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生物量
  • 3篇桡足类
  • 3篇物量
  • 1篇渔洞水库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因子
  • 1篇水库
  • 1篇水质
  • 1篇自净
  • 1篇自净能力
  • 1篇温度
  • 1篇发育
  • 1篇繁殖
  • 1篇浮游
  • 1篇浮游动物
  • 1篇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陈雪梅
  • 2篇黄祥飞
  • 1篇胡春英
  • 1篇伍焯田
  • 1篇李清曼
  • 1篇杨宇峰
  • 1篇焦阳

传媒

  • 4篇水生生物学集...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1994
  • 1篇1985
  • 2篇1984
  • 1篇198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淡水桡足类生物量的测算被引量:67
1981年
本研究测定了16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成体体长-湿重值和13种哲水蚤、4种剑水蚤成体体长-干重值,并应用统计方法推导出相应的体长-体重关系方程式。文中对这方程式的应用作了扼要的讨论。另外,测定了4种哲水蚤、3种剑水蚤卵的干、湿重值和三个不同水域里的无节幼体的干、湿重值。
陈雪梅
关键词:生物量
温度对武汉东湖近邻剑水蚤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被引量:8
1984年
近邻剑水蚤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随不同的温度而有差别,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时间与温度呈正相关,在6.5℃时为64.3天,20℃时仅为20.2天,当25℃时则发育减慢。
陈雪梅
关键词:温度发育繁殖桡足类
武汉东湖桡足类生物量及生产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1985年
本文主要论述1980—1982年武汉东湖桡足类生物量及生产量的测算结果。三周年来在东湖Ⅰ、Ⅱ采样站上共观察到5种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和5种哲水蚤: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右突新鏢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a)、中华原鏢水蚤(Eodiaptomus sinensi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总年平均生物量为321.74毫克干重/平方米。其中剑水蚤为194.70毫克干重/平方米,占60.51%;哲水蚤为127.04毫克干重/平方米,占39.49%。总年生产量为16.959克干重/平方米。其中剑水蚤为11.225克干重/平方米,占66.19%;哲水蚤为5.734克干重/平方米,占33.81%。年P/B比为52.55;其中剑水蚤为57.63,哲水蚤为46.02。各发育阶段的年平均生物量以桡足幼体最高,其次为无节幼体,卵最低。年生产量则以无节幼体最高,其次为桡足幼体,卵最低。从各种类所占总年平均生物量、年生产量的百分比值来看,广布中剑水蚤的比值最大,其次为球状许水蚤、近邻剑水蚤和特异荡鏢水蚤。
陈雪梅
关键词:桡足类生物量
武汉东湖桡足类的生态学演变被引量:26
1994年
根据1962-1963,1974-1975,1979-1991年在武汉东湖进行的调查资料,考察了过去三十年内在东湖两个代表性采样站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现存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桡足类种类数由60年代的14种减少为90年代的7种,I、Ⅱ站在种类组成的差别趋于消失。统计结果表明,东湖桡足类现存量以80年代初、中期较高。但在水平分布格局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由1987年前的I站现存量高于Ⅱ站,至1987年后Ⅱ站高于I站。本文还就影响东湖桡足类演变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杨宇峰陈雪梅黄祥飞
关键词:桡足类生态学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变动的研究被引量:45
1984年
本文报道了东湖Ⅰ、Ⅱ站1974—1975,1979—1980四个周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束湖浮游动物的种类在减少,Ⅰ、Ⅱ站间种类组成的差别亦在缩小。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加。年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峰,秋季高峰比夏季高峰更为突出。浮游动物总数的消长完全受原生动物数量的支配。年生物量的变动曲线不甚规则,不同的年份,Ⅰ、Ⅱ站均有所不同,以冬、春两季的生物量较高。四年年平均生物量统计结果:Ⅰ站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总量的18.93%,轮虫占25.25%,枝角类占46.02%,桡足类占9.80%;Ⅱ站原生动物占总量的13.92%,轮虫占15.24%,枝角类占58.93%,桡足类占11.91%。本文还对影响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动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黄祥飞陈雪梅伍焯田胡春英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物量生态因子
云南昭通渔洞水库枯水期水质及其变化特征
2024年
云南昭通渔洞水库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发电、渔业等功能,了解其枯水期水质及变化对指导水力调度,保障水库水质和水量稳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文通过在库区不同水域布设30个监测点,在1月和5月对水库表层、中层和底层水样进行采集,分析了水质主要理化参数和营养物浓度,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1月到5月,水库水温、电导率和pH显著升高(P<0.05),但表层水透明度显著地下降(P<0.05)。平均COD从(8.21±3.10) mg/L降至(7.68±2.26) mg/L。水域和水层不同,COD各异,但总体上差异不明显(P>0.05)。1月份水库平均TN为(2.65±0.35) mg/L,其中NO_(3)^(-)-N占约90%,NH_(3)-N仅1.5%,平均值则主库区显著低于库湾(P<0.05);而到了5月份,平均TN为(0.96±0.12) mg/L,NO_(3)^(-)-N占约74%,NH_(3)-N仅6.7%,且底层显著高于表层(P<0.05)。水库TDP和SRP在1月份分别为(4.92±1.36)μg/L和(2.25±1.89)μg/L,且水域不同,它们的含量各异;到了5月份,则分别上升至(11.6±11.0)μg/L和(6.72±9.38)μg/L。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说明,渔洞水库在1月为Ⅲ类水质,但到了5月上升至Ⅱ类,表明渔洞水库在枯水期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枯水期渔洞水库的自净能力可能与硅藻生长有关。水柱中溶解硅较高,水温升高利于硅藻生长,从而消耗了水柱中的NO_(3)^(-)-N和溶解硅,水质得到了提升。
梁兰唯孙雯雯王倩熊永英黄梅付宋捷陈雪梅刘潇涵焦阳焦阳颜诚李清曼
关键词:渔洞水库水质自净能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