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济远

作品数:25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颌骨
  • 5篇颌骨坏死
  • 5篇下颌
  • 5篇坏死
  • 4篇双膦酸盐
  • 4篇口腔
  • 3篇第三磨牙
  • 3篇血管
  • 3篇药物
  • 3篇药物相关
  • 3篇药物相关性
  • 3篇硬腭
  • 3篇增龄性
  • 3篇增龄性变化
  • 3篇神经发育
  • 3篇神经支
  • 3篇神经支配
  • 3篇术后
  • 3篇缺损
  • 3篇细胞

机构

  • 25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市第六人...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浙江省立同德...

作者

  • 25篇刘济远
  • 14篇唐休发
  • 13篇潘剑
  • 9篇华成舸
  • 7篇韩波
  • 5篇周伟
  • 4篇张富贵
  • 4篇高庆红
  • 2篇廖学娟
  • 2篇李春洁
  • 2篇赵丹
  • 2篇袁蒙姜
  • 1篇冯扬
  • 1篇姚瑶
  • 1篇赵君
  • 1篇伍俊
  • 1篇李秀芬
  • 1篇刘显
  • 1篇罗正文
  • 1篇李佳

传媒

  • 5篇华西口腔医学...
  • 4篇国际口腔医学...
  • 2篇2013年全...
  • 2篇第五届全国口...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第十四次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观察和评价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阳性对照(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骨缺损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反应、骨代谢变化、骨感染征象。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40例受试者,完成试验39例,脱落1例。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影像学检查有效率:试验组89.47%、对照组95.00%。次要疗效评价2组材料植入后伤口愈合时间均小于12d,2组均无排异反应、无骨代谢变化、无骨感染征象。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5.00%,对照组:0.00%。结论: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劣效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罗正文刘济远李佳潘剑
关键词:拔牙牙槽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术引导组织再生膜
SDF-1α基因转染成骨细胞联合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血管生成和骨生成的实验研究
<正>目的:探讨hSDF-1α基因修饰的成骨细胞联合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在移植骨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和骨生成的情况。方法:1.pEGFP-N1-hSDF-1α重组质粒的鉴定与扩增:将已构建好的pEGFP-N1-hSDF...
唐休发姚瑶张富贵刘济远韩波华成舸
关键词:成骨细胞基因转染血管生成骨生成
文献传递
硬腭前份神经支配增龄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为了研究硬腭前份粘骨膜感觉神经配布及鼻腭神经功能的增龄性变化。研究方法:收集前腭部骨内埋伏阻生牙接受外科手术并在术中离断鼻腭神经的病人40例(入组46例,失访6例)。根据其年龄分为三组:儿童组(8-11岁,13...
华成舸李秀芬刘济远潘剑
关键词:神经发育埋伏牙
文献传递
双侧斜面导板导航下颌骨中份缺损的保存性功能修复
唐休发高庆红韩波贾洁茹刘济远周伟
人口腔鳞癌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与热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研究目的:1.明确口腔鳞癌中ILK、PI3K/Akt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热疗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它们与肿瘤发生和各种临床病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2.进一步借助基因治疗的手段,观察ILK 基因沉默联合热疗...
阙林唐休发赵君赵丹刘济远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0年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是一种只发生于颌骨的严重疾病,其发生与抗骨吸收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有关,如双膦酸盐、狄诺塞麦等。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有关MRONJ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但是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关MRONJ发生机制的主要假说包括骨重建抑制、血管生成抑制、口腔内微生物感染、免疫抑制等学说,还有软组织毒性、颌骨微裂纹等,且其发病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MRONJ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郭陟永刘济远李春洁唐休发
关键词:骨坏死双膦酸盐颌骨
口腔内窥镜在牙槽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将口腔内窥镜技术应用到牙槽外科临床教学中,探索其是否是一种新的高效的临床教学辅助手段,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在颌面外科门诊教学中应用口腔内窥镜辅助方式进行拔牙教学,通过对患者及学生进行评测,从多个角度评价该教学方式。结果口腔内窥镜的应用,不仅对临床诊疗带来了进步,同时也优化了牙槽外科传统实习带教方式。应用内窥镜可以将口腔内狭小范围内的精细操作放大展示到显示屏上,方便病例的展示和学习,并解决学生传统临床实习时因手术视野差导致的学习困难。同时,应用内窥镜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手术区域人群密集的状况,学生远离患者集中于屏幕前,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的院感防护。结论内窥镜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尚需大样本量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刘济远唐休发王了廖学娟潘剑
关键词:口腔内窥镜牙槽外科临床教学患者满意度教育
舌下神经植入组织工程骨骼肌的体内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构建高表达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成肌细胞(myoblast,Mb)并作为种子细胞,以去细胞胶原海绵为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观察构建组织能否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连接。方法取7只2日龄雄性Lewis大鼠四肢肌肉体外分离培养Mb,采用携带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DNF转染第3代Mb(MbGDNF)。将Mb及MbGDNF与去细胞胶原海绵支架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细胞支架复合物,24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取8周龄雌性Lewis大鼠54只,解剖分离舌下神经,取1.0~1.5 cm舌下神经离断其远心端,用Mb支架复合物(Mb组,n=27)和MbGDNF支架复合物(MbGDNF组,n=27)包裹并固定其近心端,术后1、6及12周分别行HE染色,myogenin、slow skeletal myosin及乙酰胆碱受体α1(actylcholine receptorα1,AchRα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植入物生长情况,并行霍乱毒素B标记的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染色检测损伤后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构建的MbGDNF能高表达转染基因。Mb及MbGDNF在支架上黏附和生长状态良好。HE染色:术后12周,两组植入物与周围组织紧密连接,有新生肌纤维从周围正常肌组织长入,与正常组织分界渐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1、6及12周均可检测到细胞质呈myogenin及slow skeletal myosin阳性的肌源性细胞,以及AchRα1呈弥散性阳性细胞。Y染色体染色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而减少。术后1、6及12周,MbGDNF组阳性标记的神经元数量分别为261.0±6.6、227.3±8.5及173.3±9.1;Mb组分别为234.7±5.5、196.0±13.5及166.7±11.7;术后1、6周MbGDNF组神经元数量多于Mb组(P<0.05),术后1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骼肌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了直接物质联系,MbGDNF产生的重组GDNF能通过逆行运输方式保护损伤后舌下神经核团内运动神经元的存活。
唐休发张富贵冯扬周伟刘济远华成舸
关键词: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舌下神经成肌细胞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一种发生于使用抗骨吸收、抗血管生成药物后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颌骨炎症性病变。目前关于MRONJ尚无标准治疗流程,在治疗方法、治疗时机、治疗指征等方面存在争议。MRONJ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新型辅助治疗,其中传统非手术治疗对早期病变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手术治疗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新型辅助治疗常规用于临床。本文就MRONJ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MRONJ提供一定依据。
蔡晨晨刘济远唐休发潘剑
关键词:骨坏死双膦酸盐颌骨
药物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8年
药物性颌骨坏死(MRONJ)是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BPs)或其他生物靶向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以颌骨骨面裸露、流脓、面部肿胀等为特征,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除了已经普遍使用的BPs外,国内外报道了许多可以导致颌骨坏死的新型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药物狄诺塞麦,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以及其他生物靶向药物舒尼替尼、西罗莫司等。本文就这些导致颌骨坏死的新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杞章刘济远潘剑
关键词:双膦酸盐贝伐单抗骨坏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