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梗死
  • 2篇血管
  • 2篇皮质
  • 2篇皮质下
  • 2篇疗效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血
  • 1篇地平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硬化
  • 1篇多奈哌齐
  • 1篇行为症状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性痴呆
  • 1篇血管性痴呆患...

机构

  • 7篇宜昌市第一人...
  • 1篇宜昌市第一人...

作者

  • 8篇邹琼
  • 4篇蔡谋善
  • 3篇宋承伟
  • 3篇方明
  • 2篇黄肖群
  • 2篇曾令海
  • 2篇汪萍
  • 2篇查运红
  • 2篇沈春林
  • 1篇严明敏
  • 1篇陈世全
  • 1篇郑翔宇
  • 1篇胡晓琴
  • 1篇杨春祥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CT和M...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瑞舒伐他汀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踝肱指数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踝肱指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血栓通冻干粉5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治疗,每日10 mg。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脂、踝肱指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2.7±0.3)mmol/L比(5.0±1.1)mmol/L,(1.7±0.6)mmol/L比(2.9±0.7)mmol/L,(1.9±0.4)mmol/L比(3.6±0.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0.75±0.24比0.5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低于对照组[(1.5±0.7)mm比(2.6±0.7)mm],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比例低于对照组[26.7%(16/60)比53.3%(32/60),51.7%(31/60)比75.0%(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片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升高踝肱指数,并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蔡谋善沈春林曾令海黄肖群方明邹琼查运红宋承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踝肱指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2017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I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ISSI患者16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12、24、48 h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以评价认知功能。回顾性分析发生END与未发生END者各时间点NIHSS、MMSE评分及二者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SSI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MSE评分与END发生的关系。结果 160例患者中未发生END 119例(非END组);发生END 41例(END组),均于发病48 h内发生,其中24 h内发生者33例(80.49%)。入院时及入院12、24、48 h时,END组NIHSS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非END组、MMSE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非END组(P均<0.05)。END组入院时及入院12、24、48 h时MMSE评分依次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均<0.05。ISSI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MSE评分均是其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ISSI患者发病后48 h内易发生END;评价认知功能,尤其是MMSE评分对预测END发生有一定价值。
蔡谋善沈春林黄肖群曾令海方明邹琼查运红宋承伟
关键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移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标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定(ADL)分级。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NIHSS评分、ADL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移植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移植后有轻度发热5例,均自行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宋承伟汪萍胡晓琴方明蔡谋善邹琼郑翔宇
关键词: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临床疗效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的疗效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70例中老年隐源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提供隐源性缺血脑卒中基础疗法,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则施以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2周、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隐源性缺血脑卒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邹琼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中老年患者
联合使用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5年
血管性痴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行为紊乱等精神行为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增加了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负担。临床上多给予尼莫地平、多奈哌齐治疗,效果得到临床验证,但仍对部分患者无效。盐酸美金刚为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近年来有关于其治疗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报道[1]。
邹琼严明敏张骐汪萍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盐酸美金刚精神症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之间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05—2015-05缺血性脑卒中合并OSAS住院患者43例纳入OSAS组,同期收治缺血性脑卒中但未合并OSAS住院患者54例纳入非OSAS组。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等)、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OSAS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非OS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OSAS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幅度更大。OSAS组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达18.6%、16.3%,高于非OSAS组的5.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OSAS组病死率为23.3%,高于非OSAS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脑卒中合并OSAS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升高,预后变差,需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
邹琼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卒中脑血流量神经反射
脑脉泰对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脑白质结构MRI影像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认知、脑白质结构MRI影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SIVD患者70例(完成62例,脱落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完成32例,脱落3例)和观察组(35例,完成30例,脱落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脉泰胶囊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3个月。治疗前后发放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评估认知功能,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胼胝体压部(SCc)、胼胝体膝部(GCC)、扣带束(PCF)、上纵柬(SLF)的FA值和MD值,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SE、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SCC、GCC、PCF、SLF的FA值高于对照组,SCC、GCC、SLF的MD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用药反应为13.33%与对照组的18.7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辅助治疗SIVD可减轻额叶纤维束损伤程度,提高认知功能水平。
邹琼杨春祥蔡谋善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3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多发性硬化病灶影像特征,并对多发性硬化病灶特点进行分析,与临床特征进行比对。结果本文共33例患者,通过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多发性硬化病灶直径3-20mm不等,病灶多呈不规则团状,共167处,其中17例患者病灶分布双侧脑室周围,共73处;13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脑白质深部,共33处;7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脑干、基底节区及双侧小脑半球,共21处。其中侧脑室病灶垂直于侧脑室长轴呈T1低信号,T2和FLIAIR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脑干和侧脑室旁病灶部分强化,部分不强化。结论常见的多发性硬化临床特征多变,主要表现为脑干、神经受损等症状。随着MRI技术在临床医疗的快速发展,应关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与MRI影像技术相结合,通过总结多发性硬化影像学的特征来提高MS的诊断准确率。MRI的影像学资料为MS的诊断提供依据。
邹琼杨春祥陈世全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