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笠 作品数:13 被引量:60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目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更多>>
卡托普利在抑制瘢痕增生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了卡托普利在制备治疗和/或抑制瘢痕增生性疾病的应用。具体的说,所述的疾病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尿道瘢痕性狭窄和硅凝胶假体隆胸术后包膜挛缩。在治疗上述疾病时,以卡托普利为活性成分,以常规的制剂工艺,制备成临床上... 潘博 蒋海越 郄淑燕 严笠 刘学红 庄洪兴文献传递 血清微环境对小鼠T细胞衰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清微环境对小鼠T细胞衰老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取年老(12~14月龄)及年轻(1.5~2月龄)小鼠各10只,提取其脾脏淋巴细胞及血清,实验分4组。组I为年老鼠T淋巴细胞+10%年轻鼠血清;组II为年老鼠T淋巴细胞+10%年老鼠血清;组III为年轻鼠T淋巴细胞+10%年轻鼠血清;组IV为年轻鼠T淋巴细胞+10%年老鼠血清。培养48h后,经流式细胞术研究CD8+CD28+共表达率差异。结果:组I和组II T细胞表面的CD8+CD28+共表达率分别是(10.84±0.6841)%和(3.18±0.1789)%,组III和组IV T细胞表面的CD8+CD28+共表达分别是(12.5±0.9445)%和(8.36±0.2074)%。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微环境具有调节小鼠T细胞衰老的作用,年轻鼠血清能使年老鼠的T细胞表面的CD8+CD28+共表达率提高,年老鼠的血清能使年轻鼠的T细胞表面的CD8+CD28+共表达率降低。 石兵兵 颜薇 张磊 周碧玉 曹艺美 高峰 尹宁北 严笠 赵振民关键词:T淋巴细胞 免疫衰老 流式细胞术 两种提取冻存全血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提取冻存全血中基因组DNA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分别用改良碘化钾法和Promega全血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凝胶电泳、PCR进行检测。结果改良碘化钾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的基因组DNA浓度分别为(330.9±0.94)ng/μL和(490.3±3.16)ng/μL;纯度为(1.87±0.03)和(1.85±0.06)。试剂盒法提取的基因组DNA含量稍高于改良碘化钾法,质量和纯度无显著差异。结论试剂盒法更简便、快速、无毒地进行提取DNA,但价格较贵;改良碘化钾法价格低廉,适合大量临床血液标本的提取,能够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 吕晓岩 严笠 刘霞 肖苒关键词:基因组DNA 改良法 外周血 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PTBP1)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明确选择性剪切因子—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PTBP1)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作为瘢痕疙瘩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 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PTBP1在瘢痕疙瘩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焦虎 肖苒 董平 严笠 杨志刚 吕晓岩 李秋晨 宗宪磊 范金财 傅欣 刘霞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氯胺酮麻醉效果的改进观察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改进速眠新单纯与复合麻醉方法的不足,观察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实验家兔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肌肉注射速眠新(0.3 m L/kg),B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 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 L/kg),并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5 m L/kg),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初次麻醉维持时间、总麻醉药用量及总手术时间。结果 C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1);初次麻醉维持时间C组长于A、B组(P<0.01);总麻醉药用量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C组总的手术时间少于A、B两组(P<0.01);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A、B组(P<0.01)。结论采用速眠新、盐酸氯胺酮联合地西泮复合麻醉明显提高了麻醉效果,是适于家兔敏感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的理想麻醉方法。 曹春艳 康宁 严笠 胡正云 申志惠 肖苒关键词:麻醉 速眠新 氯胺酮 地西泮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组学研究 被引量:39 2005年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致病相关基因,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生机理。方法利用含1100个人类肿瘤相关基因的cDNA芯片(cDNAmicroarray)对耳垂和胸部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检测,初步分析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总体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结果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有8种和17种特异性表达基因被检出。在正常皮肤中特异性表达的细胞增殖抑制基因Mda7,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均未被表达。结论多种基因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基因表达的差异,增殖因子受体PAR1和增殖抑制基因Mda7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 王春梅 百束比古 张启旭 严笠 中泽南堂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基因组学研究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MDA-7 PAR-1 增殖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自然衰老小鼠T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自然衰老小鼠T细胞的节作用影响情况。