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佟丹江

作品数:10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小板
  • 6篇血小板减少
  • 5篇单抗
  • 5篇细胞
  • 5篇利妥昔
  • 5篇利妥昔单抗
  • 4篇血小板减少性...
  • 4篇紫癜
  • 3篇单抗治疗
  • 3篇血浆
  • 3篇血栓
  • 3篇血栓性
  • 3篇血栓性血小板...
  • 3篇血栓性血小板...
  • 2篇血浆疗法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小剂量
  • 2篇联合小剂量
  • 2篇淋巴
  • 2篇慢性

机构

  • 10篇沈阳军区总医...

作者

  • 10篇佟丹江
  • 8篇白颖
  • 8篇刘彦琴
  • 6篇孟广晗
  • 6篇周凡
  • 5篇王吉刚
  • 5篇刘景华
  • 3篇李敏燕
  • 3篇张海婷
  • 2篇徐宪平
  • 2篇董援利
  • 1篇马丛丛

传媒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临床军医杂志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序贯维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CTD)血小板减少症(TP)序贯维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6例继发于CTD的重症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19+CD20+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治疗有效患者序贯给予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mg行维持治疗,通过长期随访评价维持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后7例(43.75%)达完全缓解(CR),4例(25.00%)达有效(R),总有效率为68.75%,5例(31.25%)无效(NR)。患者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淋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9+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达到清除水平。11例治疗有效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CR的7例患者均未复发,4例R患者中有2例在维持治疗期间获得CR,1例维持R,1例复发。4例发生轻度输液反应,1例发生肺炎,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徐宪平董援利孟广晗佟丹江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结缔组织疾病利妥昔单抗
miR-146a在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miR-146a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收治的ITP患者35例,选取同期健康者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miR-146a在PBMC和血清中表达量的差异;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PLT)、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的差异;并对ITP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与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PLT、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TP组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和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71±0.004)%∶(0.089±0.008)%,(1.549±0.412)%∶(4.485±0.396)%,均P<0.01]。ITP组外周血中的PLT和Treg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FN-γ、TNF-α、IL-2、Th22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TP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与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PLT、Treg呈正相关,与IFN-γ、TNF-α、IL-2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ITP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降低,IFN-γ、TNF-α、IL-2、Th22升高。ITP患者PBMC中miR-146a表达与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PLT、Treg呈正相关,与IFN-γ、TNF-α、IL-2呈负相关。
佟丹江周凡刘彦琴白颖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IR-146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免疫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约50%~75%的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国外文献报道其治疗SLE脑病安全有效,但所用剂量较大。近来我们采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刘彦琴马丛丛白颖佟丹江孟广晗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利妥昔单抗肌酐
叶酸预防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并发黏膜损害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已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之一(hyperCVAD的B方案)。HD-MTX的最主要毒副作用是消化道黏膜损伤,因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感染概率,造成患者依从性差,阻碍化疗的顺利进行。我们从2005年开始在HD-MTX化疗前给患者预防性口服叶酸片,明显降低了患者发生消化道黏膜损伤的概率及程度,现报告如下。
白颖刘彦琴佟丹江
关键词:口腔黏膜甲氨蝶呤叶酸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分析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21%患者为Ⅲ~Ⅳ期;34.56%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7.21%;IPI中高危者(3~5分)占27.94%;脾肿大者14例,乙型肝炎(乙肝)病史22例,肝肿大者5例。结外起病占44.12%。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占42.65%。结外器官受累占63.97%,其中胃肠道受累占29.41%。72例患者有贫血,多数患者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均有所降低。结论 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患者的消化系统容易受累,血液指标多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佟丹江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流行病学
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初发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通过研究初发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临床资料,提高对TTP,的认识,并初步评价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初发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观察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6例获得性TTP患者中,4例有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初诊时仅1例表现为典型“五联”征,5例表现为“三联”征;5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6例均检出破碎红细胞,其中1例同时检出小球形红细胞;6例初诊时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总胆红素升高,但仅1例肌酐升高。6例患者均接受了血浆疗法(血浆置换和/或血浆输注)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连用4次)的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达完全缓解,中位随访12月(6~18月),6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TTP早期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初发获得性TTP.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张海婷孟广晗佟丹江李敏燕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疗法利妥昔单抗
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初发获得性TTP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初发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初发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观察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本组6例获得性TTP患者中,4例有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初诊时仅1例表现为典型"五联"征,5例表现为"三联"征;5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6例均检出破碎红细胞,其中,1例同时检出小球形红细胞;6例初诊时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总胆红素升高,但仅1例肌酐升高。6例患者均接受了血浆疗法(血浆置换或/和血浆输注)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用4次)治疗,结果 6例患者均达CR,中位随访12(6~18)个月,6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TTP早期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初发获得性TTP。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张海婷孟广晗佟丹江李敏燕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疗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1例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慢性期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和评价。结果 107例患者在中位治疗2.6个月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 R),MCy R率88.43%。121例患者在中位治疗0.6个月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和血液学缓解率,延长无病进展生存期。
佟丹江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甲磺酸伊马替尼
不同诱因致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TT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策略及转归。结果 20例获得性TTP患者中,16例有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药物、淋巴瘤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初诊时仅5例(25%)表现为典型"五联"征,18例患者(90%)伴血小板减少,14例(70%)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7例(85%)伴神经精神症状,15例(75%)伴发热,8例(40%)伴肾功能不全。16例(80%)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18例(90%)检出破碎红细胞,其中3例同时检出小球形红细胞;20例(100%)患者乳酸脱氢酶均升高。20例患者均接受了以血浆疗法(血浆置换或/和血浆输注)为主的治疗,其中9例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患者接受了环磷酰胺治疗,2例接受人免疫球蛋白治疗,4例患者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100mg每周1次,连用4次)。11例(55%)患者完全缓解,3例(15%)患者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70%;4例(15%)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的14例患者中3例(21%)复发。结论 TTP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和以血浆疗法为主要手段的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张海婷孟广晗佟丹江李敏燕
关键词:血浆置换干细胞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序贯维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序贯维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3例难治性ITP患者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 1次/周,连用4周)治疗,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外周血CD3+及CD19+CD20+淋巴细胞数变化。将上述病例中治疗有效的2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持治疗组(12例)及对照组(13例),维持治疗组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mg。结果33例难治性ITP患者治疗后完全反应(CR)率为48.48%(16/33),有效(R)率为27.27%(9/33),总有效率75.76%(25/33),而无效(NR)率为24.24%(8/33)。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9+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71±2.64)×10^6/L比(279.33±92.78)×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持治疗组复发率为1/12,对照组复发率为4/13。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ITP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但其最佳用药方案尚需更多病例观察加以验证。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徐宪平董援利孟广晗佟丹江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