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娜
-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一带一路”视野下马来西亚新生代华商跨国网络的重构被引量:3
- 2022年
- 基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代际更替,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华商与中国的渐趋疏离一度成为东南亚华人社会不可避免的发展态势。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尤其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不断增长的商业机遇为东南亚新生代华商与中国跨国网络的重构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本文以马来西亚为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当代马国新生代华商在本土华商组织的制度性嵌入模式与新兴特点,探究新生代华商与中国之间商业社会网络的重构与强化。它不仅反映了新生代华商商业结构的变迁,也体现了马来西亚和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策略和指向。这一跨国网络的重建不仅提升了新生代华商的跨国社会文化资本,有利于其从“一带一路”共建中获取商机,同时也呈现出与本土认同二者之间互动共生的辩证关系。
- 任娜
- 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形成新论被引量:2
- 2017年
- 日本华侨华人群体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移民类型,历史上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遇到重重困难。唐朝时期,日本的华侨华人移民群体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始终处于松散状态。宋朝时期,日本的华侨华人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内部具有一定社会化联系的群体,然而元朝时跌入了低谷。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化进程至迟到明后期已经完成。17世纪中叶中国—东南亚—日本的三角贸易关系对华人赴日产生重大影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全面锁国,日本的华侨华人群体呈现萎缩。隋唐时期形成的中日文化传承关系,贯穿于整个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赴日中国移民的文化使命显得特别醒目。
- 任娜陈衍德
- 关键词:华侨华人社会
- 在跨界中寻求突破——刘宏对海外华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的探索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结合刘宏教授的主要学术经历,着重从跨"界"的角度探讨他在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治学方法和理念。认为其跨学科研究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第二,将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有选择地引入到海外华人研究领域,并加以丰富和修正。刘宏的多元治学方法主要表现在研究取向的跨学科性、参与实践性及其与政策的相关性、研究论题和视野的多重性。而"中国—东南亚学"、"跨国华人"和"跨界亚洲"是刘宏所提出的三个重要"跨界"理念,三者之间彼此关联,视野从区域到全球,它们从整体上反映了刘宏近年来的跨界思考历程和研究框架。
- 任娜
- 关键词:华人研究华人学者学术传统研究范式
- 多维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以第三届国际亚洲学者大会的相关论文为例被引量:1
- 2003年
- 刘宏任娜
- 关键词:海外华人移民模式性别
- 本土化与跨国性——新加坡华人新移民企业家的双重嵌入被引量:10
- 2016年
- 学界对移民的本土化和跨国性的论述大多把二者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背景、特征以及运作机制三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华人新移民企业家在祖籍国和移居国的双重嵌入性,并指出本土化与跨国性并非"零和游戏",而是企业家在移居国和祖籍国积累经济和社会资本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二者相互促进,彼此推动。
- 任娜刘宏
- 关键词:一带一路
- 社会文化视野下新侨乡跨国网络治理的构建--以湖南邵东为个案的分析
- 2023年
- 论文以湖南邵东为案例,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中国一个内陆新侨乡的形成及其跨国网络治理的建构机理。邵东新移民的阶层构成及营商特征,使其在移民海外后仍与家乡保持着频密的联系。在侨乡政府与海外移民双向互动过程中,构建了以人员流动、慈善捐赠和文化认同为治理主线的三大跨国网络,呈现出制度化、组织化的机制特点。同时,邵东侨乡在跨国网络治理中形成纵横两种体系。横向上,侨务部门与海外移民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二者通过合作交流构建伙伴关系;纵向上,通过省、市、县、乡、村不同层级治理单元的协调与配合,使海外移民有效参与到侨乡治理中。这一纵横交织的治理体系构成邵东跨国网络治理的脉络,是侨乡振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任娜龙思彤
- 关键词:新移民
- 华人移民与20世纪亚洲海港城市的兴起——以中国厦门、菲律宾宿务为例
- 2015年
- 兴起于20世纪的两个亚洲海港城市中国厦门和菲律宾宿务都与华人移民密切相关。厦门的兴起与华侨出入国并回馈家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宿务的兴起与华侨移入、定居并推动其经济发展亦密不可分。宿务的许多华人移民来自厦门,使两市由移民链条连接了起来。这为港市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提供了条件,也为寻找移民背景下的亚洲港市互动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 任娜陈衍德
- 关键词:华人移民
- 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下的种族与阶级分野被引量:6
- 2003年
- “新经济政策”有意混淆了马来西亚的种族与阶级分野 ,在缩小种族间经济差距的同时 ,扩大了阶级间的经济差距 ,而且造就了一个高居于社会顶层的马来族官僚资产阶级。然而 ,种族矛盾的表象却无法掩盖阶级间的利益冲突这一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矛盾。
- 任娜
-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种族阶级
- 地方性认同与华族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与演变——以域外晋江籍社团为例
- 2014年
- 1965年后海外华族社团在地方性认同下建构了全球性的跨国网络。对域外晋江籍社团的研究显示,海外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存在两个场域:海外华族社会与祖籍地之间和海外华族社会内部。这一进程不仅显现了海外华族社团网络所经历的线、面、片的结构演变层次,而且出现了网络重心的历史转移。归根结底,海外华族社团跨国网络的形成是全球化时代下社会组织、文化、国家三者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
- 任娜
- 关键词:祖籍地
-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被引量:7
- 2002年
- 马、华族际矛盾源于英国殖民者造成的“马来人掌权 ,华人经商”的局面 ,但二者在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形成某种联盟 ,同时仍保持各自的优势 ,直至“五·一三”事件打破这种平衡。新经济政策时期马、华经济差距有所缩小 ,但马来人的政治、文化特权依旧 ,族际矛盾有增无减。新发展时期这一矛盾才趋于缓解。马、华族际关系的特点是政治上既合作又竞争 ,经济上既互补又此消彼长 ,文化上既对立又相互渗透。
- 陈衍德任娜
- 关键词:华人马来人族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