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先华
- 作品数:17 被引量:167H指数:7
- 供职机构:深圳市康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转归调查(英文)被引量:10
- 2012年
- 背景 国内关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长期预后尚不清楚。目的 对因吸毒出现精神症状而曾住院治疗的患者,评估其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病程。方法 于 2012 年对 2003 年至 2010 年期间首次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入院前 1 个月内曾非法使用过毒品、被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为 13~108 个月。通过对患者及其同住的家庭成员的调查,了解患者出院后复吸情况及精神病性症状演变情况。结果 受调查的 258 例患者主要特点为年轻、男性、无业,主要使用的毒品为冰毒,入院时使用毒品的平均时间为 7 年。共 189 例完成随访,其中 168 例(89%)复吸,25例(13%)在随访期间再次住院。114例(60%)患者的精神症状在停吸 1 个月内缓解,56 例(30%)的精神症状持续 1~6 个月,19 例(10%)的精神症状持续存在超过 6 个月(其中 8 例的诊断改为精神分裂症)。与症状持续时间较短的其他两组相比,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这组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比例最高,开始吸毒的年龄最小,首次住院前毒品使用时间最长,随访期间再住院的比例最高,随访时存在精神症状的比例也最高。结论 多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预后较好,但首次吸毒年龄小、吸毒年限长、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容易发展为慢性精神病。需要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明确毒品的神经毒性作用与个体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吸毒者出现慢性精神病中所起的作用。
- 邓先华黄志彪李学武李毅王轶吴冬凌高北陵杨曦
- 关键词:精神病非法使用毒品药物使用
- 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调查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调查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043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组的患者中69%流浪精神病患者伴有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38%)、传染病(25%)和营养不良(15%)为最多。男性患者皮肤软组织损伤、骨折、感染性疾病伴有率明显多于女性(χ2=51.92,P<0.001;χ2=5.82,P=0.016;χ2=8.15,P=0.004);女性患者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χ2=13.42,P<0.00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普遍伴有躯体疾病,女性患者性病伴发率高,男性患者躯体损伤、感染性疾病伴发率高。
- 邓先华张美燕毕建强许玉梅时君
- 关键词:流浪精神病患者躯体疾病
- 抑郁症自杀倾向与多导睡眠图的关系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与多导睡眠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例有明显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自杀组)、20例无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非自杀组)、2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多导睡眠图,并进行睡眠参数比较。结果①抑郁症自杀组与非自杀组均存在诸多睡眠指标的异常,包括睡眠总时间减少、慢波睡眠百分比降低、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降低、觉醒时间和觉醒次数增加、觉睡比和睡眠阶段S1百分比增加、REM睡眠潜伏期缩短以及REM密度增加。②自杀组与非自杀组相比,前者在睡眠进程方面表现为更加频繁的觉醒、更长的觉醒时间、更高的觉睡比以及更低的睡眠维持率,在REM睡眠方面,前者表现为更加严重的REM睡眠脱抑制,如REM睡眠潜伏期更短、整夜REM睡眠时间更长,整夜及第一个REM睡眠百分比更高、REM活动度和强度更高。结论抑郁症的睡眠维持障碍和REM睡眠紊乱与其自杀倾向可能具有密切联系,表现为频繁的觉醒、RE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和强度增加以及REM睡眠时间延长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预示更高的自杀风险。
- 邓先华孙学礼张波舒放唐娴
- 关键词:抑郁症自杀多导睡眠描记术睡眠
- 抑郁症睡眠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6年
- 邓先华孙学礼唐娴
- 关键词:多导睡眠图抑郁症自杀行为睡眠障碍近期疗效病程
- 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的比较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对照研究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5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在纳入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使用的毒品包括海洛因、冰毒、K粉以及摇头丸,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最为常见,部分病例伴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及情感障碍。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K粉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达到83.05%,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而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组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结论:不同种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 邓先华黄志彪李学武李毅王轶吴冬凌高北陵
- 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毒品
- 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及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名抑郁症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测,并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障碍因子分评定抑郁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比较治疗前后多导睡眠图指标和主观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显示多导睡眠图指标异常。病例组经过文拉法辛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多导睡眠图显示觉醒次数和觉睡比增加、睡眠效率降低、睡眠阶段S1百分比增加、快眼动(REM)睡眠时间及百分比减少、REM睡眠潜伏期延长、REM活动度及强度降低,但PSQI和HAMD睡眠障碍因子分均明显降低。结论文拉法辛能抑制抑郁症患者的REM睡眠,并加重睡眠维持障碍,导致浅睡眠增加,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
- 邓先华孙学礼张波舒放唐娴刘协和
- 关键词:抑郁症文拉法辛多导睡眠描记术睡眠
- CYP3A4基因多态性对阿立哌唑血药浓度及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4和CYP3A4*18B基因多态性对阿立哌唑血药浓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阿立哌唑在不同个体间代谢差异的遗传背景。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阿立哌唑(10~30 mg.d-1)为期4周的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84例患者CYP3A4*4和CYP3A4*18B基因多态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立哌唑的谷血药浓度,并在治疗第0、2、4周分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在考察的84例患者中,CYP3A4*4未见突变;CYP3A4*18B基因*1/*1型有46例(55%),*1/*18B型34例(40%),*18B/*18B型4例(5%)。CYP3A4*18B基因型可影响血药浓度/剂量比,*1/*1型的血药浓度/剂量比最高,*1/*18B型次之,*18B/*18B型最低,*1/*1型与*18B/*18B型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之间治疗2周和4周的临床疗效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CYP3A4*18B基因多态性可影响阿立哌唑的血药浓度,但并不能确定与阿立哌唑的临床疗效有关。
- 张璇张瑜杨叶雅邓先华闫小华
- 关键词:阿立哌唑细胞色素P450CYP3A4限制性片断长度精神分裂症血药浓度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预后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预后。方法:2012年1~3月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住院的189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随访时复吸率为88.9%;随访前6个月内仍吸毒32例(16.9%)。PANSS评估示42例(22.2%)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精神病性症状,其中19例仍吸毒。根据PANSS评估将随访前6个月无吸毒的157例患者分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组(23例)及无精神病性症状组(134例);与无精神病性症状组比较,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初吸年龄小、吸毒年限长、家族精神病阳性率及再住院率高(P均<0.05)。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多数预后较好,预后不良者可能与其初吸年龄、吸毒年限及家族精神病史有关。
- 邓先华黄志彪李学武李毅王轶吴冬凌高北陵
- 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精神病性障碍预后
- 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的初步因子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研究长处和困难量表(SDQ)中文版在6~12岁学生人群中应用的因子结构。方法: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不同信息提供者版本的因子结构。结果:对家长、教师和学生版本SDQ的25个项目各自进行因子分析,经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保留特征值超过1的所有因子,各版本均得出5个因子: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关系问题、前社会化行为,与原作者得出的5个因子基本相似。结论:预试验中SDQ量表有较好的因子结构,值得进一步研究。
- 刘书君黄颐邓先华唐娴谢玲金敏沈峰高代林李茜茜孙学礼
- 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D)患者的家庭功能。方法: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问卷(FACES)及家庭功能问卷(FAD)对67例BD患者(BD组)及101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FAC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组FAD中情感卷入维度评分[(2.35±0.46)分]明显高于NC组[(2.20±0.42)分,P<0.05]。结论:BD患者的家庭功能缺陷体现在情感卷入上。
- 毕建强周志坚邓先华王建杨海晨刘铁榜
-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家庭功能家庭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