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莎莎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5篇扩散
  • 5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张量成像
  • 3篇缺血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缺血
  • 3篇扩散张量
  • 3篇扩散张量成像
  • 3篇梗死
  • 2篇预后
  • 2篇再灌注
  • 2篇鼠脑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弥散
  • 2篇扩散加权
  • 2篇灌注
  • 2篇高浓度氧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郑莎莎
  • 9篇卢洁
  • 8篇李坤成
  • 5篇赵澄
  • 4篇赵志莲
  • 3篇张苗
  • 3篇王晓怡
  • 3篇罗玉敏
  • 3篇邱立军
  • 3篇曹燕翔
  • 3篇戎冬冬
  • 3篇马青峰
  • 3篇王雷明
  • 2篇张营
  • 1篇杨延辉
  • 1篇段云云
  • 1篇闫峰
  • 1篇王佩佩
  • 1篇滕梁红
  • 1篇梅其在

传媒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脑缺血早期再灌注的动态变化,观察缺血早期再灌注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6只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后再灌注)及对照组(永久性缺血),每组8只。分别于制作MCAO模型后30min、2h、6h、12h及24h行MRI扫描。计算并比较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每次扫描的脑梗死体积、脑梗死体积的增长率、脑梗死最大层面梗死区域的ADC值和rADC值。磁共振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大鼠MCAO后DWI均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MCAO后2h、6h、12h及24h的DWI图上缺血再灌注组体积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仅12h及2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后30min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h、6h、12h及24h时缺血再灌注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MCAO后HE染色均显示脑梗死灶体积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死再灌注的敏感方法,为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郑莎莎卢洁邱立军王晓怡赵澄张营罗玉敏李坤成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磁共振成像
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1例
2022年
患儿男,8岁,半年前始被发现无明显诱因出现愣神,呼之不应,持续数秒后自行缓解,无其他伴随症状,发作前无预兆,1~2个月发作1次,未予特殊治疗;近2个月发作频繁,1~2次/日,外院以“癫痫发作”予丙戊酸钠治疗,症状未缓解。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部CT:右颞叶内侧见1.9 cm×2.8 cm×1.5 cm囊性病灶,内见致密钙化影(图1A)。
郑莎莎赵志莲杨延辉王雷明卢洁
关键词:脑肿瘤磁共振成像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目的: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diffusion tensor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郑莎莎张苗卢洁李坤成戎冬冬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
文献传递
常压高浓度氧对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DWI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ormobaric oxygen,NBO)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O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NBO组大鼠于MCAO模型后吸入常压氧气3 h。每组均在MCAO后2 h拔出线栓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MCAO后分别于30 min、6 h、24 h行头颅DWI。DWI上测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增长率及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24 h后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可见异常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NBO组大鼠6 h和24 h脑梗死体积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 h和24 h NBO组梗死病灶中心区rADC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梗死病灶边缘区rADC值高于对照组(P<0.01)。NBO组和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对显示NBO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有重要价值。
邱立军卢洁郑莎莎王晓怡赵澄闫峰罗玉敏李坤成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常压高浓度氧扩散加权成像
延髓内神经鞘瘤一例报告
2021年
患儿女,15岁,因"行走不稳伴饮水呛咳6月余"于2020年2月4日以"脑干病变"收入院。6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常向右侧倾斜,并逐渐加重,同时伴有饮水呛咳和右手不自主抖动。患儿1年前有左侧面瘫病史,考虑因夜晚睡觉时吹风扇所致,经针灸治疗半个月后痊愈。
黄世姣杨婧怡张学伶郑莎莎王雷明
关键词:脑干病变饮水呛咳针灸治疗
磁共振成像评价常压高浓度氧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BO)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O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2 h和24 h行头颅MRI扫描。冠状位DWI测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及增大率;在脑梗死最大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并计算ADC值的降低率。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NBO组大鼠2h和24 h脑梗死体积增大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大鼠2 h和24 h梗死中心区ADC值降低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BO组梗死边缘区ADC值降低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NBO组与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显示NBO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卢洁邱立军郑莎莎王晓怡赵澄张营罗玉敏李坤成
关键词: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弥散磁共振成像高压氧
幕上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幕上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幕上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7例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幕上脑实质内神经鞘瘤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8~74岁,平均年龄30.6(8.0~74.0)岁。影像学及术中所见提示病变主要位于脑实质内,以大脑半球的单发病灶为主,2例位于脑室内并累及脑实质;CT、MRI均显示囊实性占位,MRI增强显示不均匀强化信号。组织病理学显示7例均表现为典型的神经鞘瘤,具有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4例伴出血、囊性变及钙化,此外2例病例可见灶状坏死。7例(100%)均表达S-100、SOX-10和Vimentin,分别有1例表达GFAP及EMA;Ki-67增殖指数为3%~10%。7例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除2例失访外,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患者预后较好,但术前准确诊断是难点,病理学分析在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杨婧怡林娟黄世姣张学伶郑莎莎程也朴月善滕梁红王雷明
关键词:神经鞘瘤脑实质内病理学
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脑梗死预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来探测组织微观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此基础上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是口前惟一可无创体内跟踪白质纤维束三维结构的方法,能直观三维显示白质束的走行方向。近年来,随着DTI技术日益发展成熟,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尤其脑梗死患者,其运动功能障碍丰要由于累及皮质脊髓束所致,
郑莎莎卢洁李坤成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成像弥散锥体束预后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价值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 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脑梗死区相对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rFA),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脑梗死区rFA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20例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梗死灶rFA持续降低,3个月后开始缓慢上升,但始终低于发病早期(<7 d)病灶的rFA(F=6.410,P=0.000);与发病7 d内比较,1、3个月时梗死灶rFA的降低程度与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503,P<0.05;r=-0.517,P<0.05)。DTT显示,皮质脊髓束中断、移位、纡曲等改变,皮质脊髓束的受累程度与脑梗死后3个月Fugl-Meyer量表评分预后呈负相关(r=-0.71 6,P<0.05)。结论脑梗死区rFA随病程呈动态变化;rFA的降低程度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均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早期评价脑梗死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郑莎莎张苗卢洁李坤成戎冬冬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
关键词:脑梗死预后
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随访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析脑梗死灶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DTT显示19例左侧内囊周围区梗死患者,根据患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3型,I型5例,皮质脊髓束位于梗死灶外,FM评分96.46±7.68;II型6例,皮质脊髓束部分位于梗死灶内,但受侵范围<1/3;或受压、迂曲、推移改变,FM评分94.20±6.84;III型8例,皮质脊髓束>1/3位于梗死灶内,FM评分82.37±22.14。19例患者发病<7天,皮质脊髓束损伤分型与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0,P=0.033)。DTT对患者皮质脊髓束的动态观察显示,8例III型患者中4例90天皮质脊髓束显示良好,患者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皮质脊髓束自身发生再生修复,90天后仅遗留部分运动功能障碍;2例未发现纤维再生修复,90天仍遗留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DTT能够直观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价其运动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戎冬冬王佩佩张苗郑莎莎马青峰曹燕翔赵志莲卢洁李坤成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成像脑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