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泳涛
- 作品数:36 被引量:221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镇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显微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显微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显微镜下TLIF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疾病32例,病变种类包括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滑脱症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与33例常规TLIF比较,回顾统计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年以上,显微镜TLIF组切口平均长度4.0cm,手术时间(110±25)min,均不需输血,平均术后下地时间5d。常规TLIF组切口平均长度9.5cm,手术时间(125±32)min,术中输血(164±126)ml,术后平均下地时间9.5d。两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术中输血量及术后下地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TLIF组切口短,术后下地早,不需输血。手术时间和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TLIF能很好的将手术微创化,疗效满意。
- 严军茅泳涛段文旭刘晓峰李涧
-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显微镜
- 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评价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67例(68侧)股骨远端复杂骨折。AO分类:A3型30侧,c2型23侧,c3型15侧。髁动力加压钢板16例,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16例17侧,股骨髁解剖型支撑钢板33例,其他螺钉克氏针2例。术后2dCPM辅助功能锻炼。结果随访至骨折愈合,68侧骨折中,1例感染及1例骨折不愈合。按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优24侧,良33侧,可9侧,差2侧。结论应根据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方法,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早期的康复训练,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 董启榕茅泳涛徐又佳王向利陈海南周海斌郑祖根
- 关键词:股骨骨折疗效评估
- 浅谈PBL和CBL模式应用于骨科临床教学中的体会和看法被引量:4
- 2021年
-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各高校都在逐步推广PBL和CBL教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引入了PBL和CBL教学模式给医学生进行授课。总结近年来实施PBL和CBL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分享一些体会和看法。
- 徐炜茅泳涛张鹏凌卓彦周海斌
- 关键词:PBL教学CBL教学骨科
- LARS人工韧带修复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修复膝后交叉韧带(PCL)和后外侧复合结构(PLC)损伤近期疗效。方法11例后交叉韧带断裂,其中5例合并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用法国产LARS人工韧带对断裂损伤的后交叉韧带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结果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修复手术时间65~90min;术后1~2d于CPM机上被动锻炼,1~2周支具保护下地行走。术后随访1.5~5个月;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的57.5分提高到术后的86.4分。结论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和PLC,操作简便,创伤小,可使关节获得即时稳定性,早期康复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 董启榕徐又佳陈海南王向利周海斌谢宗刚茅泳涛
- 关键词:关节镜后交叉韧带人工韧带
- 血小板裂解液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 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 血小板裂解液对无血清培养基中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小板裂解液替代胎牛血清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分离、增殖、免疫表型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应用PL进行损伤修复...
- 茅泳涛
- 关键词:腱骨愈合血小板裂解液脂肪来源干细胞生物力学性能
- 一种蚕丝蛋白基人工韧带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蚕丝蛋白基人工韧带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韧带修复材料包括支架和衬纬纱,所述支架由天然桑蚕丝采用双轴向衬纬经编构成;衬纬纱为再生桑蚕丝素蛋白长丝和再生桑蚕丝纳米纤维纱线。具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
- 吴惠英茅泳涛左保齐董启榕张锋
- 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63例(年龄〉55岁)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组)36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27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7个月,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内翻畸形愈合、腋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异位骨化各1例,撞击综合征4例。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大结节不愈合2例,大结节移位消失、撞击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各1例。钢板组三部分骨折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置换组(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Constant—Murley评分和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组少于钢板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对患者年龄、骨的质量、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肱骨头坏死可能性的判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 徐炜陈明谢宗刚茅泳涛周海斌徐又佳董启榕
- 关键词:肩骨折关节成形术锁定钢板
- 关节镜下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起运用法国LARS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治疗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2-51岁(平均26.8岁)。所有患者术前Arto-scan均提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50分。治疗在关节镜下完成,股骨隧道口定位在外髁内侧面140°弓形弧的中心点,胫骨隧道口定位在平台内外侧髁间嵴之间、髁间窝顶线后2-4mm。骨隧道直径为7.5mm、LARS韧带直径为8mm、空心挤压螺钉直径为8mm。[结果]经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90分,优8例,良5例,可2例,近期优良率为86.6%。本组无术后感染、无韧带自发断裂、无韧带松动并发症。[结论]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可达到解剖重建,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关节镜下手术拥有创伤小、康复快、疗效好等微创特点。
- 徐又佳董启榕周海滨陈海南王向利汪益谢宗刚茅泳涛郑祖根
- 关键词:关节镜LARS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比较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3例年龄975岁、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Ⅰ、Ⅱ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固定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83.9±4.9)岁;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置换组37例,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81.6±3.4)岁;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再手术率、术后死亡率、术后不同时间点行走能力(WAI)评分及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评分(EQ-5D)等。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12~68个月(平均39.9个月)随访。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0.7±16.2)min】、住院时间【(7.5±3.4)d】、输血人数(1例)、住院费用【(18183±4820)元】显著少于置换组患者【(54.9±19.2)min、(13.7±3.0)d、12例、(30843±786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手术率、死亡率及末次随访时WA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后3、6个月WAI评分显著低于内固定组患者,EQ.5D评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关节置换能更好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生活质量相对更高,应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选择手术方式。
- 王子越董启榕徐又佳周海斌谢宗刚茅泳涛李涧徐炜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关节成形术
- 骨组织H亚型血管在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表现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 证实人骨组织中存在特殊亚型(H亚型和L亚型)血管,探讨H亚型血管在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表现.方法 设计前瞻性临床试验,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股骨近端转子间骨折行近端髓内钉固定患者的骨标本,研究对象均为绝经后女性,年龄60~70岁,平均(64.30±4.67)岁.按照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T值≤-2.5)和非骨质疏松组(T值>-2.5),每组10例.在保证不增加医源性骨损失的前提下,在髓内钉植入前使用特制器械取出骨块,约6 mm×10 mm,生理盐水冲洗骨块表面残余的血液,立即置入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0.5 mol/L EDTA脱钙4周,质量分数20%蔗糖溶液脱水2周,OTC包埋、切片,应用一抗4℃孵育过夜,二抗常温孵育1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骨切片中特殊亚型血管面积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身高、体重相当,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血清指标正常,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存在差异.两组患者骨标本中均存在特殊亚型血管,但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骨标本中特殊亚型血管的面积减少,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 0.0001).结论 人骨组织中存在特殊亚型血管,其面积大小在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间存在差异,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 王亮张鹏姚喆贾鹏杨帆周飞张辉沈光思李光飞杜俏俏赵国阳李涧茅泳涛谢宗刚徐炜董启榕徐又佳
- 关键词:微血管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