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
- 作品数:67 被引量:14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鸿门宴传奇》:断裂的叙事与“去史诗化”的文本被引量:1
- 2012年
- 在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大片格局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古装动作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这里所说的“古装动作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纯粹虚构的,另一类则是以历史为基础或改编自经典名著(或可命名为“历史动作片”)。总体而言,历史动作片的数量不及前者,但引起的争议却不绝于耳。究其原因,观众对历史的先入之见严重束缚了创作者对历史的再现,而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演绎并非香港电影之所长,亦与香港电影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和娱乐精神格格不入。
- 苏涛
- 关键词:鸿门宴历史事件文本诗化叙事香港电影
- 主体欲望的诗意描摹:再论《董夫人》的女性主义表达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通过对《董夫人》的文本细读,讨论影片的女性主义特色。编导通过女性视点的选取,构建了女性观看的模式,突破了传统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相关论述。此外,本文结合"作者论"分析唐书璇的艺术风格,重点讨论丰富的视听手段在探索女性内心世界、表现女性在道德与欲望之间的挣扎的作用。笔者认为,《董夫人》具有鲜明的作者印记和实验性,是香港电影史上一部重要而独特的影片。
- 苏涛何超
- 关键词:香港电影独立制片女性主义
- 冷战、现代性与离散情结——兼论“南下影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被引量:4
- 2020年
-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由内地赴港的"南下影人",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他们的资金、技术和创作手法,提高了香港电影的制作水平,改变了香港电影工业的格局,推动了香港电影在战后的发展和变革。"南下影人"在作品中不断回望上海及其电影传统,体现了强烈的离散情结;他们在陌生的市场中调试、妥协,回应了香港社会的现代化等新的议题。在文化冷战的背景下,"南下影人"发生分化,形成"左""右"两个阵营。借助冷战的历史框架,"南下影人"的身份定位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将获得新的评价。
- 苏涛
- 关键词:冷战香港电影
- 激变中的重组与转型——从永华影业公司的兴衰看20世纪中期香港电影工业被引量:1
- 2021年
- 成立于1947年的永华影业公司,是战后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制片机构之一。该公司在战后利用上海的资本、人才在香港拍摄国语片,体现了沪港电影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市场格局变化、内部纷争及粗放经营等因素的影响下,永华影业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陷入困境,即便改组亦未能挽回败局,其短暂的历史交织着商业、艺术与政治的博弈,体现了文化冷战对于战后香港国语制片界的深远影响。
- 苏涛
- 关键词:文化冷战香港电影
- 《新少林寺》:大片时代的武林神话被引量:1
- 2012年
- 文章回顾了以少林寺为题材的影片创作,并分析了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影片《新少林寺》纳入中国电影大片的环境中进行考察,重点论述了影片的民族主义情绪、对佛教的表现,产业化的运作及营销手段,同时指出了影片在剧作、演员配置等方面的缺陷。
- 苏涛
- 关键词:中国电影《新少林寺》
-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懋”女星的形象塑造与身份定位
- 2014年
-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最重要的制片机构之一,"电懋"在表现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广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制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明星。本文拟梳理"电懋"的明星制,通过检视"电懋"官方刊物《国际电影》,深入分析银幕内外"电懋"女星的形象构建,重点探讨文本中女性的"看"与"被看",以及女性的性别意识及身份定位,力图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文化做出新的解读。
- 苏涛何超
- 关键词:香港电影女明星
- 前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化协商——略论香港僵尸片的类型与文化被引量:2
- 2017年
- 本文从文化源流与发展脉络、类型成规与类型混杂、社会心理与文化想象三个方面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影史上最鲜明的亚类型之一——僵尸片。
- 苏涛
- 关键词:香港电影
- 协商现代性:“电懋”家庭情节剧的类型与文化被引量:3
- 2021年
- 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是二战后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制片公司之一。受到中国早期电影传统及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双重影响,该公司制作的家庭情节剧,多以家庭、婚恋为中心,折射出战后香港中产阶级处于变化中的价值观念,它一方面肯定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强调现代价值观念的普适性,特别是通过对各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这一类型体现了协商现代性的努力,投射出20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国语片在“冷战”背景下的独特面貌与文化想象。
- 苏涛
- 关键词:香港电影
- “影剧”之辨、政治想象与批评论争——历史语境中的曹禺作品《艳阳天》被引量:1
- 2023年
- 《艳阳天》是剧作家曹禺执导的唯一一部影片,该片在场景设置、人物塑造、叙事结构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戏剧化特征。围绕该片的人物塑造、对现实的反映、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批评家展开了一系列争鸣:肯定者认为该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揭露了彼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否定者则指出该片人物形象虚假,不仅未能真实反映社会现实,还麻痹了观众的斗争意志。由该片引发的批评论争,折射出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批评的独特面向,亦反映了曹禺等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关头的矛盾心态。
- 苏涛
- 关键词:《艳阳天》中国戏剧
- 民国与南京: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历史话语
- 2013年
- 中国电影在进入21世纪之后逐步汇入文化产业的大潮并且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艺片、商业片、主旋律影片等的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国电影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繁荣景象。但中国当代电影人在展现中国近现代历史时往往言辞暧昧,游离于主流话语与个人话语之间的电影语言张力不足,造成很多电影中充满了比喻象征等意象而令观众不知所云。以历史视角切入中国当代电影作品是理解中国电影的重要维度,因为拥有怎样的历史观直接决定了电影的影像内涵。
- 苏涛
- 关键词:中国电影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