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蔚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龙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审美
  • 7篇庄子
  • 6篇《庄子》
  • 5篇意蕴
  • 4篇审美意蕴
  • 4篇美意
  • 3篇诗歌
  • 3篇诗性
  • 3篇文学
  • 3篇美学
  • 2篇言说
  • 2篇诗学
  • 2篇文化
  • 2篇发微
  • 2篇楚辞
  • 1篇代文
  • 1篇道学
  • 1篇道者
  • 1篇对外汉语
  • 1篇对外汉语专业

机构

  • 14篇龙岩学院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邱蔚华
  • 1篇林富玲

传媒

  • 4篇龙岩学院学报
  • 2篇东南学术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文艺评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嘉应学院学报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庄子人生美学视野下的《庄子》形象研究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笔者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得“道”者、体“道”者,即“道”离“...
邱蔚华
关键词:庄子人生美学道学审美精神
文献传递
朱熹《楚辞集注》诗学话语发微被引量:3
2016年
朱熹《楚辞集注》诗学话语的言说方式灵活多样,包括:以序代论、以注代评、以篇目取舍和编排彰显诗学之价值取向及以考辩立说等;其诗学话语指向甚广,涵盖作家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其理论意蕴丰富深刻:作家人品之评是其"文从道中流出"的诗学解读;作品情感之论是其"感物道情"与"以理节情"的二重性诗学审美;文章义理把握的接受之论蕴涵"涵泳"之说的诗学旨趣;其诗学话语与理学之渊源一方面拓展和深化了其理论意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言说的局限性。
邱蔚华
关键词:《楚辞集注》诗学话语言说方式理论意蕴
论朱熹诗“士不遇”情结中的文化审美意蕴被引量:1
2011年
朱熹诗从多维艺术视角抒写了朱熹"士不遇"的情结,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蕴: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幽愤与失意是士之不遇的基本心态;孤傲高洁、横而不流的个体意识是士之不遇的人格写照;游于自然的情怀与"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达观是士之不遇的精神超越;创办书院、著述讲学的人生实践是士之不遇直面人生的现实定位。朱熹"士不遇"情结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元化的社会政治体制及朱熹人生旨趣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中"士不遇"情结的多维艺术描述呈现出朱熹心灵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展示了诗人心理世界所固有的丰富形态和生动特性。
邱蔚华
关键词:审美意蕴
论《庄子》达“道”者形象塑造的人生审美意蕴
2008年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邱蔚华
关键词:《庄子》
论《庄子》形象塑造以“道”为美的艺术魅力
2009年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邱蔚华
关键词:《庄子》诗性美
杨时诗歌审美意蕴论析被引量:1
2015年
杨时诗歌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既有理学家的哲人之思,亦有文学诗人的一般情怀,这二者或表现为"诗"与"思"的较为完满的圆融性,亦表现为"道德相"与"物象相"的并峙两分,作为理学家诗人情怀发抒的作品则展示了理学诗人杨时多层次的心灵现实。杨时诗风主以中正平和、雅澹从容,亦不乏昂扬豪迈、雄肆苍健之风。
邱蔚华
关键词:诗歌审美意蕴
诗歌视野下的朱熹心态管窥被引量:1
2011年
朱熹心灵现实中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怀抱、用世不能的幽独情怀,游心山水的自然意趣,充满诗情与理趣的襟怀胸次,是一个统一的心理世界。诗人于大量诗作中抒写其心灵、性灵与志向。全面解读朱熹深沉的情感世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坎坷的心路历程,可加深对朱子精神的理解。
邱蔚华林富玲
关键词:诗意言说
论《庄子》“大物”之象的诗性意蕴被引量:1
2010年
"大美"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精华之一,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现。在《庄子》丰富的物象描绘中,庄子以其独创的具有"道"象、"道"境特征的"大物"之象——大鹏之象、"大木"之象、飓风之象、大海之象等的诗性描绘,从不同层面包含和体现着庄子的"大美"思想。大鹏之象是诗人自由之境的诗意传达;"大木"之象以其形象的不断拓展与增殖体现着"道"的超功利性;飓风之象是进入"道"境的心灵自由飞升的审美体验;大海之象则是"道"之本体的艺术抒写。
邱蔚华
关键词:《庄子》诗性
朱熹诗闲适意趣的文化审美视境
2012年
朱熹诗的闲适人生意趣不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主要体现为:舞雩归咏之乐、卜居之趣、诗酒风流和禅悦之思。朱熹诗呈现的朱子闲适之趣与儒家文化中"乐以忘忧"的精神、道家的适性逍遥、释家的随缘任运及中国诗酒文化内蕴的雅适之趣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邱蔚华
关键词:闲适文化审美
朱熹诗佛禅情结诗性视界探微被引量:1
2016年
朱熹诗丰富微妙的诗性视界,既包括禅悦之思的诗意传达,也表现为以禅悟思辨的言说方式传达"理趣",还包括以佛证儒、借佛析道学之"理"的诗性旨趣。其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一者为"思着的诗"的艺术美,具体表现为独特的言说意象、语言运用思维及诗歌境界;二者为"诗化的思"的文化底蕴美,即表现为诗人兼摄融通的道学性格和诗理合一的艺术传达。这种独特审美意蕴与朱熹之佛禅因缘及两宋极富弹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土壤关系密切。
邱蔚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