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振江

作品数:13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主义
  • 5篇社会主义
  • 4篇文化
  • 2篇新中国
  • 2篇新中国成立
  • 2篇新中国成立以...
  • 2篇中国特色社会...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全面发展
  • 2篇特色社会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发展观
  • 2篇辩证法
  • 1篇导师
  • 1篇独树一帜
  • 1篇对抗性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观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虚无

机构

  • 1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马振江
  • 1篇吕清平

传媒

  • 2篇宁夏社会科学
  • 2篇探索
  • 2篇理论经纬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理论视野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市场周刊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4
  • 3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四真”状况调研分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3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调查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两次,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围绕大学生《概论》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真”效果进行调查,推动《概论》课程改革与建设。2012年12月被调查人数234人次,2013年6月被调查人数166人次。
马振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毛泽东思想被调查人《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中华文化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源,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杠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应具有思想意识的高度自觉和源于生活立足实践的特征、深度的传统继承的民族性和中西融合的世界性特征、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性和服务大众需要的人民性特征。
马振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创新
批判继承、抽象继承与综合创新——略论党的传统文化继承观的实践智慧
2013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涉及到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论问题。从具有启蒙意义的批判继承法,到整体理解重新阐释经典的抽象继承法,再到具有包容性、反思性与实践性的综合创新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继承观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马振江
关键词:抽象继承法综合创新论
马克思主义对儒家人我论的深层批判及其现时代意蕴——从异化问题谈起
2020年
儒家人我论试图通过使"自由发展之我"与"本然之我"的简单统一来克服人走向异化的命运,马克思主义首先对儒家人我论的这个内在前提进行回应,指出不能停留于理论假设层面,而应该走向人类实践层面。而在实践方式上,儒家人我论虽也志在破除二元论,但还是落脚于伦理道德实践,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儒家人我论试图在国家领域实现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类的直接统一,马克思主义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批判,并认为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构造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我关系的真正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从异化角度展开的对儒家人我论的深层批判的现时代意蕴也就展现出来,它对拯救现代社会中人我关系失调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
马振江
关键词:异化儒家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源流及其方法论启示被引量:1
2017年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古今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张岱年提出了综合创新文化观。这一文化观既是对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一种揭示,又是对先进文化建设的一种战略构想。在简要梳理"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渊源与流变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阐述"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启示。
马振江
关键词:逻辑分析法辩证法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渊源与创新
2014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长期激烈反传统的运动使得生动活泼的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被人们批的支离破碎,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中国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增强,过去形成的那种运用西方文化范式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向格义”套路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我们在逐渐走出“激烈反传统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误区的同时,由于受到强烈的民族主义复归情绪的影响,一些人又陷入了“文化孤立主义”或者“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陷阱。在古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人们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早已失去了兴趣,文化发展究竟应该走向何方?综合创新文化观无疑给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原则。接下来,笔者通过简要回顾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渊源,逻辑分析综合创新文化观之所以可能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梳理当前学术界对这一文化建设基本原则的继承与阐扬,最终揭示它给予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法论启示。
马振江
关键词:新文化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族文化认同感社会主义新文化文化发展史反传统主义
对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被引量:13
2020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使历史唯物主义战胜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坚持历史客观性原则和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辩证法、否定人民群众主体论和阶级分析法的错误历史观及方法论,指出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本质。在新时代,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原则、实践性特质以及本质性批判,才能抵御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
马振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辩证法阶级分析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议题论析
2019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需要在'具体的总体'视角下把握其辩证的演进历程。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为其核心议题,而发展观的演进则是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层次上的同时推进。各个阶段的发展观以追求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为抓手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同时突出强调个体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同性和一致性,超越资本主义发展观'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振江
关键词: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全面发展
错位的辩证法与对抗性的历史概念——拉克劳历史理论的理性构架
2014年
拉克劳历史理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彻底批判和超越现存社会秩序的政治主旨,在理性结构上,一方面从历史理论层面以对抗性历史观替代客观主义历史理论,另一方面从辩证法层面以对抗性的错位辩证法替代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以便重新思考长期纠结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如下问题:要么侧重结构方面,要么侧重主体方面。然而,拉克劳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的历史理论,其批判客观性维度由于脱离现实的经济和政治过程,最终蜕变为无尽的反对词语的斗争。
马振江吕清平
关键词:霸权缺席
阐论独树一帜 体系建构新颖——《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三维建构》书评
2013年
第三届全国教学名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汪青松教授的著作《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三维建构》2012年底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的论述独树一帜,关于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理论、实践、制度三维构建非常新颖,对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振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书评博士生导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