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仲霞

作品数:24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美学
  • 7篇哲学
  • 6篇现象学
  • 3篇第一哲学
  • 2篇艺术
  • 2篇艺术哲学
  • 2篇意象
  • 2篇意象研究
  • 2篇元理论
  • 2篇哲学视域
  • 2篇社会
  • 2篇身体
  • 2篇审美
  • 2篇他者
  • 2篇主体间
  • 2篇主体间性
  • 2篇自我
  • 2篇现象学美学
  • 2篇美学转向
  • 2篇后现代

机构

  • 20篇厦门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3篇厦门理工学院

作者

  • 23篇仲霞
  • 5篇杨春时
  • 3篇陈海明

传媒

  • 4篇学术月刊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学术研究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世界哲学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柏拉图式恋爱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尽管人们对柏拉图式恋爱耳熟能详,但是其内涵却时常遭受误解。结合柏拉图的《会饮篇》与《斐德罗篇》,从美、善、真方面对柏拉图式恋爱进行三维解读可以完整呈现其内涵。作为真善美统一的柏拉图式恋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它驱散痛苦的阴霾,实现了生命的艺术化;它冲破现实的束缚,实现了生命的自由化;它获致形而上的品格,实现了生命的超越化。柏拉图式恋爱可以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仲霞
关键词:美学意义
马里翁的绘画之思解读
2016年
马里翁的绘画之思与其哲学理论即自身被给予性还原与他者现象学相符合。绘画作为一种可见,拥有与不可见缠绕的张力,马里翁称之为悖谬。悖谬根源于绘画的自身被给予性,给予性的来源是他者进而是上帝。偶像与圣像作为他者,是绘画的两个基本形象。偶像是可见的形象,其中心却是一种不可见。偶像是绘画的荣耀所在,它作为满溢现象,充实凝视,凝视亲近画作。但偶像作为凝视之镜会陷入困境之中。影像将自身造为偶像,呼唤着圣像的拯救。偶像以可见为基础,不可见为可见服务,他者仍有为自我规定的一面。偶像的背后是圣像,圣像以不可见为基础,可见为不可见服务。在圣像中,他者处于第一位,从而倒转了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圣像是饱和程度更高的现象,更大程度地诠释了自身被给予性现象学,最终走上了通向神学的道路。
仲霞
关键词:绘画他者
爱的现象学:对马里翁沉思的解读与反思被引量:1
2017年
爱成就了哲学的起源,却又在西方哲学史中被逐渐遗忘,马里翁意欲重构爱的现象学。爱具有优先性地位,它先于思与存在,是更伟大的理性。爱不能被对象化,给予性是研究爱的可行性道路,爱成为自由被给予的礼物,喜欢去爱的决定将自我标志为爱洛斯者。爱赋予他者以优先性,他者的凝视对其自身不可见,它呼唤我的凝视,在相互凝视的平衡中勾勒出爱的定义,爱成为不可见凝视的交错。最终爱是肉的相遇。我从他者那里接受我的肉,这是自身给予性的彻底化。我现象化他者的肉,使他者作为面容成为可见,这是他者之肉的现象化。爱甚至无需自我而自动开启爱洛斯化进程,这是对形而上学自我概念的修正。不过马里翁的爱的现象学在开拓之余,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对其加以分析批判。
仲霞
关键词:现象学他者
本体论的消弭与重建被引量:1
2014年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史是对此基础的数次拆解与重塑。古希腊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实体是存在的第一范畴。中世纪哲学是以上帝为最大实体的实体本体论。近代哲学分化为两股力量,一方面是唯理论者以及早期经验论者对实体本体论的坚持,另一方面是其他经验论者以及康德对实体本体论的逐步解构。现代欧陆哲学抛弃了实体本体论,建立了实存本体论,但因为实存的现实性,缺乏超越性存在的依据,无法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以往哲学本体论的缺陷并非本体论自身的问题,后现代哲学完全抛弃本体论,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代哲学应该在新的基础之上重构新的本体论,重新定义存在的概念,进而建立新的现代形而上学。
仲霞杨春时
关键词:本体论
艺术哲学视域中的基本翻译理论问题探析
2012年
从艺术哲学的模仿、创新说与诠释学视角出发,探讨翻译的对等性、译作与原作关系以及译者的作用这些基本的翻译问题,是构建翻译学元理论的一种初步尝试。原语和目的语诸层面的差异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使得翻译的完全对等性是不可能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如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作用是画师而不是摄影师。译作与原作之关系,犹如艺术作品与自然作品之关系一样。
陈海明仲霞
关键词:元理论艺术哲学
