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启锋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宁德市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篇矫治
  • 6篇双颌前突
  • 6篇前突
  • 4篇正畸
  • 4篇矫治器
  • 3篇牙弓
  • 3篇头影
  • 3篇头影测量
  • 3篇固定矫治
  • 3篇固定矫治器
  • 2篇牙弓宽度
  • 2篇支抗
  • 2篇直丝弓
  • 2篇舌侧
  • 2篇磨牙
  • 2篇尖牙
  • 1篇带环
  • 1篇第二双尖牙
  • 1篇第一磨牙
  • 1篇牙弓长度

机构

  • 8篇福建省宁德市...
  • 4篇宁德市医院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陈启锋
  • 3篇黄荣城
  • 3篇游文江
  • 2篇杨艳
  • 2篇赖昌拥
  • 1篇杨艳

传媒

  • 3篇口腔医学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医疗装备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口腔正畸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角型双颌前突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改变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软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18例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关系无明显变化;②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上下磨牙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较好控制,牙合平面角无明显改变;④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唇长度加长,下唇长度减小。颏厚度增加1.70mm,颏唇沟加深1.13 mm。结论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有明显改善。
陈启锋
关键词:双颌前突高角型正畸侧貌
活动翼矫治器的支抗控制能力初步评测
目的采用活动翼矫治器,对上颌强支抗病例进行矫治,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移动情况,评测其支抗控制能力。方法选择19例上颌强支抗病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8.9岁。其中上颌前突8例,双颌前突11例。上颌拔除2个第一双尖...
陈启锋
关键词:口腔正畸支抗头影测量分析
文献传递
活动翼与直丝弓矫治系统磨牙颊面管脱落情况对比
2011年
目的比较活动翼颊面管、直丝弓粘结型颊面管及磨牙带环的临床脱落率,了解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将120例采用固定矫治病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第一磨牙粘结活动翼颊面管、普通直丝弓粘结型颊面管以及带环,记录临床主动矫治观察期内颊面管与带环的脱落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直丝弓颊面管组、活动翼颊面管组和磨牙带环组的临床脱落率分别为14.38%、8.13%和6.25%;直丝弓颊面管组的临床脱落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的临床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动翼矫治系统颊面管的改良设计能够降低临床脱落率,可以很好地满足正畸临床需要。
沈得伟陈启锋游文江陈绍满
关键词:颊面管带环粘结脱落率
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双颌前突患者,根据治疗前的SN/MP角将患者分为2组,高角组27例,SN/MP≥40°。均角组27例,29°﹤SN/MP﹤40°。使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2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上无明显变化。②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上下颌磨牙伸长量分别为1.04和0.99 mm。上下颌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74和2.37 mm。下颌平面未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平面能够保持稳定③高角组的U1-PP、U1-V、L1-V、U1/NA、U1-NAmm、L1/NB和L1-NBmm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④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的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长度变小,软组织突度减小。⑤高角组的上颌中切牙与上唇内收的比例为1∶0.357,下颌中切牙与下唇内收的比例为1∶0.879 9。结论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垂直向和矢状向支抗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上下颌骨在矢状关系上更加协调,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陈启锋杨艳赖昌拥
关键词:固定矫治器双颌前突
活动翼矫治器初戴疼痛的问卷调查研究
2015年
目的:比较活动翼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器初戴后的疼痛强度及变化规律,为临床降低初戴疼痛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活动翼矫治器矫治病例与传统直丝弓矫治病例各30例,常规粘接上半口矫治器,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安放矫治器后7 d的疼痛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活动翼矫治患者疼痛强度在3 d时小于传统直丝弓矫治器(P<0.05)。4~7 d疼痛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活动翼矫治器减小弓丝的形变量降低矫治力,明显减轻了初戴疼痛,较传统矫治器舒适。
刘朝进游文江陈启锋
关键词:直丝弓托槽
排牙初期弓丝对牙弓形态和咬合维持作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镍钛圆丝和带状弓丝作用在低位尖牙的拥挤拔牙病例上,研究带状镍钛弓丝对尖牙拥挤病例的牙弓形态和咬合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Ⅰ类错牙合、上颌尖牙低位拥挤病例。随机分为带状弓丝组和圆丝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应用带状弓丝、圆丝和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尖牙排齐后,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分析,观察带状弓丝对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的影响。结果:带状弓丝组:治疗后上颌尖牙的宽度有所减小,第二前磨牙宽度有所增大,第一磨牙宽度没有变化。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到腭皱的距离均没有变化。圆丝组:治疗后上颌尖牙的宽度有所减小,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宽度有所增大。上颌切牙到腭皱的距离增加,第一磨牙到腭皱的距离没有变化。结论:镍钛带状弓丝联合活动翼托槽应用在尖牙低位拥挤的病例上,可以很好的维护后牙固有咬合,稳定牙合平面,控制前牙的突度,减少新畸形的发生,使正畸矫治速度增加,缩短疗程,疗效较好。
杨艳陈启锋
关键词:拔牙矫治牙弓宽度牙弓长度
活动翼矫治技术中应用“T”形曲关闭间隙时两种不同结扎方式对前后牙弓平面影响比较分析
2017年
目的讨论在活动翼矫治技术中应用"T"形曲关闭间隙时两种不同结扎方式对前后段牙弓平面的影响。方法提供模拟模型20副,然后用西湖巴尔光固化树脂将活动翼托槽及颊面管定位于模拟模型上,使槽沟、颊面管、弓丝中点三者高度在同一水平中心线上,转矩角为零。按照标准"T"形曲尺寸,弯制标准弓形20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0个。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将所有托槽用结扎圈结扎固定后沿牙弓平面回抽回弯钢丝,使T形曲张开约1 mm^1.5 mm。观察组先将"T"形曲张开同样距离,然后再用拉松的结扎圈结扎固定。将2组实验模拟模型置于水浴箱中,40 min后,再将结扎圈取下,卸下弓丝,测量被"T"型曲隔开的前后两段牙弓平面的交角。结果对照组前后段平面均有明显的交角,而观察组前后段平面没有明显交角,钢丝基本平直,测量结果显示观察组交角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先将"T"形曲张开加力后再用结扎圈结扎的方式对前后段牙弓平面的破坏更小,临床上更有利于维护前后牙的平面,防止前牙下坠、转矩失控。
刘朝进游文江陈启锋
分牙间隙来源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分析分牙间隙的来源。方法选择近期双颌前突矫治病例20例,拔牙2周后,上颌左侧分牙,右侧及下颌暂不处理。分牙前后分别取模,测量各例L35,L36,L37,L56,L57,L67,R35,R36,R37,R56,R57,5-5,6-6,7-7。所得数据用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L35,L36明显减小。结论分牙间隙主要由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形成的。
陈文军宋方庆陈启锋
关键词:双颌前突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
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双颌前突前后软硬组织改变的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分析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双颌前突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5例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对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上前牙平均内收5.82mm、直立16.87°,下前牙平均内收4.61mm、直立10.99°;上颌磨牙未伸长,下颌磨牙伸长1.33mm,下颌骨未发生顺时针旋转;上下磨牙分别前移2.35mm和2.07mm;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1.95mm和3.68mm,下唇长度减小0.83mm。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应用活动翼矫治技术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明显改善。
陈启锋黄荣城赖昌拥
关键词:双颌前突头影测量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治疗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均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均角型双颌前突患者31例(29°
陈启锋
关键词:固定矫治器舌侧正畸双颌前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