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爱

作品数:33 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渔业
  • 6篇金枪鱼
  • 5篇栖息
  • 5篇栖息地
  • 5篇中西太平洋
  • 5篇鲐鱼
  • 5篇西太平洋
  • 5篇近海
  • 4篇远洋渔业
  • 4篇所罗门
  • 3篇性别比
  • 3篇性腺
  • 3篇性腺指数
  • 3篇摄食
  • 3篇摄食强度
  • 3篇食物组成
  • 3篇食性
  • 3篇群岛
  • 3篇鲣鱼
  • 3篇海表

机构

  • 22篇浙江省海洋水...
  • 15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教育部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浙江海洋大学
  • 2篇江苏省海洋水...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有限...

作者

  • 32篇郭爱
  • 16篇朱文斌
  • 12篇陈峰
  • 10篇周永东
  • 10篇陈新军
  • 8篇张洪亮
  • 6篇蒋日进
  • 4篇徐开达
  • 4篇梁君
  • 4篇张龙
  • 3篇金海卫
  • 3篇徐汉祥
  • 2篇李曰嵩
  • 2篇钱卫国
  • 2篇王忠明
  • 2篇余为
  • 2篇薛利建
  • 2篇汤建华
  • 2篇王伟定
  • 2篇施金金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 4篇海洋开发与管...
  • 3篇海洋渔业
  • 3篇水产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2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第十届长三角...
  • 1篇现代渔业信息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渔业经济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渔业信息与战...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表温度变化时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时空分布预测被引量:3
2019年
海表水温变化影响着中上层鱼类栖息地分布。本研究根据2003—2012年7—12月的近海日本鲭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正态函数分布的方法,分别以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指标建立基于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I),取二者平均值作为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假设SST上升或下降0.5、1、2°C时,对各月近海日本鲭最适宜栖息地(HSI>0.8)空间和面积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SST上升时,近海日本鲭适宜栖息地有明显的北移现象,7—12月最适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73.1%~44.7%;SST下降时,有明显的南移现象,7—12月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54.9%~123.4%。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在SST上升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及近海海况发生变化等情况下,对日本鲭栖息地和作业渔场时空分布进行预测。
陈爽郭爱陈新军
关键词:栖息地气候变化
两类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中国近海鲐鱼栖息地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鲐鱼是中上层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种群受到气候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和海表温度以及海面高度两个关键环境因子的数据,构建了基于捕捞努力量的鲐鱼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条件下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通过计算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基于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鲐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鲐鱼渔场主要作业海域范围内海表温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表面高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鲐鱼种群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中强度拉尼娜事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或强拉尼娜事件)驱动鲐鱼主要作业海域内温度下降(或上升),海面高度上升(或降低),鲐鱼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或增大),导致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骤减(或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栖息地适宜性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显著相关,且随着异常气候事件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郭爱张扬余为陈新军陈新军李曰嵩
关键词:鲐鱼厄尔尼诺拉尼娜中国近海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渔况变动规律初步研究
中西太平洋是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作业区域,鲣鱼是主要目标鱼种。当前,燃油成本的不断增长、作业天数管理制度的出台等,使得如何增加有效作业时间、、减少寻找中心渔场的时间,提高金枪鱼围网的捕捞效率成为当前渔业生产者关心的重...
郭爱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鲣鱼金枪鱼围网渔情预报
文献传递
气候与海洋环境变化对东黄海鲐鱼栖息地时空变动的影响
鲐鱼(Scomber japonicus)广泛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以及中国东黄海海域,其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目前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重要的捕捞对象。鲐鱼是一种季节性洄游的鱼类,作业渔场的分布与其洄游路线密切关联。作为一种...
郭爱
关键词:鲐鱼厄尔尼诺拉尼娜
文献传递
浙江舟山人工生境水域日本黄姑鱼和黑鲷的增殖放流效果及评估被引量:31
2010年
基于2004-2008年浙江舟山趋礁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数据,以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理论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放流后放流点附近海域放流种类的回捕率、移动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的回捕率逐年增长,黑鲷在2008年仅游钓回捕率就达到3.68%,手钓率逐年上升,规格逐年变小,补充群体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放流3个月后回捕的黑鲷平均叉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增加70.29%和390.25%,而日本黄姑鱼平均体长可增加200%,日均体质量增长速度为1g/d;预计至放流后第4年黑鲷总的投入产出比将达1:6.55,日本黄姑鱼投入产出比当年就可达1:12以上。生长比对实验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在自然海域生长比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更具优势,岩礁性种类在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正效应才逐渐得以体现。结论认为,人工生境水域的增殖放流增加了渔业产量,使种群得以恢复,也丰富了自然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梁君王伟定林桂装徐开达郭爱
关键词:黑鲷日本黄姑鱼增殖放流
