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
- 作品数:39 被引量:41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急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硝酸甘油片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效果对比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硝酸甘油片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52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的8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硝酸甘油片治疗的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9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73%(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酸甘油片与复方丹参滴丸均能有效缓解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但后者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武维英刘冬至陈辉
- 关键词:硝酸甘油片复方丹参滴丸急性心绞痛疗效
- 北京市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现况及优化策略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院前医疗急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访谈等方式对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的编制配置、人力资源现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院前医疗急救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总量不足、专职化程度不高、职业发展不畅、人才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结论探索提出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和持续优化的策略建议,包括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畅通职业发展路径、完善绩效激励措施、加强职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及工作参考。
- 王韧刘芳羽钟婷刘红梅王倩刘杉陈辉邓贵芳李云璁安玮
- 关键词:卫生人力资源
- 应用心电图记分法评价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面积的影响被引量:1
- 1996年
- 用心电图记分法,分三组对155例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或常规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最初和最后梗塞面积、最初和最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再通组的最后梗塞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与溶栓未通组相比亦缩小显著(P<0.001).溶栓再通组的梗塞心肌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及溶栓未通用(P<0.05)其心肌挽救达55%。溶栓再通组最后EF较未通组及对照组提高明显,其EF提高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及时间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溶栓未通组及对照组最后便塞面积略有缩小、EF稍有提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王坪段昌琦陈辉马剡芳张柱国朱俊张晏
-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疗法
- 976例院前急救高血压病流行病学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院前急救高血压病的特点和规律,为探索符合本地区院前急救模式和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及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北京急救中心某区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受理出诊的976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年龄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高血压发病呈显著正相关(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人数逐渐增加,其中50岁以上病人数量为861例,占总人数的88.2%,为高血压重要的病人人群。性别也与高血压发病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女性为易发人群,女性病人为617例,明显高于男性的359例。时间:高血压发病高发月份分别是4月份和10月份,且由早晨06:00点缓慢升高至10:00点达到一个峰值,随后缓慢下降至下午14:00趋于平稳,下午16:00血压开始会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直到21:00达到一个峰值,随后会下降,夜间23:00至次日06:00血压相对平稳。[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高血压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以降低院前高血压病发生率,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 周跃姣陈辉王佩瑶孟繁斌孙涛
- 关键词:院前急救高血压病流行病学分析
- 北京1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外防控转运系统医疗洗消方案探讨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通过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北京120院外医疗急救体系对污染车辆和人员洗消的工作内容、方式和效果,探讨院外传染病洗消体系的建立模式和运行特点。方法对2020年1月23日8:00-3月31日8:00期间北京120新冠肺炎救护洗消组工作任务进行分类统计,梳理工作体系,对运行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疫情期间在指定的隔离区域先后建立了北京急救中心、佑安医院、地坛医院、小汤山医院4个洗消点-,共完成洗消车辆1772车次,其中转运确诊病例153次,疑似病例135次,密接病例866次,发热病例581次;其他传染病任务9次;人员洗消3700余人次,其中医务人员3500余人次,其他人员200余人次。洗消系统运行期间未发生院内感染事件。结论建立专门的院外传染病洗消体系可有效控制院感风险。完善的制度、严格的执行和科学的方法是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要素。
- 孟繁斌陈志刘红梅张文中陈辉
- 北京市院前急救反应能力现况调查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市城区120急救网络救护车反应能力,分析其影响制约因素,并探讨解决方法。方法:采用问卷对2006年8月17日-9月17日所有执行日常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进行调查。结果:北京市城区救护车道路平均行驶时间为11.55 min,平均抢救距离为5.82 km,不同地区、不同出车时间的救护车行驶速度和抢救距离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北京市城区院前急救反应能力不够理想,反应时间过长,抢救距离过大,难以满足市民医疗急救需要,急需研究探讨解决措施。
- 陈辉张进军马隽赵永春
- 关键词:救护车急救
- 主成分分析探讨北京市院外急救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北京市院外急救服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院外急救事业的发展提出对策。方法通过筛选北京市120/999紧急医疗救援联合指挥平台中的部分指标,收集2019-2020年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主成分分析,将8项原始数据转化为3个主成分。结果急救资源配置、急救运行效率、院外院内衔接等因素对北京市院外急救服务能力具有较大影响。结论结合分析院外急救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推动院外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外急救服务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
- 张威耿聆孙涛巴衣尔策策克邓贵芳李玮陈辉
- 关键词:院外急救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 超声心动图评价直接PCI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 (ECHO)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PCI)及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 12 8例年龄大于 6 5岁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PCI组 (6 9例 )及溶栓组 (5 9例 ) ,均于梗死后第2周和第 4周进行ECHO检查。结果 PCI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前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射血分数 (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 (FS)前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室壁节段运动指数 (WMSI)降低了 8 70 %。溶栓组LVD、LVEDV、LVESV前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EF及FS前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CI组AMI后第 2周与第 4周WMSI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PCI开通梗塞相关动脉 ,近期内改善左室重构 ,提高左室功能较静脉溶栓疗效显著。适用于溶栓禁忌证或无溶栓禁忌证的高危高龄AMI患者。ECHO是动态观察AMI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判断预后 。
- 张肃西陈辉高敬王宏燕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左室结构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链激酶加速溶栓疗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引量:24
- 2000年
- 目的 观察链激酶 (SK)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能否提高疗效的可能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由全国 40家医院组成协作组自 1996年 4月 1日至 1997年 7月 6日采用SK加速溶栓疗法 (15 0万U ,30min内静脉滴入 )治疗AMI患者共 5 2 8例 ,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 5周总病死率为 6 6 % (35 / 5 2 8) ;闭塞相关血管临床再灌注率为 79 7% (4 12 / 5 2 8) ;出血发生率为 2 7% (14/ 5 2 8) ,包括脑出血 4例 ,占 0 8% ,严重出血 4例 ,占 0 8% ;过敏反应发生率为 3 8% (2 0 /5 2 8) ;低血压发生率 4 2 % (2 2 / 5 2 8)。结论 SK静脉加速溶栓治疗AMI患者似可明显提高再灌注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不增加过敏、出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
- 徐成斌张彤刘宣重宋柯张龙友张柱国张丽坤陈辉师树英秦俭胡大一崔亮王建旗张钧华刘梅林张宝娓高秉新范立文康建柯元南秦艳丽钱端沈潞华梁金锐谢苗荣吴学思康俊萍卢燕玲李清朗秦明照吴可光臧彬黄建群赵虹杨国钧朱兴雷陈伟张放童步高金朝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链激酶
-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急危重症分级标准》应用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急危重症分级标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院前医疗急救提供标准化工具。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1373例急危重症患者,分别进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急危重症分级标准》(院前标准)与《市属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试行)》(急诊标准)评级比较。结果两种分级标准各级别例数分布趋势相同(Ⅱ级>Ⅰ级>Ⅲ级>Ⅳ级),Ⅰ级例数院前标准(420例)多于急诊标准(368例),Ⅱ级例数基本相等(急诊标准多于院前标准13例),急诊标准Ⅲ级(278例)、Ⅳ级(195例)多于院前标准同等级别(257例、177例),院前标准Ⅰ、Ⅱ、Ⅲ级总和(1196例)多于急诊标准前三级总和(1178例),两种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88,P>0.05)。结论院前标准指标简明、易操作,方便医师现场快速初筛与分级;院前标准范围大于急诊标准,敏感性更高;两种标准符合程度较高,院前标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张威王勇刘红梅王旭万婷巴衣尔策策克刘江韩鹏达张玲杨旭张伟宏耿聆孙涛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