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虞和平

作品数:78 被引量:44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历史地理
  • 13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5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7篇近代史
  • 13篇中国近代史
  • 10篇近代史研究
  • 9篇主义
  • 8篇中国近代史研...
  • 8篇商会
  • 8篇民国
  • 7篇史学
  • 7篇清末
  • 7篇近代化
  • 6篇战争
  • 6篇社会
  • 6篇清末民初
  • 6篇辛亥革命
  • 6篇民初
  • 6篇经济史
  • 5篇学科
  • 5篇资本主义
  • 5篇民族
  • 5篇国初

机构

  • 69篇中国社会科学...
  • 7篇宁波大学
  • 7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学术月刊》...

作者

  • 76篇虞和平
  • 2篇陈君静
  • 1篇张越
  • 1篇徐蓝
  • 1篇葛兆光
  • 1篇褚金勇
  • 1篇赵世瑜
  • 1篇武力
  • 1篇郑大华
  • 1篇杨奎松
  • 1篇彭小瑜
  • 1篇谢宝耿
  • 1篇桑兵
  • 1篇沈志华
  • 1篇郭润涛
  • 1篇张国刚
  • 1篇彭卫
  • 1篇洪振强
  • 1篇王和
  • 1篇茅海建

传媒

  • 16篇近代史研究
  • 6篇历史研究
  • 4篇广东社会科学
  • 4篇社会学研究
  • 3篇史学月刊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晋阳学刊
  • 2篇学术月刊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史学理论研究
  • 2篇中国经济史研...
  • 2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界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求索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被引量:12
1993年
要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状况加以述评,当然离不开对社会史研究的体系、对象和方法等学科基本概念的认识。由于我国的近代社会史研究基础薄弱,对有关的学科基本概念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讨,更未形成基本的认同。因此只能以我们对社会史概念涵义的粗浅理解,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概括介绍,并提出一些看法。近五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其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趋势,颇有令人鼓舞之处。除了发表了大量文章之外,还出版了40余种专题性和整体性研究的著作。
虞和平郭润涛
关键词:社会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互动关系城市社会学社会心态
早期世界博览会与清末民初商人外交的兴起
中国学者对于近代博览会的研究已历时20多年,早期主要是研究南洋劝业会等中国自办的博览会,近年来则有少数学者的研究开始兼及近代世界博览会(包括国际性博览会)的历史。这些研究,对于国内博览会,主要考察其本身的历史和状况及其与...
虞和平
关键词:南洋劝业会工农业世博会清末民初
抗日文艺的统一性、区域性和现代化被引量:2
2018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有自己的地理区域范围,也有自己特有的区域文化艺术。中国共产党从实行自己抗日主张出发,广泛动员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来,采取了各种社会动员方法,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文艺宣传,从而形成以宣传抗日为主旨的抗日文艺。这种抗日文艺既因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引领,而有统一的组织系统和共同的主题思想;又因采用各区域的文艺表现形式,而有各自的区域文艺特点,统一性和区域性的密切结合,使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文艺充分发挥了对民众的抗日动员作用;还因有新文艺与旧文艺的结合,而促使区域文艺发生现代性的转变。抗日根据地抗日文艺的这一特质,不仅证明了中共抗日动员方法的正确高效,也显示了文化统一性与区域相结合的重要性。
虞和平
中国近代史研究50年被引量:3
1999年
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1949—1965年的走向繁荣阶段,1966~1976年的扭曲和停滞阶段,1977年以来的复兴、开拓和繁荣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事件为主体的研究体系。在第二阶段中,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儒法斗争”史几乎代替了整个近代史,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处于基本停滞和严重扭曲的状态。在第三阶段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学科创新,发展和开拓了文化史、社会史、早期现代化(近代化)和区域史的研究,呈现出整体性研究、中外融合、多学科交叉和反思创新的趋向。今后学术研究的取向,应按照本身的发展逻辑循序渐进,弥补以往研究中的薄弱领域,并根据中国和世界的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开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研究领域。
虞和平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被引量:19
1992年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建设,起始于清末新政时期,展开于民国初年,完成于国民党政府时期。其中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且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在整个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建设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对建立和维持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虞和平
关键词:经济法规经济法制建设法律章程民国初年商会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开拓之作——评《中华民国经济史》被引量:1
1990年
在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有不少亟待开拓的领域,中华民国经济史就是其中之一。中华民国经济史应该是中国经济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旧中国最后约40年的经济史,直接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关连。研究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旧中国的经济状况,而且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艰巨性。
虞和平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经济史研究新中国经济旧中国
现代化研究与中国历史学的创新被引量:5
2002年
2 0世纪 ,特别是 80年代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构成上都有很多的创新 ,其中现代化研究的出现和发展 ,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创新 ,其影响所及不仅仅在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的开拓和创新 ,而且影响到整个近现代史研究体系。在研究的主体线索方面 ,从阶级斗争、反帝斗争的主线向社会发展的主线转变 ;在研究的解释体系方面 ,从一味地以阶级性、革命性和民族性为评判标准 ,转向评判其是否能够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是否符合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方向 ;在研究的内容结构方面 ,从以研究重大政治事件为主 ,转向兼顾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 ,并分析其现代性、科学性、合理性和世界性。
虞和平
关键词:历史学学科创新历史研究研究方法
民国时期的资源勘查和开发被引量:6
1998年
民国时期的资源勘查和开发虞和平民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加之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较之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更为加强,更有成果。不仅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开发资源,民间也在各自的经济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发着资源。与晚清时期相比,耕地以更...
虞和平
关键词:民国时期资源勘查地质调查所灌溉工程水力资源南京国民政府
辛亥革命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以民国前中期商人捐办大学为中心被引量:2
2015年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使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作为现代化的基础事业,在辛亥革命精神的影响下,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开始走向新的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方面是大学教育的发展,使近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步入最高的层次。辛亥革命为大学教育的发展建立了新的平台,开启了国立、公立、私立三路并进的新模式,使私立大学领先发展,在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引领潮流,并从无到有,曾居半壁江山之地位;而商人的捐资办学亦极一时之盛,在私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并惠及国立大学。
虞和平
关键词:辛亥革命大学教育近代商人
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
2025年
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共同策划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史进行长时段、跨学科、跨国别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笔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史”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虞和平研究员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阐释体系和基本脉络》系统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体系,并梳理了其形成过程的基本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大华研究员的《论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启和初步发展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揭示了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深远影响,拓宽了研究视野。武力研究员的《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外因素及其历史必然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杜继东研究员的《历史研究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强调了历史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呼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史的研究。褚金勇教授的《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五篇论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史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虞和平虞和平郑大华武力杜继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