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南火

作品数:18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麻醉
  • 5篇手术
  • 5篇全麻
  • 5篇老年
  • 4篇老年人
  • 3篇腰硬联合
  • 3篇腰硬联合麻
  • 3篇腰硬联合麻醉
  • 3篇术后
  • 3篇联合麻醉
  • 3篇老年患者
  • 2篇异丙酚
  • 2篇全麻诱导
  • 2篇下肢
  • 2篇下肢手术
  • 2篇静注
  • 2篇芬太尼
  • 2篇氟哌利
  • 2篇氟哌利多
  • 2篇靶控

机构

  • 15篇南昌大学第四...
  • 1篇江西医学院
  • 1篇丰县人民医院

作者

  • 17篇韩南火
  • 6篇吴慰芳
  • 4篇严晚生
  • 2篇张海萍
  • 2篇邓丹玲
  • 2篇熊凯
  • 1篇陈嘉希
  • 1篇吴春根
  • 1篇王琳
  • 1篇吴云娟
  • 1篇王宗朝
  • 1篇万卫红
  • 1篇廖晓勇
  • 1篇贾宝辉
  • 1篇刘华龙
  • 1篇廖小勇
  • 1篇张海萍
  • 1篇吴尉芳
  • 1篇徐忠臣
  • 1篇杨建平

