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成仁
- 作品数:31 被引量:129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怒江傈僳族基督教信仰下传统文化变迁——以云南省福贡县娃底村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基督教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学界对基督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持续讨论。目前,形成了冲突论与融合论二元对立的刻板理解模式。来自怒江傈僳族娃底村的村落祷告会和阔时节案例,凸显了基督教信仰下傈僳族传统文化延续的本质与外在形式的时代变化,对理解基督教传播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具有新的启发意义。
- 卢成仁
- 关键词:基督教信仰文化变迁
- 社会人类学的认识论传统及其启示被引量:2
- 2020年
- 由外在的行动及其选择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情感、信仰、精神所形成的观念分析,是社会人类学用以理解异文化的主要认识工具。这一认识工具内化着包括哲学、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共同的认识脉络,经过沉淀,发展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的认识论传统。对人何以为人、结构与观念关系的思索中,社会人类学的认识论传统既蕴含对人类社会一般性过程分析和抽象的追求,也存在着尝试整合经验论和观念论两种不同认识体系的学科立场。当代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中,对观念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把握和应用,形成基于认识论传统的新发展。面对当下人类学各分支学科无法通约、互动困难的状况,对认识论传统的共识和确认及在这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人类学者必须省思的问题。
- 卢成仁
- 关键词:社会人类学认识论社会结构
- 社区营造中的文化转译与文化共享被引量:1
- 2017年
- 我借用杨弘任老师在台湾地区屏东县林边乡的社区营造研究中所提出的文化转译,来讨论社区营造中的文化共享问题,特别是这一文化共享对于我们今天在沿海地区正在推进的社区营造具有什么的意义和作用。我的发言共有三个部分:一是文化转译是什么;二是文化共享如何实现;三是文化共享的意义和作用。什么是文化转译莲雾的案例:本是遮荫树——林边的莲雾。
- 卢成仁
- 关键词:文化共享
- 群观:娃底傈僳人的人群结合与观念研究
- 本文在对20世纪前半叶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梳理中,注意到“社会”与“群体”,是这一时期研究在学术概念和讨论方式上的一个特点。换言之,群体的问题是西南社会人类学研究中一个基础性的出发点。不过,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历史节点,...
- 卢成仁
- 规范冲突与信任重建:中国有机农业的问题与实践被引量:4
- 2020年
- 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有三个问题特别需要重新理解和解释:首先,如何理解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矛盾?从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变化及当下消费偏好来看,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关系,应将食品安全纳入到"大粮食安全"概念中去,像抓粮食安全那样抓食品安全工作。其次,如何解释有机农业生产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和销售上"真"与"假"的反差现象?在政府、市场、社会失灵解释之外,表现在生产、消费、销售准则层面的工业社会的标准和规范与有机农业的原则和价值间的矛盾、冲突,才是更为根本的内因。最后,如何重建有机食物信任?以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有机种植知识传递机制和消费者对生产者知识传递的评判机制为核心,形成以种植为中心的有机食物信任重建过程,进而对中国现有四种有机食物信任建构方式形成拓展和补充。
- 卢成仁郭锐
- 关键词:有机农业
- 舞台展演与文化存续——以《云南映象》为个案的探讨被引量:3
- 2006年
- 《云南映象》是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里程碑式的成果,它同时也被视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的模式之一。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云南映象》都不可能实现“原生态”。但这并不妨碍舞集的价值,以崭新形式出现的《云南映象》理念新颖、形式超脱,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把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担完全交给《云南映象》不太现实,“杨丽萍模式”还需要一些其他角度的补充。
- 张海超卢成仁
- 关键词:文化产业云南映象文化研究
- 从社会到群体:1949年以前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概念与视角的学术史梳理被引量:2
- 2015年
- 概念史研究对历史过程及学科史分析所带来的新视角,使其成为学科史研究的新兴方向。人类学学科史的研究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学术史陈述,较少对学科本身的研究概念、视角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应用概念史的分析方法,重新梳理以1949年以前西南中国人类学研究概念、视角的建构与转变,可以看出,从社会到群体的转化过程中,对作为具像的群体和作为研究概念的群体的差异性认识,决定了早期西南中国人类学对研究对象的处理及其研究逻辑的建构。对研究概念、视角本身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当下西南人类学研究之新分析概念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和逻辑基础。
- 卢成仁
- 关键词:学术史社会
- “风火中的野芦苇”——一个怒江峡谷傈僳族村落中的基督教信仰
- 随着学界与大众对于基督教与西方现代化关系的认知,基督教研究渐成“显学”。但以往的研究都以基督教为中心,基督教都是作为事件中的主体存在被研究。在这种研究模式中,整个中国社会文化都被视为被动体,在“刺激—反应”这样的科学化场...
- 卢成仁
- 关键词:基督教
- 文献传递
- 社会转型、食物系统转变与伦理重构:有机农业中的“中国经验”被引量:7
- 2020年
- 工业化食物系统及其问题是现代性的未预后果之一。中产阶层壮大、老龄化社会到来形成的生活方式转变,使人们转向追求安全、健康食物,这是中国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对安全、健康食物的需求,市场、国家、社会无法以各自单一力量回应和解决整体层面有机、生态食物的生产、分配问题,对某种单一力量的过度倚靠和看重,恰是现代性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映射。除市场、国家、社会三者相互协同、合作,伦理重构是反思现代性后的一种选择和行动。有机、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生产者、消费者正在建立并实践一套与常规农业不同的人与土壤、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伦理认知和伦理原则,伦理重构是其核心特征。透过社会转型、食物与农业系统转变、伦理重构三者关联性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某种转变,并讨论面对现代性难题时一种"中国经验"的可能性。
- 卢成仁
- 关键词:社会转型伦理重构有机农业
- 宗教经验的社会阐释--以怒江峡谷娃底傈僳人的田野调查为中心
- 以怒江娃底傈僳人改宗之宗教经验为核心,在与已有宗教经验经典研究的对话中,呈现娃底人个人和群体宗教经验的背景与社会根源,讨论、分析产生这一宗教经验的社会组织及其机制;并在阈限论的视角下,返身阐释宗教经验对于社会结构及其运作...
- 卢成仁
- 关键词:宗教经验社会组织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