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鹃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加兰他敏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1
- 2011年
- 加兰他敏是一种从石蒜科植物中提取的菲啶类生物碱,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作为一种可逆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增加神经肌肉突触间隙内乙酰胆碱的浓度;作为变构增强配体可使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活化,具有神经保护功能;可作用于淀粉样前体蛋白的代谢途径,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的生成;同时,加兰他敏还具有疾病调节作用,能抑制Aβ的聚集和/或毒性。现就加兰他敏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张艳李倩倩赵兴鹃
- 关键词:加兰他敏阿尔茨海默病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冷刺激对骨髓脂肪组织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分析冷刺激对骨髓脂肪组织的影响,为研究环境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提供数据。方法选取36只6~8周龄C57BL/6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和寒冷刺激组。实验结束后取双侧股骨,股骨用于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法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冷刺激使骨髓脂肪细胞数目减少(P=0.020),可以提高骨髓脂肪组织中的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水平(F=23.579,P=0.000),能小幅度提高骨髓脂肪组织中甘油的水平(F=10.086,P=0.003),影响骨髓脂肪组织的脂解率。冷刺激促进小鼠股骨中成骨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的表达,冷刺激对于成脂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PPARγ)表达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冷刺激使骨髓脂肪细胞减少,促进骨髓脂肪组织脂解。
- 聂义珍闫朝岐张白白赵兴鹃
- 关键词:冷刺激
- 利用分化的SH-SY5Y细胞观察加兰他敏对ADAM10和ADAM1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经胆碱酯酶抑制剂加兰他敏处理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中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ADAM)10和ADAM17以及可溶性淀粉样前体蛋白α(sAPPα)表达,探讨加兰他敏干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途径的可能机制。方法 SH-SY5Y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后,分别在含0.3、0.9或10μmol/L加兰他敏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18h。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APP、ADAM10、ADAM17和sAPPα水平。结果 10μmol/L加兰他敏组ADAM17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80 000条带表达量(2.0670±0.0903)高于对照组(1.0000±0.0864,P<0.01),亦高于0.3、0.9μmol/L加兰他敏组(分别为1.4422±0.0374、1.8592±0.1018,均P<0.05);ADAM17蛋白Mr 130 000条带表达量(1.5938±0.0476)高于对照组、0.3和0.9μmol/L加兰他敏组(分别为1.0000±0.0523、1.2533±0.0658、1.4724±0.0576,均P<0.05)。与对照组(1.0000±0.0603)比较,0.3、0.9和10μmol/L加兰他敏组sAPPα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4192±0.1256、1.6779±0.1055和2.3872±0.1495)均增高(均P<0.01)。0.3、0.9和10μmol/L加兰他敏组APP和AD-AM10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兰他敏可使ADAM17表达增加,促进APP代谢过程中sAPPα生成。
- 张慧芳李倩倩赵兴鹃董妍张艳
- 关键词:加兰他敏金属蛋白酶类
- 冷刺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冷刺激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研究环境温度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提供可信的依据。方法选取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和冷刺激组。实验结束后取双侧股骨、胫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MSCs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取C57BL/6小鼠的正常BMMSCs体外进行冷刺激,细胞分成37℃组、37℃+抑制剂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抑制剂SB203580]、18℃组、18℃+抑制剂组。结果冷刺激使BMMSCs呈纺锤状和成纤维细胞样改变和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 01)。茜素红染色发现,冷刺激7 d后细胞有聚集趋势;体外实验也观察到冷刺激使细胞聚集且染色加深,加入SB203580后,成骨分化减弱。冷刺激提高了成骨分化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 (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和胶原蛋白-1 (collagen-Ⅰ) mRNA表达(P<0. 01),SB203580抑制了这些标志物的表达。冷刺激显著诱导了p38 MAPK的磷酸化(P <0. 01),SB203580可下调冷刺激引起的p-p38 MAPK水平的提高(P<0. 01)。结论冷刺激使BMMSCs增殖能力下降,同时活化p38 MAPK通路促进BM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
- 聂义珍闫朝岐付红梅赵兴鹃
