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兆根

作品数:60 被引量:206H指数:8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肿瘤
  • 21篇病理
  • 16篇临床病理
  • 13篇细胞
  • 13篇免疫
  • 10篇病理分析
  • 9篇组织化学
  • 9篇胃癌
  • 9篇临床病理分析
  • 9篇免疫组织
  • 9篇免疫组织化学
  • 7篇血管
  • 7篇幽门螺
  • 7篇幽门螺杆菌
  • 7篇子宫
  • 7篇腺肿瘤
  • 7篇螺杆菌
  • 6篇乳腺
  • 6篇基因
  • 4篇预后

机构

  • 34篇蚌埠医学院
  • 21篇蚌埠医学院第...
  • 20篇蚌埠医学院第...
  • 8篇上海市第一人...
  • 7篇皖南医学院弋...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蚌埠市第二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蚌埠市第三人...
  • 1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省濉溪县...
  • 1篇安徽省淮南市...

作者

  • 58篇蔡兆根
  • 20篇冯振中
  • 15篇于东红
  • 10篇李楠
  • 9篇汪向明
  • 7篇陈嘉薇
  • 6篇谢群
  • 5篇承泽农
  • 5篇周蕾
  • 5篇郭冰沁
  • 5篇赵艳
  • 4篇王萍
  • 3篇马莉
  • 3篇武世伍
  • 3篇石士奎
  • 3篇陆国玉
  • 3篇甘怀勇
  • 2篇张晓华
  • 2篇罗彦丽
  • 2篇李明

