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丽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细胞因子信号负调控因子3基因转染对高糖刺激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负调控因子(SOCS)3基因对高糖培养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s)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为载体将PCR3.1 SOCS3转染至体外培养的HMCs,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转染前后细胞中SOCS3 mRNA和蛋白表达;高糖培养HMCs 12、24、48 h,采用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CG)、高糖组(HG)、高糖+空质粒转染(HG+PV)组、高糖+SOCS3基因转染(HG+PS)组蛋白酪氨酸磷酸激酶(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STAT)1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结果经鉴定,转染后HMCs中有SOCS3 mRNA和蛋白稳定表达;与CG组和HG+PV组相比,HG+PS组细胞中JAK2、STAT1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P<0.05),PI显著减少(P<0.01),AI无明显差异。结论 SOCS3蛋白可能通过降低JAK2、STAT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抑制HMCs增殖。
- 王晨魏荣张晓琴高丽芳尚丽芳鄂丽史永红
- 关键词:细胞增殖高糖肾小球系膜细胞
- 乳房神经鞘瘤一例
- 2018年
- 患者 女性,20岁。因"左侧乳房肿块2年,逐渐增大伴皮肤颜色改变半年"于2017年7月5日在我院就诊。体检:双侧乳房发育良好,右乳未见异常,左乳外上象限腺体边缘近腋窝处局部隆起,该处皮肤变薄,颜色发暗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此处表皮下可及大小3.0 cm×2.5 cm×1.0 cm肿块,形态不规则,表面结节小分叶状,质地软硬不均,大部分偏硬,光照时透过表面皮肤呈乳白色半透明水泡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皮下血管未见扩张。双侧腋窝淋巴结均未及肿大。全身其他部位未见皮肤结节和牛奶咖啡斑。心肺和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 郭美琴侯志超宋伟土继政鄂丽毕玮琳
- 关键词:乳房肿块神经鞘瘤腋窝淋巴结皮肤颜色皮肤结节乳房发育
- 形成性评价在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标本取材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索形成性评价在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标本取材中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自制《住院医师取材质量形成性评价表》,评分标准包括大体描述、材块切取和记录和大体照相三个指标,根据正确病例比率分为优(比率≥90%)、良(比率≥75%)、中(比率≥60%)和差(比率<60%)四个档次。同时指导医师及时对住院医师进行反馈,住院医师根据反馈意见整改。每月评估1次,连续评估6个月,收集数据并分析总结。结果 6个月共收集42份住院医师取材质量形成性评价表,评估807例标本。住院医师取材质量形成性评价表中完全正确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基本正确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错误仅为个别现象,错误率有逐渐下降趋势。取材质量优31份,良8份,中2份,差1份。每月补取率2%左右。结论 形成性评价可以对住院医师的标本取材质量进行量化,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进,能够逐步提高其取材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强培训效果。
- 鄂丽魏荣李昕尚丽芳王晨
-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本取材
-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CSEBV+T-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重排技术,分析11例CSEBV+T-LP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特征: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3岁(3~19岁),中位病程6个月(3~25个月).其中4例诊断为淋巴瘤,男女各2例,中位年龄15岁,中位病程4.5个月.11例患者主要症状有反复持续发热(10例)、多发淋巴结肿大(10例)、脾大(7例)、肝大(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4例淋巴瘤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片状或弥漫性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7例良性病变者增生细胞较混杂,增生淋巴细胞散在其中,体积中等偏大或大.免疫表型:全部患者增生细胞大多数为T细胞,均强弱不等地表达CD3ε.2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中CD8单阳性,4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有T细胞抗原丢失.全部患者EBV-EBER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检测:3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检测到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淋巴瘤患者均为A3级,良性病变者1例为A2级、6例为A1级.结论 CSEBV+T-LPD是一系列涵盖不同发展阶段的疾病谱,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V-EBER原位杂交及TCR基因检测等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 弥漫或片状,CD8单阳性,T细胞抗原丢失尤其CD5、EBV-EBER高表达,TCR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为A3级等因素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可能有重要提示意义.
- 鄂丽黄欣李敏王晨高子芬
- 关键词:EB病毒原位杂交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