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小平

作品数:34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文学
  • 7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审美
  • 5篇人类学
  • 5篇文化
  • 4篇艺术
  • 4篇作家
  • 4篇文化阐释
  • 3篇沈从文创作
  • 3篇审美经验
  • 3篇伽达默尔
  • 3篇文学
  • 3篇民族志
  • 2篇人性
  • 2篇审美理解
  • 2篇审美愉悦
  • 2篇晚期
  • 2篇文本
  • 2篇现象学
  • 2篇历史理性
  • 2篇美意
  • 2篇苗族作家

机构

  • 26篇吉首大学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惠州学院

作者

  • 33篇何小平
  • 4篇马若飞
  • 1篇曾艳

传媒

  • 5篇吉首大学学报...
  • 4篇甘肃理论学刊
  • 2篇湖南工程学院...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丽水学院学报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文教资料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南通纺织职业...
  • 1篇当代教育论坛...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保定学院学报
  • 1篇新余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学幻想观照现实——刘慈欣与王晋康科幻作品比较研究
2017年
科幻文学作为以幻想观照现实的文学创作体裁,以其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吸引了大量的阅读受众,占据了庞大的文学市场。刘慈欣与王晋康都是我国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两者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相异,却又在作品表达的思想上,如在对未来世界的推想、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担忧、关注现实中人的异化问题等方面有着大量的共同点。结合两者的作品,对这些共同点与相异处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勾画了华语科幻文学的精神内蕴与价值取向。
毛彬彬何小平
关键词:科幻文学宿命
沈从文创作晚期文化阐释视阈论
2008年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是吻合的。在创作晚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何小平
沈从文创作晚期文化阐释视阈论被引量:1
2007年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成熟过程,即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提高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达成同步同构、相佐相证。在创作晚期云南“抽象抒情”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何小平
论沈从文《湘西》的民族志书写被引量:4
2013年
沈从文的《湘西》具有鲜明的民族志书写特征,其书写目的在于把湘西视为一种异文化,描述湘西文化的"常"与"变",使人认识湘西、理解湘西,不至于误读湘西,从而达成民族团结、一致抗战的需要。《湘西》高度体现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内外部视域的融合以及文化思想上的相对观与文化整体观的结合。沈从文《湘西》的民族志书写对于文学创作和人类学民族志书写具有双重启示。
何小平
关键词:《湘西》民族志
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被引量:1
2019年
沈从文的地缘表述包括乡土书写和现代都市书写,其地缘表述背后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情怀与人类意识。沈从文在"人类"意识及其"人类"视域之下,实现了对湘西本土意识、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走向了对人类整体生命及其生存境遇的思考。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主张:审美和艺术应该以人及人类为起点和终点,应该坚持引人向善,构建人性之美以实现人类整体和谐为终极目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也应该持守人类情怀,要有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理性,应该在孤独中坚守为人及人类而立命的创作理念。
何小平
论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
2012年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与美学的基础性思想。"审美无区分"思想渊源之一是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是虚假的主要来源,因此艺术不能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其二,坚持艺术与审美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艺术应该为理想的人格教育服务。伽达默尔肯定并吸收了柏拉图的艺术和审美的道德原则、政治原则,认为艺术的标准不是纯粹审美的。同时,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也是认识真理的必然之途。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是形成其"审美无区分"思想的重要基础。
何小平
关键词:伽达默尔柏拉图扬弃
论沈从文创作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书写
2010年
沈从文的创作是站在本土文化立场,为湘西文化代言。他用带有原始色彩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来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扭曲和变异,呼唤率真人性、自然生命的复归,以拯救现代文明中人性的异化。这种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阐释蕴含着人类学的以他者为我者反光之镜的文化思想。
马若飞何小平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
论苗族作家龙宁英创作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借助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以理解、记录、阐释与表达苗民族审美及文化信息,对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区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在细腻的笔触和浪漫的情怀中充满了强烈的历史理性和社会理性,其创作具有较为鲜明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从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审视龙宁英的文学创作,在肯定其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
何小平
关键词:文化阐释审美人类学诗学
艺术视角的解释愉悦与审美愉悦的融合被引量:2
2009年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审美愉悦之所以会覆盖艺术整体愉悦,原因有二: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更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何小平
关键词:艺术审美愉悦审美理解审美经验
沈从文的文化阐释视阈与创作价值取向被引量:1
2010年
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使创作视野不断突破,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后,提高到创作晚期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何小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