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本强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深圳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肝病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性
  • 2篇脂肪性肝病
  • 2篇免疫
  • 2篇解毒
  • 2篇解毒方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酒精性脂肪性...
  • 2篇非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肝炎
  • 2篇病毒
  • 2篇程序性死亡
  • 1篇代谢

机构

  • 6篇深圳市中医院
  • 4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澳门科技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蔡本强
  • 4篇周小舟
  • 2篇贺劲松
  • 2篇邢宇锋
  • 1篇马文峰
  • 1篇孙新锋
  • 1篇陈剑平
  • 1篇陈剑平
  • 1篇马晓军

传媒

  • 2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糖脂代谢探讨从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病之一[1]。近年来国内外NAFLD的患病率逐步上升,全球发病率高达25%,已成为国内当前第一大肝病[2]。NAFLD患者常无特殊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若未积极治疗,后期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是当前NAFLD的最大危险因素[3],常表现为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全身性高血压等糖脂代谢紊乱疾病。
王严刘兴宁钟欣胡锐蔡本强周小舟
关键词:糖脂代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脾论治
肝硬化腹水采用补肝利水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腹水治疗中采用补肝利水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时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口服速尿片加螺内酯片治疗,观察组使用补肝利水汤治疗。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比较,验证哪种治疗效果更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65.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对照组为22.9%,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补肝利水汤能够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蔡本强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
肾复康汤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肾复康汤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2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肾复康汤,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及HBV-DNA、24h尿蛋白定量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与24h尿蛋白的检测结果及HBV-DNA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肾复康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
蔡本强
关键词:乙肝病毒肾小球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一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分级标志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分级标志物及其应用。本发明发现在正常对照组和NAFLD组肝脏组织及血浆之间QSOX1和IL1RAP表达及两者比值有显著差异,并且QSOX1和IL1RAP表达及两者比值可以反应NA...
马文峰林琳周小舟蔡本强
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乙肝病毒(HBV)的免疫效果与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 HBV转基因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磷酸缓冲液(PBS)组及联合组4组,每组10只。4组分别予补肾解毒方、PD-L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及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持续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脾脏组织γ干扰素(IFN-γ)水平、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PBS组(P<0.05);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0.05)。当效靶比为100∶1、50∶1时,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PD-L1抗体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BS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25∶1时,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起到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补肾解毒方能有效发挥对HBV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关系
2023年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与临床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的关系,为评估PLC患者的免疫状态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肝病科确诊为PLC的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PA检测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Q1组(PA≤1.49μmol/L,n=29)、Q2组(1.49μmol/L3.70μmol/L,n=27),比较患者临床指标(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肝肾功能、甲胎蛋白等)及外周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A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收集各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进行RNA高通量测序,利用Cibersort估算淋巴细胞的丰度,进一步运用简单线性回归法分析PA与PBMCs中淋巴细胞群丰度的相关性。结果 在临床指标比较中,各组PA、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AFP、AFP-L3%、AST、GGT、TB、DB、TP、ALB、GLB、A/G、ALP、TBA、CHE、HB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细胞水平比较中,各组淋巴细胞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AST、GGT、AFP及A/G水平后,PLC患者的PA水平与外周淋巴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调整后R2=0.12,β=0.38,P<0.05)。利用RNA-seq测序得到PBMCs中免疫细胞亚群丰度,发现PA与CD8+T细胞、静息记忆性CD4+T细胞、静息NK细胞呈正相关(调整后R2=0.06、0.16、0.05,β=0.26、0.41、0.23,P<0.05)。结论 PA是P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且与CD8+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可能成为PLC患者免疫状态的预测因子,为辅助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吕敏玲钟欣胡锐孙嘉玲黄琦马梦情蔡本强周小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外周血
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抗体对HBV转基因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抗体免疫,对HBV转基因小鼠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HBV转基因小鼠,使用补肾解毒方灌胃,PD-L1腹腔注射,共两周。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FN-γ分泌水平、脾脏CD8+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情况及脾脏HBsAg特异性T淋巴细胞体外杀伤活性。结果:免疫两周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FN-γ分泌水平与脾脏HBsAg特异性T淋巴细胞体外杀伤活性,联合组明显高于PD-L1抗体组、补肾解毒方组及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脾脏CD8+T细胞PD-1表达水平,联合组较PD-L1抗体组、补肾解毒方组及PBS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结论: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免疫,可显著提高HBV转基因小鼠体内HBV抗原特异性CTL活性,提高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能降低脾脏CD8+T细胞表面PD-1分子的表达。这种联合方法有利于恢复慢性HBV感染时T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其免疫应答水平。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马晓军
芪术抗癌方通过PCK1/Akt/p21信号轴调控肿瘤代谢重编程抑制肝细胞癌增殖的作用机制
2024年
目的:研究芪术抗癌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联合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癌模型小鼠肝脏及人肝癌Huh7细胞中糖异生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的调控作用,探讨其调节肝癌细胞代谢重编程并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DEN联合CCl4腹腔注射构建肝癌小鼠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芪术抗癌方组,每天予以芪术抗癌方(3.51 g·kg^(-1))或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干预8周后收集血清及肝脏样本。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和甲胎蛋白(AFP)评估各组小鼠肝功能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实验将Huh7细胞分为空白组、芪术抗癌方低、中、高剂量组和(或)PCK1抑制剂(盐酸SKF-34288)组、索拉非尼组,给予对应含药血清和药物处理。采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Edu荧光标记检测、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检测、细胞周期流式检测评估各组Huh7细胞增殖能力、能量代谢变化情况及对Huh7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用于检测PCK1、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芪术抗癌方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细胞异型、坏死、胶原纤维沉积等病理改变有所减轻,肝脏肿瘤数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ALT、AST、γ-GT和AF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水平上,与空白组比较,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和索拉非尼组均可显著降低Huh7细胞存活率(P<0.01),显著减少Edu标记的阳性细胞数(P<0.01),显著抑制其克隆增殖能力(P<0.01);芪术抗癌方组还可降低细胞内ATP含量(P<0.05),增加细胞周期G0/G1期分布比例(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和空白组比较,芪术抗癌方组小鼠肝癌组织及Huh7细胞�
钟欣胡锐李静彭蓝芬刘兴宁黄琦孙嘉玲孙新锋陈剑平陈剑平蔡本强
关键词:肝细胞癌糖异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