- 关键词:冷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分析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两侧附件+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研究组行两侧附件+全子宫切除+系统性腹腔、盆腔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年内的生存率、疾病复发转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检出阳性淋巴结15枚,发现4例患者淋巴结转移;对照组患检出阳性淋巴结3枚,发现1例患者淋巴结转移。两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及淋巴结转移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年内生存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复发转移率为14.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29%(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不全性肠梗阻发生率为17.6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后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淋巴囊肿、输尿管尿瘘、体温转复时间〉5 d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可以延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降低病灶的复发及转移率,虽然术后不全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 张媛媛孙树赵兴鹃罗文婷闫朝岐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预后安全性
- 基于多元统计学方法的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的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背景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OSO)是一种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对疾病进行临床分型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基于OSO诊断变量间的相关性对OSO进行分型,并探寻OSO的结构特征,可为OSO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探索OSO的结构特征,为实现OSO的个体化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年龄≥60岁的老年O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OSO诊断变量〔四肢骨骼肌指数,握力,体脂百分比(BF%),腰椎1~4(L_(1~4))、髋部、股骨颈骨密度(BMD),体质指数(BMI),腰围,步速〕、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OSO诊断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前,采用KMO检验、Bartlett's球形检验评价OSO诊断变量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1.000的成分,并运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根据因子正交旋转矩阵,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基于公因子得分,利用离差平方和系统聚类法生成树状结构并对患者进行分类,通过比较不同类别患者间诊断变量水平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OSO的结构特征。结果共纳入107例老年OSO患者。KMO值为0.688,Bartlett's球形检验χ^(2)=492.374,P<0.001,表明OSO诊断变量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根>1.000的标准可提取3个公因子(骨质疏松因子、肌肉+体脂因子、肥胖因子),3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08%,各诊断变量在所属公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770~0.91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将OSO患者分为3类。不同类别人群四肢骨骼肌指数、握力、BF%、BMD_(L1~4)、BMD_(髋部)、BMD_(股骨颈)、BMI、腰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类人群的BMD_(L1~4)、BMD_(髋部)、BMD_(股骨颈
- 聂义珍闫朝岐燕巍付红梅赵兴鹃尹慧吴群红
- 关键词:聚类分析
- 外周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 2011年
- 外周蛋白(peripherin)最初是在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神经元内被发现,故命名为外周蛋白。后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感觉神经元和其他类别神经元,以及在PC12细胞内也发现存在有外周蛋白。中枢神经系统内外周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可能与神经元对损伤的反应、神经再生和神经元变性等相关。一、外周蛋白的结构和特性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s,IF)是一类直径8~11nm的中空管状纤维结构,它的直径介于微丝和微管之间。中间纤维蛋白分子由三部分组成:头部、尾部和中间的杆状区。
- 赵兴鹃张慧芳董妍张艳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外周蛋白生物学功能感觉神经元中间纤维神经元变性
- 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中VEGFR-2的表达
- 2016年
-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VEGFR-2的表达。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实验组给予一次性静脉注射60 mg/kg STZ建立糖尿病模型。STZ注射后24 h,血糖水平超过250 mg/dL被认为是糖尿病模型。WB技术检测VEGFR-2在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用来定位VEGFR-2。结果:STZ注射14天后,糖尿病组的平均体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糖尿病组:177±10 g,对照组:243±19 g,P<0.05),糖尿病组的平均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糖尿病组的血糖为498±36 mg/m L,对照组的血糖为90±10 mg/m L,P<0.05)。VEGFR-2在糖尿病鼠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中表达较对照组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VEGFR-2在糖尿病组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表达显著增加,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少量表达(P<0.05)。结论:VEGFR-2在试验诱导的糖尿病模型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的表达增加,VEGFR-2可能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的诊断靶点。
- 罗文婷张晓元张中宇张雪闫朝岐谢芳付红梅李丹丹赵兴鹃孙大卫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EGFR-2S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