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对比衰老小鼠和年轻小鼠T细胞培养48h后CD8+CD28+的共表达率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别对比隔离共培养组、混合共培养组和对照组之间T细胞上CD8+CD28+的共表达率差异。结果:实验一中衰老组培养48h后CD8+CD28+共表达率为(4.08±0.3493)%,年轻组培养48h后CD8+CD28+共表达率为(5.04±0.5741)%。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隔离共培养组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以1:1在Transwell系统中共培养,48h后其对应的CD8+CD28+共表达率为(10.26±1.0784)%,混合共培养组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以1:1比例在六孔板中共培养,48h后CD8+CD28+共表达率为(6.42±1.5680)%。对照组中淋巴细胞以106数量进行培养,48h后CD8+CD28+共表达率为(4.08±0.3493)%。两两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衰老小鼠和年轻小鼠的T细胞在CD8+CD28+的共表达比例上存在差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使这种衰老的T细胞变得趋向于"年轻态"。 张磊 石兵兵 周碧玉 严笠 李艳 曹艺美 赵振民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免疫衰老 流式细胞术 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了解从人体抽吸的脂肪组织中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情况。方法临床提取8例人脂肪抽吸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别进行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阿尔辛蓝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证实。结果脂肪干细胞经成脂诱导后,向成脂细胞分化,细胞内出现油红O染色阳性脂滴;经成软骨诱导后,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分泌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硫酸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结论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来源于人体多部位脂肪抽吸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向成脂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本实验为进一步应用人体脂肪干细胞进行脂肪和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严笠 王春梅 曹蕊 尹艳花 吕晓岩关键词:脂肪抽吸术 干细胞 分化 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培养毛乳头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毛乳头细胞被广泛用于组织工程毛囊和皮肤构建。探讨用含血清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keratinocyte medium,KM)和普通培养基(normal medium,NM)培养毛乳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以及KM培养的毛乳头细胞是否可用于组织工程毛囊研究。方法采用两步酶消化法从除皱术时切下的头皮标本中分离培养毛乳头,接种后分别采用KM和NM培养毛乳头细胞并传代。记录毛乳头最早贴壁时间及细胞迁出时间,接种5d时统计毛乳头贴壁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学变化,计数第3代细胞每皿聚集体个数;记录细胞最大传代次数;细胞融合成膜后对消化的细胞膜片行HE染色观察。取第3代细胞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荧光染色和ALP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ALP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并统计ALP蓝色阳性区域面积。结果KM组毛乳头最早贴壁时间及细胞迁出时间分别为24h及64h,早于NM组的48h及80h。5d时KM组及NM组毛乳头贴壁率分别为54.17%及36.78%。NM组细胞体积较KM组大。NM组第3代细胞每皿形成(3.06±1.12)个聚集体,KM组每皿形成(9.25±1.73)个聚集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组细胞融合后细胞膜片行HE染色可见细胞呈多层性;NM组细胞不能多层性生长,未行HE染色观察。NM组细胞最多可传7代;KM组最多可传15代。MTT检测显示KM组细胞增殖迅速,7d后KM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两组第3代细胞α-SMA均为阳性。ALP染色显示,NM组第6代细胞中仅少量细胞表达ALP,阳性区域面积为(987±146)μm2;KM组第14代细胞ALP染色仍为阳性,阳性区域面积为(8757±558)μ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乳头细胞在含血清的KM中增殖迅速,聚集生长明显,传代次数增多;用含血清KM培养毛乳头细胞用于组织工程毛囊构建是可行的。 焦虎 范金财 刘立强 康宁 田佳 甘承 冯苏云 严笠 谷聪敏关键词:毛乳头细胞 细胞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HT-29细胞所形成的裸鼠肿瘤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结肠癌细胞HT-29所形成肿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将裸鼠分为3组:HT-29组、BMSC组、BMSC+HT-29组。分别将相应细胞悬液注射到裸鼠皮下,测量形成肿块体积,7周后取材、称重并HE染色;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上皮标志基因E-CADHERIN表达。体外实验将HT-29细胞与BMSC隔离共培养,观察HT-29细胞形态,RT-PCR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体内实验中BMSC组未见肿块形成,HT-29+BMSC组形成肿块质量和体积与HT-29组无明显差异,但肿块分化水平较低,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体外隔离共培养后HT-29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亦发生相应改变。结论 HT-29细胞形成肿瘤的分化程度可能与BMSC微环境诱导HT-29细胞发生EMT有关。 巩福星 焦虎 董平 严笠 尹艳花 肖苒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T-29细胞 共培养 EMT 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