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3篇溶栓
  • 3篇静脉溶栓
  • 3篇阿替普酶
  • 2篇血管
  • 2篇血症
  • 2篇酸血症
  • 2篇凝血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系统
  • 1篇心动图
  • 1篇心耳
  • 1篇血功能
  • 1篇叶酸
  • 1篇有效性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郑华
  • 6篇张幼林
  • 3篇曾一君
  • 3篇郑永真
  • 3篇崔颖
  • 3篇张海燕

传媒

  • 3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6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和左心耳功能及凝血活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该研究利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和左心耳功能,并探讨心房颤动发生血管栓塞并发症危险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6例心房颤动患者(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67±11岁)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观察左...
郑华
关键词:房颤食管超声心动图左心耳
文献传递
中年脑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关系探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年脑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与2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随访2年,记录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事件并对基线资料及复发情况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 2年内复发病例为40例,其中高尿酸血症组13例(31%),正常尿酸组27例(16%),2组间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饮酒、家族史等人口学特征及血脂、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尿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2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尿酸血症与中年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关,应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复发。
张幼林郑华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脑血管意外复发
阿替普酶对静脉溶栓患者24h内凝血系统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对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凝血系统影响。方法连续收集48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溶栓前及溶栓后24h内凝血功能相关项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比较相关指标前后差异。结果在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48例患者中,溶栓后24h内APTT、PT、TT延长、INR值升高,D-dimer增加,FIB下降,其中PT、TT、FIB、INR、D-dimer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所有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rt-PA尽管降低血液系统凝血活性,但凝血功能仍在安全范围,同时凝血功能监测对溶栓患者筛查及溶栓后抗栓治疗时机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张幼林崔颖蔡力进曾一君郑永真张海燕郑华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脑梗死凝血功能
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自1995年美国神经疾病及卒中研究院(NINDS)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试验[1]发表以来,近几年新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层出不穷,不管是静脉溶栓时间窗从最初的3 h 扩展到现在的4.5 h ,还是高龄和小卒中静脉溶栓同样获益的结果,目前均认为静脉溶栓仍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适应证、时间窗的限制及担心出血风险,溶栓率还非常低,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从中获益。本研究旨在评估影响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溶栓率及安全性。
郑华张幼林崔颖蔡力进曾一君张海燕郑永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治疗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窗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两周内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94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周内影像学资料,将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定性分类,并行单因素x2检验,将有阳性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941例病人中,HT共45例(4.7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0岁、冠心病、房颤、非腔隙脑梗死、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症等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非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后HT呈正相关,而高-LDL血症与HT呈负相关,证实房颤、非腔隙性脑梗死可以增加脑梗死后HT发生的机会,而高-LDL血症对HT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非腔隙性脑梗死、伴房颤者梗死后HT风险极大,而高-LDL血症可以减少HT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脑梗死HT高危的病人予以及时识别,并常规复查头颅CT或MRI,而在急性期或二级预防中没有必要过分降低LDL水平.
张幼林郑华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转化
轻症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10例起病4.5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的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5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h、7d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90d的mRS评分及治疗期间的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药物过敏、死亡等不良事件,评估试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中,既往脑出血史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基线资料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试验组mRS为0分、0~1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2组中轻型出血转化各1例,无过敏及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颅外少量局限性出血等不良反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症脑梗死接受rt-PA静脉溶栓有效和相对安全。
张幼林郑华崔颖曾一君张海燕郑永真
关键词:脑梗死阿替普酶有效性安全性
高龄脑梗死患者发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分析高龄脑梗死患者发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高龄(>80岁)脑梗死患者368例,其中血清Hcy≥15μmol/L 259例(Hhcy组),<15μmol/L 109例(正常Hcy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家庭史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UA、血脂、血糖、白蛋白、叶酸及维生素B12,干化学法行尿蛋白定性检测。结果 Hhcy组男181例(69.9%)、吸烟129例(49.8%),正常Hcy组分别为50例(45.9%)、36例(33.0%);两组比较,P均<0.01。Hhcy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均低于正常Hcy组,P均<0.01。两组血清UA、血糖、血脂及白蛋白比较,P均>0.05。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6、-0.29),P均<0.01。Hcy与叶酸在Power曲线模型拟合最佳,模拟优合度为0.506;Hcy与维生素B12在Cubic曲线模型最佳,模拟优合度为0.045;P均<0.01。结论男性、吸烟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是高龄脑梗死患者发生Hhcy的危险因素,与维生素B12相比,叶酸对Hcy的影响更明显。
张幼林郑华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部位和血管病变特征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颈内动脉系统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变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1-2004年拟行动脉溶栓治疗的123例首次发生颈内动脉...
郑华
关键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