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CT
  • 2篇断层扫描
  • 2篇肿瘤
  • 2篇误漏
  • 2篇误漏诊
  • 2篇误诊
  • 2篇漏诊
  • 2篇结节
  • 2篇计算机断层
  • 2篇计算机断层扫...
  • 2篇X线
  • 2篇64排螺旋
  • 2篇CT增强
  • 2篇CT增强扫描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细胞
  • 1篇胆管细胞癌
  • 1篇低剂量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机构

  • 8篇福建医科大学
  • 6篇龙岩市第一医...
  • 4篇福建省龙岩市...
  • 4篇福建省龙岩市...
  • 1篇池州市人民医...

作者

  • 18篇赖发明
  • 7篇吴景强
  • 3篇马小敏
  • 2篇林祺
  • 2篇陈学飞
  • 2篇谢鉴津
  • 2篇邓开盛
  • 2篇喻珍
  • 2篇何永红
  • 2篇何永红
  • 2篇林蓉
  • 1篇杨联坤
  • 1篇蒋铭
  • 1篇何永红
  • 1篇蔡美花
  • 1篇胡磊

传媒

  • 3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医疗装备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基层医学论坛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心血管病防治...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8
  • 2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隔离症的64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4月肺隔离症患者24例,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24例患者中肺叶内型20例,占91.7%。其中发生于左肺下叶者20例,右肺下叶者4例。肺叶外型2例,占8.3%。结论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供选用,能发现供血动脉及较小的病灶,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赖发明谢鉴津邓开盛
关键词:肺隔离症
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究脑内肿瘤采用核磁共振波谱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内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PET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比较2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诊断敏感性为65.00%、特异性为80.00%,均高于对照组的40.00%、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内肿瘤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准确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何永红吴景强赖发明
关键词:核磁共振波谱脑内肿瘤
特殊部位骨折48例影像漏误诊原因探讨
2008年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骨折X线诊断误漏诊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已证实的特殊部位骨折X线片48例。结果本组漏诊的42例骨折情况如下:额窦部2例;眼眶3例;下颌骨髁突3例;颅底骨1例;环椎2例;锁骨肩峰端3例;肱骨结节间沟4例;膈下肋骨5例;舟状骨3例;髋臼骨2例;骶骨2例;股骨颈3例;髁间隆突2例;髌骨2例;跟骨1例;跖骨2例;尺骨冠突1例,足籽骨1例。误诊为骨折的6例,其中鼻骨1例,颧骨2例,枢椎2例,三角副骨1例。结论技术员认真摄片、诊断医师对解剖变异的认识、对特殊结构的认真观察及完善的审核制度是避免骨折误漏诊的有效方法。
马小敏赖发明蒋铭蔡美花
关键词:X线摄片骨折误漏诊
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左心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左心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104例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1月至9月来我科室进行检查的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04例患者均应用256层螺旋CT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CA),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分析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情况;并对比分析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CA)与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检查对患者LV-EDV、LV-ESV、LVEF各项心功能参数的评价情况。结果通过对患者左冠主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动脉等340支血管进行检查,CTA检出146支冠状动脉狭窄,CAG检出134支冠状动脉狭窄,两种方式均显示狭窄的冠状动脉共计128支,两种检查方式冠状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CTCA与2D-TTE检查患者的LV-EDV、LV-ESV、LVEF等心功能参数的评价情况,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诊断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其对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取性,且该检查方式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的优点,因此该检查方式可作为目前临床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首先方式。
吴景强赖发明何永红
关键词: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疾病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9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MRI动态增强扫描、钼靶X线扫描检查,比较不同性质病灶的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计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良性病灶TIC以Ⅰ型为主,恶性病灶以Ⅲ、Ⅳ型为主,不同性质病灶的TIC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1.84%,均高于钼靶X线的43.33%、4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钼靶X线检查比较,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有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林蓉赖发明谢丽卿
关键词:乳腺良恶性病变MRI动态增强扫描钼靶X线
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
2001年
赖发明马小敏
关键词:非骨化性纤维瘤X线诊断良性肿瘤
腹部创伤CT检查诊断价值评估及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及评估腹部创伤的CT检查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入院后接受CT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检查对腹内脏器损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其对腹内各脏器损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CT检查对腹内脏器损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30%、91.67%、95.83%,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有良好的一致性;CT检查对脾损伤、肝损伤、肾损伤、胰腺损伤、腹膜损伤、十二指肠及小肠损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67%、95.24%、92.31%、90.00%、100.00%、100.00%。结论采用CT检查对腹部创伤进行诊断,可对腹内脏器损伤进行有效检出,还可对各脏器损伤进行鉴别区分。
吴景强赖发明邓开盛
关键词:腹部创伤CT检查
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的应用及敏感性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肺部小结节扫描中的应用及敏感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行CT复查的肺部小结节患者71例,首次检查采用常规剂量CT扫描,3~6个月复查时采用低剂量CT扫描。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不同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薄层CT扫描在诊断肺部小结节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86.21%,准确度为85.92%,低剂量CT扫描的CTDlvol、DLP与常规剂量CT扫描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CT扫描技术比较,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对肺部小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吴景强何永红邱清香赖发明
关键词:肺部小结节敏感性
基层医院小肝癌CT误漏诊原因探讨
2001年
马小敏赖发明杨联坤
关键词:小肝癌CT误诊漏诊
64排螺旋CT扫描在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在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58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经病理证实50例为良性脑膜瘤,5例为非典型脑膜瘤,3例为恶性脑膜瘤;其中54例诊断准确,准确率为93%。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供选用,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赖发明吴景强谢鉴津
关键词:脑膜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