传媒

  • 8篇临床与实验病...
  • 7篇蚌埠医学院学...
  • 7篇中国组织化学...
  • 3篇癌变.畸变....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消化病杂...
  • 2篇包头医学院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基础医学教育
  • 2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舒林酸对胃癌种植瘤的抑制作用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2008年
背景与目的:观察舒林酸的体内抗胃癌生长作用,并探讨舒林酸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建立人胃癌细胞BGC-823裸鼠种植瘤模型,随机分成舒林酸治疗组(12 mg/kg)、舒林酸预防组(8 mg/kg)、维生素C对照组(Vit C 20mg/kg)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共4组,给予舒林酸干预;用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移植瘤中COX-2、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舒林酸抑制胃癌种植瘤生长,舒林酸治疗组和舒林酸预防组的肿瘤体积从第2周开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直到第35 d实验结束时舒林酸组与2个对照组相比,种植瘤体积均保持被明显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舒林酸治疗组为11.6,舒林酸预防组为10.4,维生素C对照组为3.5,空白对照组为3.1,舒林酸组高于对照组(P<0.05);MVD值:舒林酸治疗组为5.4,舒林酸预防组为9.0,维生素C对照组为19.6,空白对照组为20.7,舒林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舒林酸组肿瘤组织COX-2蛋白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林酸在体内的抗胃癌效应显著,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汪向明于东红王萍张帆蔡兆根周蕾承泽农
关键词:胃癌裸鼠舒林酸环氧合酶2血管形成
乳腺癌中KAI1与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探讨
2023年
目的:了解乳腺癌组织中KAI1的表达情况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情况,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存档乳腺癌石蜡标本94例,对照为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AI1的失表达情况及特殊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VM。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KAI1的表达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VM的阳性率为39.29%,对照组未检出V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间均无相关性;但KAI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中VM呈负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AI1阳性表达组的病例生存率高(P<0.05);而VM检出阳性组生存率低(P<0.05)。结论:KAI1表达可能促进VM发生,进而与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有关,在乳腺癌中检测KAI1和VM可能对肿瘤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赵云霞崔芳芹蔡兆根
关键词:KAI1血管生成拟态乳腺癌
胃癌RASSF1A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基因1A(RASSF1A)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 mRNA的表达,用PCR法检测上述胃癌组织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RASSF1A在胃癌组织中转录表达缺失率为50.0%,其表达缺失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一定关系(P<0.05),与其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胃癌组织中Hp感染率为62.5%(30/48),RASSF1A的表达缺失与Hp感染组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RASSF1A是胃癌的相关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缺失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具有一定关系,RASSF1A的表达缺失与Hp感染之间无明显关系,它们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致病因素。
蔡兆根于东红
关键词:胃肿瘤幽门螺杆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三阴型乳腺癌中CD15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CD151在三阴型乳腺癌及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D151在三阴型乳腺癌及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D15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三阴型乳腺癌中,CD15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CD151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与患者年龄(P=0.081)和肿瘤大小(P=0.170)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三阴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CD151高表达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无瘤生存期较短。结论CD151在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检测CD151有望成为评估三阴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靶标。
周婷周婷陈少华陈少华陈少华冯振中李楠
关键词:乳腺肿瘤CD151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PTEN、HIF-1α和NDRG1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Ⅰ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PTEN、HIF-1α和NDRG1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8%、61.3%、52.4%,与正常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表达下调和NDRG1过度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和HIF-1α和NDRG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314,P<0.01,r=-0.296,P=0.001),而HIF-1α蛋白与NDRG1的表达正相关(r=0.237,P=0.008)。结论 PTEN缺失可能上调HIF-1α和NDRG1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冯振中陈嘉薇杨兆瑞路光中蔡兆根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组织芯片
维生素C防治百草枯中毒大鼠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肝脏损伤的病理变化,并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VC)干预,观察中毒大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及丙二醛(MDA)的表达变化,研究其在百草枯(PQ)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染毒组、VC干预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一次性灌胃;染毒组给予生理盐水稀释PQ按180 mg/kg一次性灌胃,VC干预组于灌药同时给服VC溶液按180 mg/kg,分别于6、24、72 h后将其处死,留取肝脏,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1、TNF-a和IL-1β的表达。结果染毒组大鼠肝组织中TNF-aI、L-1β及MD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VC干预组明显低于单纯染毒组(P<0.05);染毒组SOD-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而VC干预组明显高于单纯染毒组(P<0.05)。结论 MDA、SOD-1、TNF-a和IL-1β在PQ中毒大鼠肝损伤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VC可下调肝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组织SOD活性,对改善PQ中毒大鼠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有积极作用。
陆国玉吴晓飞伍德生王芳莉张晓华蔡兆根
关键词:维生素C百草枯中毒MDASOD-1
乳腺分泌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SBC 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8例SBC,1例男性,7例女性,发病年龄8~76岁(中位年龄4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包块。大体上肿块多数边界清楚,质稍硬,直径0.6~4.0cm;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微囊状和导管样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胞质内外含有丰富均质的嗜伊红分泌物。阿辛蓝染色呈蓝色,PAS染色呈红色。核分裂像少见,未见肿瘤性出血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主要表达CK7和S-100蛋白,CK5/6、p63、CEA和CD10绝大多数呈阴性反应,Ki-67指数相对较低。结论 SB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亚型,通常预后较好,形态学需与乳腺粘液癌,富于脂质癌,泌乳腺瘤等相鉴别,确诊依据HE染色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可结合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蔡兆根张琼于东红郭冰沁赵艳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0年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umor,ET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子宫ET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患者女性,30岁。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半年。大体见子宫左侧壁有一病灶,界限不清,呈腐鱼肉样,直径5 cm,伴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由单一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排列成巢团状,位于玻璃样或嗜伊红色肿瘤坏死碎屑组织中,形成"地图样外观";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透亮或嗜伊红色,细胞境界清楚,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肿瘤细胞AE1/AE3、p63和Ki-67均阳性,hCG部分阳性。结论:ETT是一种罕见的滋养细胞肿瘤,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但恶性程度较低。应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其他滋养细胞肿瘤等鉴别。
蔡兆根谢群郭冰沁
关键词:子宫肿瘤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MAS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6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涎腺腺泡细胞癌患者53例,取其存档蜡块,从中筛选出符合MASC特征的病例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8例MASC患者中,发生在右腮腺区4例,左腮腺区3例,左上颚部1例,均以发现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MASC表现;肿瘤细胞:S-100、vimentin及CK7均呈弥漫强阳性(8/8例),mamaglobin呈强阳性(7/8例),GATA3阳性(2/8例),DOG-1阴性(7/8例)。术后随访15~64个月,其中无瘤生存6例,局部复发1例,均无远处转移,存活至今,合并其他疾病死亡1例。结论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特征的恶性肿瘤,较罕见。确诊主要依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及免疫表型,结合遗传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张金莲蔡兆根吴琼秦燕子王梦慧董修芹欧玉荣
关键词: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
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探讨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共同应用对于肿瘤细胞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3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OX-2和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联合应用塞来昔布和罗格列酮处理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观察其对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协同抑瘤作用。结果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COX-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相对降低,两者具有负性相关关系。塞来昔布和罗格列酮可以有效抑制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联合应用抑制肿瘤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独药物组。结论 COX-2的高表达和PPAR-γ的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以COX-2和PPAR-γ为共同靶点,有望成为临床子宫内膜癌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冯振中武世伍李楠蔡兆根吕秀红陈嘉薇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塞来昔布罗格列酮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