本有现象学:后期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探索被引量:1
2013年
如何把握存在一直是哲学史上难以解决的问题。现象学沟通了现象与本体,从而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可能。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是意识,现象成为纯粹意识的构造,因此未能真正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将现象学建立在生存论的基础上,使其成为获得存在意义的方法论。但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因其主体性和时间性而不能领会存在的意义。后期海德格尔对此在现象学进行了改造,建立了本有现象学,揭示了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他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范畴直观"、"先天"概念以及自己前期现象学的对应概念"在世的操心"、"此在的领会"、"死亡",转换成对应的概念"栖居"、"道说"与"本有",让存在显现自身。但后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由于杂糅了审美主义、信仰主义和自然主义,而没有彻底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
杨春时仲霞
关键词:现象学审美
后现代身体美学批判与体验美学的建构被引量:4
2017年
传统西方哲学展开为身体失语的历史,直至后现代哲学,身体的话语权才得以确立,身体美学由此兴起。后现代美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确认了身体的地位,反抗了意识美学的霸权,并呈现出生活美学的指向。但同时,后现代美学亦存在偏颇。它主张身体性与精神的天然同一,却无视身体与意识在现实层面的区分,也缺乏对身心合一的有效论证;它经由身体来包纳意识,实际抹杀了审美的精神性;它鼓吹审美与生活的趋同论,以大众文化辩护者身份自居,实则取消了审美的超越性。对后现代身体美学的反思提示我们:必须建立体验美学,从而确立审美体验的身心合一性和超越性。
仲霞
关键词:后现代身体美学
主体间性的哲学、美学和社会学意义——兼与刘小新研究员商榷
2014年
刘小新研究员的《审美宽容: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文,批评了主体间性哲学及其代表人物杨春时教授的观点。从主体间性的概念与理论内涵、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的本质等四个方面,可以回应刘小新研究员的质疑。主体间性与主体性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所关联。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根据,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残缺样式。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性的根本形式,它根源于存在的同一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现实化,其未能摆脱主体性的桎梏。因此,主体性不能包容主体间性,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也不能取代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
仲霞
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性
艺术哲学视域中的基本翻译理论问题探析
2012年
原语与目的语诸层面的差异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使得翻译的完全对等性是不可能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如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作用是画师而不是摄影师。译作与原作之关系,犹如艺术作品与自然作品之关系一样。
陈海明仲霞
关键词:元理论艺术哲学
梅洛-庞蒂的绘画空间观解读被引量:6
2015年
与西方哲学的时间研究传统背道而驰,梅洛-庞蒂一开始便关注空间问题,并将其置于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中加以思考。梅洛-庞蒂的绘画空间之思经历了身体、言语、肉三阶段:身体是空间的基础,绘画是画家经由身体图式将世界纳入自身空间的过程,然而身体—世界的关系依然陷于意识—客体框架。经由对言语的思考,主体性由身体让渡到世界一边。绘画空间是对世界暗含轨迹的记录,世界在绘画空间中间接地言说,身体间性代替了意识—客体框架,但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体)主体性,并且对世界主体性的根源、身体与世界沟通可能性的阐释亦有所缺失。最终,梅洛-庞蒂走向了新的存在论,即我与世界具有相同的组成——肉,绘画空间是肉的裂变,我与世界通过视看与运动的交织,见证了裂变的发生。
仲霞
关键词:梅洛-庞蒂绘画身体言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