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卓联
-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心电图ST-T演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心电图(ECG)ST-T演变与左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63例ST抬高型AMI患者PCI治疗后24h内ST-T演变情况,把早期ST回落、早期T波倒置、早期ST回落+早期T波倒置列为A组,把无ST回落或T波倒置组列为B组,并与术后1个月、6个月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患者心血管事件做对照。结果 A组心功能恢复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急诊PCI术后l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h内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提示预后良好。
- 叶卓联
- 关键词:ECG左心功能预后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8例AMI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MI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1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细胞移植]和对照组20例(仅行PCI)。患者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规使用利尿剂。移植组患者均在梗死相关血管行PCI术后进行干细胞移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评价观察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和6分钟步行试验,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与6分钟步行试验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经随访,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磁共振心肌显像检查,细胞移植前与移植后患者梗死区域减少,以单支血管病变患者明显。所有移植组患者术后未发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血流缓慢或无血流现象。术后体温、血压、心律正常。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张奇峰钟志雄李斌李存仁张鹏飞叶卓联古献芳
- 关键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
- 经导管介入溶栓抢救双侧肺动脉栓塞1例
- <正>患者郭利芬,女,28岁,孕33周,1天前突发晕厥1次,持续约2分钟后清醒,清醒后自觉胸闷、气促,并呈进行性加重,曾在当地行心脏彩B检查示:右肺动脉内异常团块,右心扩大,肺动脉重度高压,为进一步诊治于2005年6月5...
- 钟志雄叶卓联李存仁
- 文献传递
-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纤颤临床分析
- 2011年
-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房纤颤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62例AMI住院期间资料,其中房颤组35例(早发12例,迟发23例),非房颤组327例,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之间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及临床情况,比较房颤早发组与迟发组的梗死部位差异。结果:房颤组高龄(>6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多见(P<0.05),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梗死部位相似(P>0.05),房颤早发组多见下壁AMI,迟发组多见前壁AMI(P<0.05),房颤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住院死亡率高,预后差(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是AMI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房颤发生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AMI并发房颤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死亡率高,预后差。
- 叶卓联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房纤颤预后
- 8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8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病因及预后。方法:从危险因素、临床情况、冠脉造影三方面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100例老年AMI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青年组AMI以男性为主,吸烟、阳性家族史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与老年组相近(P>0.05),多有明确诱发因素(P<0.01),其胸痛症状典型(P<0.05),血管病变简单(以单支为主P<0.05),再灌注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低。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AMI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积极开展高脂血症早期预防,戒烟及养成良好工作、生活习惯是降低青年AMI的根本措施,及时再灌注治疗(尤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能改善青年AMI的预后。
- 叶卓联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
-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ordisCYPHER、上海微创FIREBIR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涂层支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能对预防血管几何形态的重构和内膜...
- 钟志雄李存仁李斌李平叶卓联刘志东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
- 文献传递
- 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评价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 通过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及配套导管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梅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12月收治的61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记录X光曝光时间、即刻消融成功率、手术时间等数据。结果 (1)主要评价指标X光曝光时间中位数为218(150~591)s,达到方案预期设计曝光时间<7.2 min,并且低于相似研究中的6.2 min。(2)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3)不良事件发生人数为8.2%(5/61),不良事件发生7次,发生率11.5%(7/61),严重程度均为轻微。所有不良事件,经研究者判断与研究器械无相关性。结论 使用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完成室上性心动过速手术可以明显减少手术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无器械相关性不良事件,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推广意义。
- 张奇峰何雪波叶卓联王豪廖政贤吴兴华
- 关键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
-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行起搏器治疗老年SSS患者,根据患者植入的起搏器是否具有频率适应功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分别考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日常生活中,观察组平均起搏心率、最大起搏心率以及6 min行走身体反应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脏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E/A比值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试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最大心率、运动持续时间以及最大心输出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最大每搏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社会、心理功能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物质功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频率适应性起搏器能够明显改善老年SSS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运动耐受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奇峰李斌叶卓联古献芳张鹏飞
- 关键词: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窦房结综合征生活质量
- 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 2004年
- 目的 报道5例右室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用7FEPT温控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心动过速时在右室后间隔标侧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以温控50~55℃、功率30~35W放电。3s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然后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作为消融终点。术后口服Aspirin 0.1g/d 1个月。结果 放电消融5s内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术后心室S1S2程序刺激,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上述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随访4~22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1)在右室后间隔也能形成类似于左室后间隔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标测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消融容易获得成功。(2)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时也有典型的体表心电图特征。(3)此型室性心动过速应与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 钟志雄李存仁叶卓联张鹏飞刘添皇杨平珍
-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射频消融
- 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100.0%)高于对照组(80.0%),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45.0%)(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LVEF、LVEDD、L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AD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理性心脏起搏较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好,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
- 张奇峰钟志雄李斌叶卓联张鹏飞古献芳
- 关键词:心动过缓