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4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劳动价值论争鸣’学术座谈会”部分发言摘要被引量:4
- 2004年
- 劳动价值理论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争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了晏智杰教授的《劳动价值学说新探》一书后 ,卫兴华教授在《高校理论战线》(2 0 0 2年第 3期 )发表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兼与晏智杰教授商榷》一文。本刊 2 0 0 3年第 3期同时发表了晏智杰教授《本本主义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思维方式———答卫兴华教授》和卫兴华教授《错解与曲解马克思不是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与晏智杰教授商榷之二》两篇论文。两位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争论 ,引起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由该校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华教授倡议、该校中青年经济研究会会长曾繁华教授发起并组织了“‘劳动价值论争鸣’学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凌云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思华教授等 15人 ,会议就劳动价值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
- 刘思华赵凌云程启智曾繁华成新朱巧铃方时姣
-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素价值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农业基础论新说
- (一)要从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上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80年代以来是我国生态经济学蓬勃兴起的时期。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机结合上,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来揭示现代经济运动和发展的...
- 刘思华
- 文献传递
- 简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人学与生态学特征
-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本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在建立和发展他的政治经济学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和发展、自然的解放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学说追...
- 刘思华方时姣
- 关键词:经济学生态学特征
- 21世纪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 <正>进入21世纪,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政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现代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现代经济形态由物本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现代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我们称...
- 刘思华方时姣
- 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与农业发展的终极目的被引量:38
- 2004年
-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刻阐明了党的十六大绘制的和谐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提出了“农村和谐社会模式和农业与农民经济活动的两重目的”的新见解 ,并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特征、基本框架及实现途径等进行了探讨。
- 方时姣刘思华
- 关键词:农业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模式可持续发展
- 生态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与基础
- 西方经济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建设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时,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强调了不同因素的重要性与决定作用。本世纪以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虽然包括了制度创新论,但他更...
- 刘思华
- 文献传递
- 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评《现代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研究》
- 2023年
- 文明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开化的进步状态。迄今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形态,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对于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由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胜旺副教授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分析》一书,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独特视角来研究现代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的。
- 刘思华
- 关键词: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生态转向原始文明
- 论生态产业与五次产业分类法
- <正>生态环境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就必然成为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这是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理论与实践表明,只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产业化,大力增植和有效发展生态产业(即环境产业),才能为这个规律充分的...
- 刘思华
- 文献传递
- 寻求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途径——《环境经济探索:机制与政策》一书评介
- 2002年
- 近些年,我国研究环境经济问题的论著已出现一些,但专门从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方面进行探讨的却很少见。前不久,由滕有正、刘钟龄等编著的《环境经济探索:机制与政策》(以下简称《探索》)一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有益尝试。该书是一个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研究的成果,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在2001年2月出版。
- 刘思华
-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问题——再论社会主义四大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四大基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认识的新境界,反映...
- 刘思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