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苇
- 作品数:128 被引量:961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共轭亚油酸体外及大鼠体内的氧化性
- 2008年
- 为研究共轭亚油酸(CLA)的氧化稳定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CLA的氧化性实验,动物实验为用不同剂量的CLA添加到老龄大鼠饮食中,测定大鼠血清中MDA和SOD的改变。实验表明CLA具有较强的被氧化性能;体内实验表明CLA会升高大鼠血清的MDA和SOD值。
- 范亚苇邓泽元邓胜国
- 关键词:共轭亚油酸MDASOD
- 粗壮脉纹孢菌发酵稻谷加工副产物生产类胡萝卜素培养基的优化被引量:7
- 2012年
- 采用响应面法对粗壮脉纹孢菌发酵稻谷加工副产物(砻糠和脱脂米糠)生产类胡萝卜素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研究了脱脂米糠、(NH4)2SO4、KH2PO4、MgSO4、MnSO4、CaCl2等6个因素对粗壮脉纹孢菌产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筛选显著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研究表明,脱脂米糠和(NH4)2SO4为类胡萝卜素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优化培养基为:脱脂米糠64.58%、砻糠33.85%、(NH4)2SO41.57%。在优化发酵工艺下,色素产量达到366mg/kg培养物。
- 刘志刚李静张丽美邓泽元范亚苇
- 关键词:类胡萝卜素脱脂米糠砻糠粗壮脉纹孢菌响应面法
- 肉桂精油微胶囊中精油提取和测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比较4种肉桂精油微胶囊中总精油的提取方法,建立准确的微胶囊总精油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用干燥失重法、挥发油测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混合溶剂提取称重法对肉桂精油微胶囊总精油含量进行提取、测定,对这4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4种方法测得同一种肉桂精油微胶囊的总精油含量,结果发现:干燥失重法和混合溶剂提取法回收率分别达84.16%和85.50%,干燥失重法的测量误差(12.73%)大大高于混合溶剂提取法(3.74%),混合溶剂提取法重复性好且准确率高,在提高精油投入量后,回收率可达80%以上。紫外分光光度法与挥发油测定法回收率低(分别为67.30%和66.50%),偏差也较高。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繁琐,相对成本较高,挥发油测定法操作简便、成本低,然而耗时较长。结论:4种方法中以混合溶剂提取称重法测得的精油准确度高且重复性好。
- 李霞范亚苇张兵寇秀颖从仁怀邓泽元
- 关键词:微胶囊
- 油茶粕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结构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分级纯化油茶粕多糖(CSP),并对纯化组分进行结构分析。方法:脱蛋白后的油茶粕多糖透析冻干,再经DEAE-Sephadex A-25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分级纯化,并以紫外扫描光谱、Sephacryl S-2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测定所得不同多糖组分的纯度;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单糖组成,再以红外光谱扫描及核磁共振对多糖构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分级纯化得CSP1、CSP2和CSP3 3个多糖组分,经鉴定CSP1和CSP2为中性多糖,CSP3为酸性多糖;纯度测定表明CSP1和CSP2是杂多糖,而CSP3是均一多糖;CSP1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及鼠李糖,物质的量比为6.29:1.00:0.15;CSP2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物质的量比为3.13:1.00:0.03;CSP3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少量鼠李糖,物质的量比为0.42:1.00:1.09:0.96:0.43:0.19。
- 刘小如张丽美胡蒋宁刘蓉李红艳范亚苇李静邓泽元
- 关键词:油茶粕多糖
- 粗壮脉纹孢菌降解豆皮粗纤维产可发酵糖培养基优化及单糖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研究考察了粗壮脉纹孢菌固态发酵豆皮酒糟培养基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并用气相色谱法对该发酵条件下豆皮纤维素降解所产的可发酵糖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豆皮64%、酒糟34%、(NH4)2SO4 2%,在此培养基中粗壮脉纹孢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酶活力为2.83 IU/g,较优化前的1.17 IU/g提高了141.88%,还原糖产量为18.01 g/100 g,较优化前9.91 g/100 g提高了81.74%。获得的可发酵糖的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和木糖。
- 张玮杨建远范亚苇邓泽元
- 关键词:豆皮粗壮脉纹孢菌纤维素酶气相色谱法