传媒

  • 6篇江西医药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2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注全麻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术中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6月选择需要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危重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体温控制组(术中体温控制在37.5℃,对照组不控温(手术室常温),术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清醒时间,同时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时期间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及麻醉清醒期间HR、BP、MAP及BIS未有统计学差别,但实验组手术期间HR、MAP及BIS均低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576.57±73.88)mg、(1073±355)μg,而对照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658.45±95.47)mg、(1118±465)μg,两组中丙泊酚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丙泊酚用量小并且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常规室温下全麻。
张海萍吴云娟吴蔚芳韩南火廖小勇万卫红
关键词:体温控制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
长托宁不同方法用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长托宁不同方法作为麻醉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需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病人60例,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在插管前30min肌注1mg长托宁;Ⅱ组:在插管前10min肌注1mg长托宁;Ⅲ组:在插管前10min静脉推注1mg长托宁。记录用长托宁前、用药后5min、插管前、插管后5min、插管后20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插管时用一块干纱布吸收口腔唾液并称重(g)(口腔唾液重量=湿纱布重量-干纱布重量)。记录不良反应例数。结果 3组不同时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每组插管前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口干症状:Ⅱ组与Ⅰ、Ⅲ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Ⅰ、Ⅲ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均无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口腔唾液重量:Ⅱ组与Ⅰ、Ⅲ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Ⅰ、Ⅲ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长托宁1 mg肌注或静注用于麻醉前用药都是安全有效的,静注给药可以缩短起效时间,肌注应在麻醉前30min用药。
韩南火吴慰芳熊凯
关键词:长托宁肌注静注口腔唾液
异丙酚联合小剂量氯胺酮在腹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的观察
2005年
韩南火张海萍吴尉芳
关键词:异丙酚氨胺酮腹腔镜手术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徐忠臣杨建平韩南火刘华龙
该项目“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为计划外自选项目,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老年麻醉患者是麻醉医师面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机体的老化几乎涉及所有的组织器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常伴有...
关键词: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老年人
快速诱导时过度换气措施的探讨
2006年
韩南火王琳吴春根
关键词:过度换气
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小切口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0.5%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小切口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90例行全髋置换术患者,年龄45~94岁,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Z、D和Q三组,每组各30例。全部采用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布比卡因的浓度Z组为0.75%、D组为0.5%、Q组为0.375%。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注药前及注药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min的心率及血压的变化情况。观察三组麻醉起效时间、患侧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效果。结果:三组组间比较,麻醉药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运动恢复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各时间段均有所变化,但都在正常范围内。结论:0.5%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小切口全髋置换术中,单侧下肢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完善,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确切,对心率、血压影响小,浓度最合适。
严晚生韩南火
关键词: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
成分输血在术中急性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术中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术中急性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患者按不同的输血方式分为2组:成分输血组(试验组)和红悬或全血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组患者术中出血超过全身总血量25%或Hb<70 g.L-1时输入异体红悬。术中出血超过全身总血量40%:A组患者输入异体全血;B组患者根据检测凝血功能的情况输入异体成分血:去白细胞红悬、浓缩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输血后、术毕、术后第1、3天心率(HR)、血压(DBP、SBP)、平均动脉压(MAP)。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麻醉药(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胺、咪达唑仑)使用量、出血量、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总输血量、晶体和胶体输入量、全血、红悬或去白细胞红悬、浓缩血小板或冰冻血浆、冷沉淀、术中输血前Hb、术中输血后Hb及术后尿量、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和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丙泊酚、阿曲库胺的使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芬太尼、咪达唑仑使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术毕、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HR、DBP、SBP、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后:DBP、SBP、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FFP、PLT计数、PT、APTT、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CVP、晶体和胶体输入量、输血Hb、Hct、SpO2及术后尿量、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分输血不仅具有针对性的补充患者缺失�
吴慰芳韩南火
关键词:急性大出血出血性休克成分输血浓缩血小板冷沉淀
哌替啶、氟哌利多复合氯诺昔康用于宫腔镜检查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哌替啶、氟哌利多复合氯诺昔康与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检查的比较效果。方法宫腔镜检查患者60例,随即分为观察组(A组),对照组(B组)。A组患者入室后静注哌替啶50mg+氟哌利多2.5mg,开始检查前生命体征平稳,再静注哌替啶50mg+氟哌利多2.5mg,开始检查后即静注氯诺昔康0.16-0.32 mg/kg。B组入室后检查前分给予哌替啶50mg+氟哌利多2.5 mg。诊刮时,静注丙泊酚1-2mg/kg。观察宫腔镜检查的患者MAP、HR、SP02及诊刮时患者疼痛及躁动情况。结果 A组宫腔镜检查时MAP、HR、SPO2平稳,效果明显优于B组。诊刮时呼吸循环抑制例数少于B组。两组间SP0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检查可给予哌替啶、氟哌利多复合氯诺昔康,安全、有效、无痛。
吴慰芳韩南火
关键词:哌替啶氟哌利多氯诺昔康诊刮
氟哌利多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氟哌利多的不同剂量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中预防早期术后谵妄(POD)的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80岁,BMI在18-25之间,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F1、F2和F3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麻醉方法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术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F1组在术前30min给予氟哌利多0.05mg/kg静脉注射,术后采用氟哌利多0.1mg/kg+舒芬太尼2μg/kg配置成100ml行PCIA;F2组在术前30min给予氟哌利多0.05mg/kg静脉注射,术后采用氟哌利多0.05mg/kg+舒芬太尼2μg/kg配置成100ml行PCIA;F3组在术前30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术后采用氟哌利多0.1mg/kg+舒芬太尼2μg/kg配置成100ml行PCIA。C组术前30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术后采用舒芬太尼2μg/kg配置成100ml行PCIA。自控静脉镇痛(PCIA)均设置为负荷量2ml,持续输注量2ml/h,PCA量1ml,锁定时间15min并根据术后随访情况调整用量。以ELISA法测定术前1d(T0),术后1d(T1),3d(T2),5d(T3)的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浓度;根据简明心智评分量表(MMSE)观察并记录术前1d,术后1d、3d、7d的评分值。结果对照组C组术后1d、3d、7d的POD发生率分别为30%、36.7%、10%;实验组F1组术后1d、3d、7d的POD发生率分别为6.7%、6.7%、3.3%,但较其他3组镇静过度,7例减少PCIA持续输注量,较对照组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2组术后1d、3d、7d的POD发生率分别为6.7%、3.3%、3.3%,较实验组F1组镇静适度,PCIA镇痛效果良好,较对照组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3组术后1d、3d、7d的POD发生率分别为16.7%、36.7%、6.7%,镇静不充分,较对照组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0min给予氟哌利多0.05mg/kg,术后在PCIA中以氟哌利多0.05mg/kg方案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的预防及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维持围手术期患者脑功能状态平稳。
严晚生陈嘉希陈月生韩南火
关键词:氟哌利多术后谵妄老年患者
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比较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与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效果。方法将40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组(A组)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组(B组),每组20例。穿刺部位均选择L2-3椎间隙,A组采用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B组采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观察2组术中麻醉平面达T10阻滞时间、麻醉效果、局部麻醉药用量(盐酸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头痛、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麻醉平面达到T10阻滞时间及盐酸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用量均少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麻醉后5minMAP、HR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头痛、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腰麻-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有效、安全,麻醉效果优于硬脊膜外阻滞麻醉。
吴慰芳李新伟张海平韩南火
关键词: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盐酸罗哌卡因利多卡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