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聪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克罗恩病合并骶前脓肿
- 2012年
-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CD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性反应.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性反应.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CD常合并肠梗阻、瘘管、炎性包块或脓肿、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部分并发症需接受外科治疗。目前,我国对炎性肠病缺少规范的治疗模式。
- 胡健聪吴小剑何晓生兰平
- 关键词:克罗恩病结肠外科治疗
- 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综合治疗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33例克罗恩病合并肛瘘或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活动程度及病变范围,本研究采用外科治疗、内科治疗以及外科联合内科治疗。外科治疗方式包括肛瘘挂线术、肛瘘切除术、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以及肠造口术。针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病变选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TNF单克隆抗体等药物进行内科治疗。治疗后采用门诊治疗和电话方式随访至2012年8月。术前及术后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肛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DA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33例患者中,22例行外科联合内科治疗,7例行单纯外科治疗,4例行单纯内科治疗。首次治疗后18例患者肛瘘瘘口愈合(其中3例行单纯内科治疗),愈合时间为(3.2±2.6)个月(1~12个月),其中8例瘘管减少、症状改善;4例瘘口持续未闭;6例出现肛瘘复发或再发,复发或再发时间为首次治疗后(35±56)个月(5~148个月)。33例患者术前CDAI和PDAI评分分别为(166±100)分(7—361分)和(9.2±2.6)分(5~16)分,经治疗后(包括手术及药物治疗)CDAI和PDAI评分分别为(83±53)分(0—212分)和(2.7±3.1)分(0—11分),患者治疗前后CDAI和PD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8.92,P〈0.05)。12例首次治疗肛瘘未愈合患者再次治疗后,3例愈合,9例未愈合。6例患者出现复发或再发,其中5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4例愈合、1例症状改善),1例仅接受内科治疗瘘口未愈合。直至随访结束,30例患者中20例肛瘘愈合,10例肛瘘未愈合。结论目前尚无统一的克罗恩病合并肛瘘治疗标准,外科联合内科治疗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疗效
- 胡健聪何晓生曾杨练磊吴小剑兰平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肛瘘外科治疗内科治疗
- 两种术式治疗合并直肠前突的慢传输型便秘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比较结肠次全切除联合直肠前壁悬吊术和结肠次全切除联合经阴道修补术治疗合并直肠前突的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32例合并直肠前突的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结肠次全切除联合直肠前壁悬吊术(A组)和结肠次全切除术联合经阴道修补术后(B组)的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两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并发症、便秘症状改善程度、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后A组的胃肠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便秘症状改善度和便秘复发率均好于B组(P<0.05)。结论与结肠次全切除术联合经阴道修补术相比,结肠次全切除术联合直肠前壁悬吊术是治疗合并直肠前突的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的更有效的手术方法 。
- 余思吴小剑兰平王磊邹一丰胡健聪何晓生
-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直肠前突结肠次全切除术
- 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分布及转移规律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超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微转移规律及分布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组织芯片CK20染色方法,研究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组(21例)与直接手术组(23例)行Miles手术后的大体标本。结果新辅助治疗组21例患者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138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9枚,微转移12枚:7例为淋巴结癌转移。2例为淋巴结微转移,6例为病理完全缓解。直接手术组23例患者的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415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微转移59枚:12例为淋巴结癌转移,4例为淋巴结微转移。两组直肠系膜外带与前区的转移淋巴结分别占21.5%(11/51)与29.0%(49/169)、17.6%(9/51)与17.2%(29/169)。坐骨直肠窝转移淋巴结分别占该区总淋巴结的25.0%(3/12)与22.2%(8/36),该区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者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8%(1/21)与13.0%(3/23)。结论新辅助治疗影响超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与分布.新辅助治疗组肛门括约肌累及较直接手术组显著降低。坐骨直肠窝内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Miles手术作为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标准术式的价值应重新评估。
- 郭学峰王磊杨祖立康亮马腾辉胡健聪邓艳红肖健汪建平
- 关键词:新辅助治疗淋巴结微转移
- 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后早期关闭造口的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行内镜下切开术后疗效和在短期内关闭临时性造口的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并接受内镜下狭窄切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7例在术后早期(2周内)行临时性造口关闭术的患者,分析内镜下吻合口狭窄切开术的近期及远期效果,以及早期行造口关闭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例患者接受内镜下吻合口狭窄切开术后内镜通过率为100%,所有患者在2周内(6.6±2.9天)行临时性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腹腔脓肿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接受了平均30.2±10.8月的随访,2例患者再次出现吻合口狭窄,内镜狭窄切开术的长期有效率为71.4%。吻合口狭窄复发的2例患者中,1例再次接受了内镜下狭窄切开术,另1例接受了内镜下狭窄切开术和球囊扩张术。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行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效果良好,切开后早期行临时性造口关闭是安全的。
- 胡健聪林德政刘伟杨晓燕余照亮谭淑云
- 关键词:结直肠癌吻合口狭窄
- 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术后肠粘连的随机对照研究
- 2023年
- 目的评价透明质酸钠凝胶对预防性肠造口术后预防粘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和对照的方法,将来自6家医院的124例接受预防性肠造口术患者随机分配至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组(59例)和空白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在造口还纳手术时造口区域切口周围中、重度粘连发生率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组造口区域切口周围中、重度粘连发生率为6.3%,空白对照组为32.6%,研究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凝胶可安全有效地减少术后中、重度肠粘连发生率。
- 黄文生胡健聪吴川清商亮庄成乐安柯翟志超丁长民高兆亚高庆坤牛鹏飞王延召曾庆敏洪宇明荣万水雷福明刘忠臣李乐平陶凯雄吴小剑顾晋
- 关键词:外科手术腹部
- 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变一例
- 2014年
- 患者男性,53岁。因“反复便血2年余”于2014年6月25日入院。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前后排暗红色血液,每次量约数毫升,大便1次/d,便质稀烂,无腹痛、肛门坠胀等症状。至当地医院就诊,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治疗后大便成形,出血消失。3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便血,性质同前,每日排3—5次烂便,外院查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遂至我院诊治。
- 胡健聪兰平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反复便血肛门坠胀医院就诊全结肠型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