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阎旭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风蚀
  • 4篇风蚀坑
  • 4篇草原
  • 3篇沙质草原
  • 1篇形态发育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盖度
  • 1篇沙区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特征
  • 1篇呼伦贝尔草原
  • 1篇发育
  • 1篇风洞
  • 1篇风洞实验
  • 1篇盖度
  • 1篇沉积物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4篇阎旭
  • 2篇夏显东
  • 2篇哈斯
  • 1篇张萍
  • 1篇张德平
  • 1篇满良

传媒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演变与控制因素
本文以沙质草原风蚀坑为研究对象,运用手持GPS、全站仪测量不同发展阶段的风蚀坑及其坑后积沙区的形态参数,明确不同发展阶段风蚀坑的形态特征。并根据不同阶段风蚀坑形态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对风蚀坑形态参数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揭示风蚀...
阎旭
关键词:沙质草原风蚀坑风洞实验植被盖度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与沉积物
<正>风蚀坑是沙质海岸、湖岸、干旱和半干旱沙质草原以及有植被覆盖固定沙丘常见的地貌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浑善达克、科尔沁、嫩江等沙地。风蚀坑是沙质草原沙漠化的起始形态, 同时是沙质草原沙漠化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
阎旭
关键词:风蚀坑沙质草原
文献传递
呼伦贝尔草原风蚀坑及下风侧积沙区植被小群落特征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传统样方法,调查了呼伦贝尔草原固定风蚀坑、半裸露风蚀坑和裸露风蚀坑及其积沙区的植被小群落,并对野外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3种风蚀坑及积沙区植被小群落盖度都小于原生植被大针茅群系盖度,并随着固定风蚀坑、半裸露风蚀坑、裸露风蚀坑的顺序依次下降.固定风蚀坑小群落由无茎委陵菜和糙隐子草占优势,分盖度为5%.半裸露风蚀坑中未被风蚀区小群落以无茎委陵菜和苔草占优势,分盖度为2%;积沙区小群落以无茎委陵菜、冰草、糙隐子草和百里香占优势,分盖度为4%.裸露风蚀坑无植被或仅西南坡出现沙蓬占优势的小群落.裸露风蚀坑积沙区中部以沙蓬占优势,分盖度为4.7%;在其边缘沿顺风向依次以冰草(2.7%)、苔草(2.6%)和百里香(1.7%)占优势.物种重要值平均值在固定风蚀坑、半裸露风蚀坑和裸露风蚀坑分别为12.64%、13.38%和20.08%,在半裸露风蚀坑积沙区、裸露风蚀坑积沙区中部和边缘分别为12.55%、40.48%和11.15%.
满良哈斯张萍阎旭夏显东
关键词:风蚀坑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发育模式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野外调查测量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分布和形态参数,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风蚀坑形态特征的差异、形态参数间相关关系和拟合结果分析了风蚀坑的形态演变和发育、成因、规律。发现不同发展阶段风蚀坑形态参数之间的控制关系和扩展模式不同,各形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对于风蚀坑的侵蚀坑而言,坑长增长速度最快,其后依次是坑宽和坑深,坑后积沙体具有类似规律。风蚀坑坑后积沙的3个形态参数,受侵蚀坑3个参数的联合控制,但受坑深的控制最为显著。风蚀坑出现的起始形态、地形特征、植被、气流场、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的扰动等对其形态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形态和发育反作用于植被、气流等,形成形态与气流、植被之间的响应与反馈。
阎旭张德平夏显东哈斯
关键词:风蚀坑发育沙质草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