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2篇蛋白
  • 2篇低强度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血小板
  • 2篇支架内血栓
  • 2篇支架内血栓形...
  • 2篇抗凝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代偿
  • 1篇蛋白C
  • 1篇蛋白C活性
  • 1篇蛋白类
  • 1篇低强度抗凝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动脉瘘

机构

  • 7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丰润区...
  • 1篇唐山市传染病...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刘培光
  • 5篇李海涛
  • 4篇周智宏
  • 2篇于海艳
  • 2篇赵丽娜
  • 2篇葛庆锋
  • 2篇李素新
  • 1篇郭秀荣
  • 1篇闫杰
  • 1篇史继国
  • 1篇张国顺
  • 1篇刁增利
  • 1篇宋敬华
  • 1篇张瑞凤
  • 1篇李宏伟
  • 1篇黄宇玲
  • 1篇李秀芝
  • 1篇李秀霞
  • 1篇田素红
  • 1篇顾定伟

传媒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低剂量短效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调节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7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给予传统治疗;B组23例,给予传统治疗+干扰素;C组23例,给予传统治疗+干扰素+胸腺肽α1;3组患者治疗并观察12个月,分析对比其疗效。结果治疗后C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论6个月[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为(34.6±14.9)μmo]/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57±41)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87±41)U/L;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为(120.3±64.3)μg/L,Ⅲ型前胶原(PCⅢ)为(149.8±62.4)μg/L,层粘连蛋白(LN)为(103.7±34.9)μg/L]还是12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27.1±10.8)μmol/L,ALT(48±27)U/L,AST(69±32)U/L;肝纤维化指标:HA(162.3±71.3)μg/L,PCHI(167.8±63.4)μg/L,LN(94.7±25.7)μg/L]下降程度均优于A组[6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64.2±31.3)μmol/L,ALT(157±97)U/L,AST(195±64)U/L;肝纤维化指标:HA(225.6±103.1)μg/L,PCⅢ(263.1±107.5)μg/L,LN(163.8±81.9)μg/L;12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56.1±33.4)μmol/L,ALT(131±74)U/L,AST(197±71)U/L;肝纤维化指标:HA(237.3±106.9)μg/L,PCⅢ(297.5±99.1)μg/L,LN(179.7±98.6)μg/L]和B组[6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56.7±29.8)μmol/L,ALT(134±57)U/L,AST(104±39)U/L;肝纤维化指标:HA(242.3±96.9)μg/L,PCⅢ(207.5±98.1)μg/L,LN(157.7±77.5)μg/L;12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37.3±18.4)μmol/L,ALT(63±26)U/L,AST(87±27)U/L;肝纤维化指标:HA(171.6±73.1)μg/L,PCⅢ(203.1±93.2)μg/L,LN(127.7±72.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周智宏张国顺刘培光尚华郭秀荣
关键词:干扰素胸腺肽Α1丙型肝炎肝硬化
心房颤动危险分层后固定剂量低强度华法令抗凝治疗的1年随访被引量:2
2013年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步升高,高达15%的脑卒中患者曾患有慢性房颤;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剂量调整的华法令抗凝治疗能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64%[1],然而,并非所有的房颤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为此提出了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分层的策略[2],
刘培光周智宏李素新于海艳李海涛
关键词:华法令抗凝治疗心房颤动低强度随机临床试验脑卒中患者随访
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及蛋白C及S活性改变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相对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作用,并探讨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医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取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初始剂量为2.5mg/d,调整剂量使INR控制在1.5~2.5,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均测定两组患者抗凝前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结果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血栓发生率1(2.78%)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6.67%)(P〈0.05)。抗凝后观察组Pc、Ps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凝后与抗凝前比较Pc、Ps活性降低(P〈0.05)。结论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明显,低强度华法林虽降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并未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
刘培光李素新李海涛周智宏
关键词:低强度抗凝蛋白C活性
螺内酯对原发性SHR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为探讨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机制,观测了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及比值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螺内酯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另设WKY组(7只)。螺内酯组采用螺内酯双蒸水溶解,20 mg/(kg.d)灌胃,对照组和WKY组采用等容积双蒸水灌胃,连续16周。Westernblot方法分析心肌组织Ⅰ型胶原的水平;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图像分析系统分别计算Ⅰ、Ⅲ型胶原面积积分及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与WKY组比较,对照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明显增多(1.87±0.2 vs 1.21±0.7,P<0.05),治疗16周,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下降(1.42±0.05 vs 1.8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心肌Ⅰ、Ⅲ型胶原面积,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Ⅰ型胶原像素(6400±259 vs 12019±734)、Ⅰ/Ⅲ型胶原比值(15.64±1.34 vs 20.8±3.04)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Ⅲ型胶原像素比较,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减少SHR心肌Ⅰ型胶原的沉积及Ⅰ/Ⅲ型胶原比值,对Ⅲ型胶原无明显影响。
赵红顾定伟焦万玲黄宇玲刘培光赵丽娜于海艳
关键词:心肌螺内酯药物作用药物作用
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后再次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一例报道被引量:4
2014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PCI前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非常重要,然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如盐酸替罗非班)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本文重点介绍1例PCI患者术后首次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未见血小板减少,但因患者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后行PCI再次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通过分析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外文献提示临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时要严密监测血小板。
刘艳军李海涛刁增利闫杰王志军葛庆锋刘培光
关键词:血栓形成盐酸替罗非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三丙烯微球联合明胶海绵动脉双重栓塞治疗大咯血的效果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三丙烯微球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行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大咯血的患者,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研究组(50例)采用三丙烯微球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对照组(50例)单纯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以上,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栓塞后即刻止血42例(84.0%,42/50),72 h 止血7例(14.0%,7/50),止血有效率98.0%(49/50);对照组栓塞后即刻止血41例(82.0%,41/50),72 h 止血8例(16.0%,8/50),止血有效率98.0%(49/50),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年以上,研究组复发3例(6.12%,),对照组复发15例(30.61%),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1,P 〈0.01);两组 BAE 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BAE 术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应用三丙烯微球联合明胶海绵颗粒动脉双重栓塞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张万壮史继国田素红李秀芝李秀霞宋敬华刘培光张瑞凤
关键词:明胶海绵颗粒支气管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疗程被引量:2
2013年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指南推荐至少使用12个月,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6个月和24个月的疗程对临床后果无明显影响,现通过复习文献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疗程做一介绍,并提出如何确定最佳的治疗疗程。
刘培光周智宏李海涛
关键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疑似冠心病表现1例被引量:1
2015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主因'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1天'为求明确诊断入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无家族史及吸烟史,少量饮酒。体检:体温36.2℃,心律70次/分,血压128/83 mm Hg(1 mm 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血糖、血脂、
李宏伟葛庆锋李海涛赵丽娜刘培光
关键词:肺动脉瘘主肺动脉湿啰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