2018-2019年舟山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春季年际变化及其与水团的关系被引量:6
2020年
根据2018-2019年春季两个航次在舟山近海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结果,对舟山近海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类群组成、优势种数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研究了两年春季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差异、优势种变化的原因,初步探讨了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根据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聚类分析,将该区域分为3个水团:杭州湾内水团(Ⅰ区)、舟山本岛上升流水团Ⅱ区)、舟山近海水团(Ⅲ区)。不同水团对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影响显著,引起2018年和2019年春季3个水团区差异的主要贡献种(贡献率>10%)均为中华哲水蚤,同一水团两年间年际差异的贡献种如下:Ⅰ区为捷氏歪水蚤(56.91%)和真刺唇角水蚤(12.34%);Ⅱ区为中华哲水蚤(72.64%)、五角水母(13.35%);Ⅲ区为中华哲水蚤(41.93%)、夜光虫(22.94%)。CCA分析表明,第1 CCA轴(CCA1)和第2CCA轴(CCA2)共解释了两年春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累计方差的46.14%和物种-环境累计方差的97.82%。CCA1主要反映了空间(近海水团和湾内水团)的差异。CCA2主要反映了2018年和2019年站位的年际差异。盐度是影响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叶绿素a浓度是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王慧君许永久俞存根章寒张洪亮蒋日进梁君郭爱朱文斌徐开达刘连为王皓学
关键词:水团年际变化
浙江省过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浙江省为远洋渔业大省,但远洋渔业产业结构不均衡,过洋渔业有进一步的发展潜力。文章介绍浙江省过洋渔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浙江省在亚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入渔国的资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从面临的挑战和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分析浙江省过洋渔业的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远洋渔业政策,提出浙江省过洋渔业的发展建议,包括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政策支持,解决发展短板;调整捕捞作业结构,促进平衡发展;鼓励兼并重组,培育现代规模企业;加快渔船建造和改造,提升渔船现代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健康发展;明确安全职责,促进合法合规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支撑;从严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郭爱朱华潭徐云朱文斌朱文斌
关键词:远洋渔业
不同环境因子权重对东海鲐鱼栖息地模型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7
2017年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栖息在西太平洋沿岸的中上层鱼类,了解其栖息地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该资源。本文根据2003—2011年7—9月中国东海鲐鱼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梯度(gradi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G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与作业次数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AW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7、8、9月各月最佳HSI模型的SST、STG和SSH的权重分别为0.5、0.25、0.25,0.8、0.1、0.1和0、1.0、0,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与环境数据对各月份最佳权重HSI模型进行验证,在HSI>0.6的海域,7、8、9月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分别为85.87%和92.55%,76.74%和86.69%,51.83%和56.11%。研究表明,不同月份的环境因子对鲐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为更好地预测鲐鱼栖息地奠定了基础。
易炜郭爱陈新军
关键词:鲐鱼
基于表温的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适应指数的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鲣Katsy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产量和作业频次,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ST)数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表示栖息地适应指数(HSI),采用3种方法建立HSI-SST模型。根据建立的3个模型,利用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优HSI-SST模型;最后,利用2003年SST数据计算其各季度HSI值,用来验证预测中心渔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模型A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4的区域;采用模型B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6的区域;采用模型C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8的区域,因此认为模型C更符合鲣资源分布的特征。利用模型C估算2003年各季度HIS值,高产主要分布在HSI>0.8的区域,这进一步说明,模型C能较为准确地预报鲣中心渔场的位置。
郭爱陈新军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及其食性的季节变化被引量:9
2014年
根据东海区(26°00′~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Coilia mystus)样本,对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饵料生物组成共计有10个类群,40种可鉴别饵料(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6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桡足类(Copepoda)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达到1 869,%IRI占56%,糠虾类(Mysidacea)、磷虾类(Euphausiacea)为次重要类群.(2)凤鲚摄食的浮游动物饵料出现频率达93.66%,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出现频率分别为0.66%、5.68%,属于浮游动物食性.(3)凤鲚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摄食的饵料种类依次为35种、29种、10种和9种,春季主要摄食桡足类、鱼类和糠虾类,夏季主要摄食糠虾类和桡足类,秋季主要摄食桡足类和磷虾类,而冬季则主要摄食磷虾类和桡足类,各季中优势的单一类群%IRI均超过85%.凤鲚摄食等级较低,摄食等级3级以下四季都在70%以上,空胃率较高,秋季空胃率高达59.7%,平均胃饱满系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相对其它季节摄食等级较高、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系数最高,摄食强度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夏季节的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冬季节。
郭爱陈峰金海卫周永东朱文斌
关键词:凤鲚食物组成摄食强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