生了海侵事件。阶段ⅢC_(30)甾烷含量显著高于阶段Ⅰ表明嫩江组二段下部的海侵程度显著强于嫩江组一段。此外,高C_(30)甾烷含量对应于高TOC值,显示出海侵发生的层位与烃源岩发育的层位吻合。
童晓宁胡建芳祝孟博彭平安席党鹏宋建中
关键词:松辽盆地分子标志物海侵事件
川东北石笋记录22-30ka东亚夏季风变化与H2事件不稳定性
黄颖周厚云童晓宁贺海波汤静
松辽盆地东缘岳王城剖面嫩江组二段生物地层及其对湖侵事件的响应被引量:1
2019年
松辽盆地嫩江组二段下部沉积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在整个盆地范围形成一套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然而,前人对嫩江组二段的地层及相关地质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井下岩心,地表露头不多见。通过调查,在松辽盆地东缘农安县青山口第二松花江沿岸发现一新的剖面岳王城剖面,出露连续的嫩江组一段顶部二段下部地层。通过对该套地层进行厘米级的描述和详细的分层,将该剖面地层划分为24层,累计厚度31.54m。第1层为嫩江组一段顶部,为青灰色砂质泥岩,含少量介形类化石;第2~24层为嫩江组二段下部,主体为暗色泥页岩夹油页岩、泥灰岩等,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鱼类,少量有孔虫及其他生物。此外,在嫩江组底部还发现一层火山灰和一层磷块岩。对其中的介形类化石进行初步研究,识别出11属18种。通过介形虫古生态和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其他手段,初步探讨了该沉积期的湖泊环境,认为嫩二段下部沉积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湖侵,从一段顶部的滨浅湖过渡为二段下部的深湖环境,之后湖平面在波动中逐渐下降。
史忠叶席党鹏覃祚焕童晓宁祝孟博俞志强顾安琪宋建中胡建芳王旭日万晓樵
关键词:松辽盆地嫩江组介形类晚白垩世古环境
广东英德宝晶宫洞穴微环境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气候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使得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会议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话题。针对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的课题,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做出积极的努力。在古气候...
童晓宁
关键词:时空变化特征古气候环境
松辽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四醚类脂物GDGTs揭示的古气候/环境意义
晚白垩世是地质历史时期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研究晚白垩世的气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为松辽盆地古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近...
童晓宁
关键词: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古环境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湖泊水体温度变化
近年来,一种基于古/细菌细胞膜脂化合物—GDGTs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的TEX86和MBT/CBT指标在古温度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TEX86指标主要用于计...
童晓宁胡建芳彭平安
关键词:松辽盆地古湖泊嫩江组晚白垩世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湖泊水体温度变化
童晓宁胡建芳彭平安
松辽盆地晚三冬期的黑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古老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可以重建过去的火灾事件和陆地植被演化历史。文中通过对晚三冬期松辽盆地姚家车站剖面、后金沟剖面和岳王城剖面的黑碳记录进行分析,来揭示嫩江组一段到二段下部的火灾事件、气候特征及植被变化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嫩江组一段BC的含量较低,为0%~0.22%,表明可能存在的火灾事件规模很小;在该段时期有几次BC/TOC值较高,暗示着小规模的火灾事件。在嫩二段下部BC的含量突然升高,最高可达1.4%,反映了大规模火灾事件的发生。黑碳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 CBC)数据表明:在嫩一段,黑碳的δ^(13) CBC值(-29.4‰^-25.0‰)表现为逐渐偏正的趋势,可能是由大气CO_2浓度逐渐降低所导致;在嫩二段下部,δ^(13) CBC值先呈现突然偏负的趋势,可能是由于大规模的火灾事件以及火山活动引起的大气CO_2浓度短暂升高以及植被类型的变化所造成的,之后δ^(13) CBC值又表现为逐渐偏正的特征。综合来看,在嫩江组一段仅发生小规模火灾事件,嫩二段下部则发生大规模火灾事件,由嫩江组一段到二段下部大气CO_2浓度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
祝孟博宋建中童晓宁胡建芳席党鹏曹怀仁彭平安万晓樵
关键词:松辽盆地嫩江组
广东英德宝晶宫CO_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3年
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每月一次对广东英德宝晶宫溶洞洞穴空气CO2浓度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洞穴空气CO2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洞内空气CO2浓度在201×10-6~3450×10-6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1018×10-6。在空间上,越靠近洞口或者通风效应越强的地方洞穴空气CO2浓度越低。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洞穴空气CO2浓度在夏半年(5-10月)高而在冬半年(11-4月)低的特点。洞穴空气CO2浓度变化主要受洞穴通风效应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变化的影响。此外,宝晶宫特殊的洞穴结构及游客等因素也对该溶洞CO2浓度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童晓宁周厚云黄颖贺海波朱礼妍
关键词:CO2浓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