- 植物乳杆菌发酵动力学及高密度培养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为提高具有益生特性植物乳杆菌的产量,基于发酵动力学模拟,对其培养基组成、发酵条件和补料方式进行了优化。在该研究中,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结合的智能模型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为碳源36.64 g/L(葡萄糖-麦芽糖质量比2∶3)、氮源47.83 g/L(酵母粉-蛋白胨质量比1∶1)、柠檬酸二铵33.27 g/L。发酵动力学采用Logistic和Luedeking-Piret模型,对植物乳杆菌的发酵过程进行拟合,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 2分别为0.995,0.998,0.993,表明这些模型能够精确的模拟植物乳杆菌的发酵过程。此外,对培养条件和分批补料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初始pH值5.0,接种量4%。在分批添加中和剂NH_(3)·H_(2)O和葡萄糖30 g/L的情况下,菌体产量可达12.64 g/L。
- 赖长龙曹余杨玉李红艳范亚苇邓泽元
-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发酵动力学分批补料
- EPA藻油微胶囊工艺及其制备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被引量:2
- 2020年
- 为防止富含EPA和DHA(54.79%)藻油氧化,以乳清分离蛋白,HI-CAP100和麦芽糊精(DE20)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其进行固体化研究,以包埋率等为指标,确定最佳壁材和工艺条件,并研究了固化过程中EPA藻油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HI-CAP100、乳清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DE20)最佳比例为2∶2∶1,单甘脂含量1%,固形物含量40%,35MPA下均质3次,进风温度185~195℃,出风温度90~100℃,载油量30%时,包埋率高达97.03%。载油量为50%时,包埋率高达92.88%。微胶囊制备过程中EPA和DHA分别仅降低了1.021%和1.327%,说明藻油在喷雾过程中PUFA氧化不明显,包埋效果较好。
- 刘小亚万仁口范亚苇肖俊勇从仁怀邓泽元
- 关键词:脂肪酸组成乳清分离蛋白喷雾干燥
- 同步分离提取与纯化荷叶中黄酮、生物碱和多糖的方法
- 一种同步分离提取与纯化荷叶中黄酮、生物碱和多糖的方法,其特征是将荷叶经预处理后,加入不同的有机溶剂连续浸提三次,分别得到黄酮、生物碱和多糖三种浸提液,经浓缩、脱色、干燥处理得黄酮、生物碱、多糖三种产品,该方法克服了目前仅...
- 邓泽元单斌范亚苇
- 文献传递
- 烹调方式对猪肉肌内脂肪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被引量:9
- 2020年
- 不同的烹调方式使猪肉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通过4种常见的烹调方式:蒸、煮、微波、烤,探究脂肪酸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导人们的烹调方式。采用改进的Folch法提取烹调后猪肉中的脂肪,用氨丙基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分离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并采用气相色谱,以十三烷酸甲酯为内标定量分析总脂、甘油三酯及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蒸、微波、煮和烤对猪肉脂肪中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而微波、煮和烤均使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发生显著性变化,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反式脂肪酸(TFA)的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明显减少,变化最明显的为烤制;蒸制对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最小,仅SFA和PUF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总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其含量变化主要是由磷脂的变化引起的。结论:烹调对磷脂影响显著;蒸制对猪肉脂肪的脂肪酸保护效果最好,烤制易破坏脂肪酸,从而降低营养价值。
- 许雪萍李静范亚苇邓泽元
- 关键词:猪肉肌内脂肪脂肪酸组成烹调方式
- 反式脂肪酸Trans C18∶1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检测相关细胞凋亡指标,探讨trans C18:1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机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trans C18∶1与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后,通过吉姆萨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变化;通过试剂盒检测观察trans C18:1对凋亡酶Caspase活力的影响;最后考察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trans C18∶1对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吉姆萨染色后,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流失细胞仪检测内皮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发现trans C18∶1引起内皮细胞的凋亡可能与Caspase-3酶激活有关,因为Caspase抑制剂又能提高trans C18∶1处理的内皮细胞存活率。
- 邱斌刘蓉邓泽元范亚苇李静胡蒋宁黎玉
- 关键词:反式脂肪酸TRANS内皮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